你看不上的法國車和雪鐵龍,已經是百年企業了!當年可牛的一批

​雪鐵龍,大概是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汽車公司,今年喜迎百年華誕。所以我們專誠召集了其六款代表作環遊法國,為這個大日子獻上一場別開生面的賀壽環法。


不覺得這一幕很平靜祥和嗎?Traction Avant在夜深人靜的晚上悄然停泊於Qaui de Javel,巴黎見怪不怪的瘋狂響號聲只是隱約可聞,此情此境果然別有一番韻味。世上第一部Traction Avant就是在此地組裝完成,距今已有一百年,第一部雪鐵龍也是在此誕生。昔日的廠房如今已變成安德烈雪鐵龍公園(Parc André Citroën),園內這座巨大的溫室從具體外形和象徵意義兩方面都勾畫出當年工廠的風貌。距此不遠的街角,有一家以雪鐵龍創辦人命名的小酒館,附近還有一個同名地鐵站,雪鐵龍的地位於此可見一斑。可是要開車一探此地?想用平靜祥和來形容並非恰當。


不過巴黎對Traction Avant總算留了幾分薄面,縱使這部車一雙黃疸病眼、四肢關節風溼痛、且步履蹣跚似打嗝,仍然獲得當地人敬重。它的一檔沒有同步齧合功能,三前速手動換擋桿恍如鐘擺垂掛於儀表板上。這個一檔位於大家平常找到四檔的位置,二檔則要向平常一檔的方向撥,聽得明白的朋友算你厲害。後視鏡涵蓋的角度非常狹窄,頭燈照射角度比之更狹窄,所以我基本上會依靠其他駕駛人士發揚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精神。這一段旅程實在令我太緊張,緊張到完全忘掉買一條長法棍充當環法之旅的接力棒。


六部雪鐵龍代表作,一個從巴黎市中心出發奔往南部海灘的旅程,每一部車都是設計上出類拔萃,性能卓越,各擅勝場。唯一問題是針對巴黎情況而設計的Traction Avant,所針對的是三零年代的巴黎。Traction Avant當年問世時,堪稱有史以來最有創意的汽車,這一點大概放在今天也說得通。它賴以揚名的技術,包括獨立懸掛、單體式車架和前輪驅動,雖然這些都不是雪鐵龍的發明,雪鐵龍卻最早把這些技術共冶一爐,以匠心獨運的配搭手法奠定了汽車工業基石之一,影響所及之遠直至今日。這一手在當年可是不得了的豪賭,但安德烈·雪鐵龍(André Citroën)本來就是徹頭徹尾的賭徒。這位好出風頭的賣瓜老王,最快活的時刻就是坐在多維爾賭場的巴家樂賭桌前。他曾經說過:“我的興趣不在於賭,也不在於輸贏。我只對賭局是否大到足以惹人注意感興趣。”


可是他在Traction Avant賭得實在太狠,投資實在太大,甚至不惜拆除工廠重建,再無所不用其極從其他方面削減成本。那時候雪鐵龍在芸芸汽車公司中位列世界第二,但Traction Avant在1934年4月19日開始量產僅僅才過了八個月,公司便宣告破產,控制權就此落入米其林手中。公司易主四個月後,André Citroën便與世長辭。


不過他的作風並未隨之作古,這份大膽行事、敢於發揮想象力、無懼激進另闢蹊徑的氣概,反而繼續帶領著雪鐵龍步步向前。由於沒有傳動軸通往後輪,Traction Avant的車廂內部異常寬敞,底盤和車身並非兩個獨立個體則代表整部車可以造得又輕又矮,完成品的重量單憑這種新穎構造便可以節省70kg鋼鐵,駕駛方面也饒富現代色彩。我們這一部在1955年出廠,得以受惠於齒輪齒條轉向器和57匹動力,但要數最與眾不同的地方,還是那份既平順又岸然的行車表現。這一切在1934年想必是幾近奇蹟的成就,無怪乎雪鐵龍在世界大戰前後賣出了75萬部Traction Avant。


德國佔領期間還有一段故事。話說代替André Citroën的Pierre-JulesBoulanger,本身也是一個敢於創新的工程師。鑑於雪鐵龍工廠淪陷後受命為德軍生產貨車,Boulanger想出了一個非常高明的破壞手段,暗中把油尺的“滿油”刻度畫得低於正常水平,導致有關引擎在帝國廣泛出現機件卡死的情況。蓋世太保在大戰末期總算查出背後真相,並把Boulanger列為“帝國敵人”,但一直未能將他緝捕歸案。


在艾菲爾鐵塔的巨大身影下,我從Traction Avant的自殺式車門步出車廂,信步走過Pont Debilly行人專用拱橋會合GS。儘管所花步數不多,感覺卻好比一次大躍進,奇怪的是GS在許多方面都堪稱Traction Avant的正式傳人。替代Traction Avant的車型,其實應該是DS。不過DS實在太昂貴,導致雪鐵龍不得不開發一個介乎DS和2CV之間的車型,儘管當時TA尚未退役(1957年停產)。不過GS最終拖到1970年才正式問世,開發程度卻也因此十分徹底。由於時任CEO的PierreBercot認為掀背車太過實而不華,GS並沒有掀背版本,但空氣動力效率仍然冠絕同期汽車,甚至設有液壓空氣懸掛和滾筒型車速表。


這個儀表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找不到轉盤式儀表的蹤影,顯示車速的滾筒型儀表酷似浴室秤磅,轉速指針抽筋一樣的升降動作簡直勝似古老hi-fi音量顯示錶,方向盤居然只有一道輻條,司機駕駛期間可以清楚望見膝蓋,儘管我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意識到這是有點怪怪的。

翌日早上,我們拖著懶散步伐離開巴黎。作為日用裝雪鐵龍,GS剛一出道便大受歡迎,比同期對手標緻304或雷諾6都要意念創新,科技先進;對我們來說則是最適合擺脫巴黎都市化近郊,投奔寧靜村莊、疏疏落落的平原農業區、一賞田園法國的代步工具。巴黎雖已開枝散葉發展成一個發達地區,巴龍(Baron)卻尚未步其後塵。我在麵包店買了長法棍,放在絲絨般軟綿綿的副駕座上時不慎弄碎了部分麵包皮,車內頓時瀰漫陣陣麵粉香。但覺飄飄然的我讓軀幹深深陷進軟似海綿的座椅,一邊用三個手指挑撥小小換檔桿進入一檔位置,一邊用兩個手指搭著細細的方向“環”,然後召喚水平四汽缸的力量奔赴鄉郊。


Traction Avant叫我最動容的地方是底盤剛度和精美程度,GS則憑著適應鄉村環境的能力令我拍案叫絕,下盤越過減速拱時如履平地,在開闊道路更為淡定從容、能屈能伸,絲毫不覺手忙腳亂,只管從容不迫給你發揮下盤彈性以輕快推進。儘管開發過程波折重重,GS在動態性能和細節處理上真可謂巧奪天工。


GS雖然別出心裁,到底難與SM這個特立獨行的稀有品種相提並論。我們在D1附近會合SM,因為這部公子哥兒喜歡的長途快車很適合千里迢迢南下法國。雪鐵龍在汽車上豪賭既有悠久歷史,又豈可缺了單純為了入手V6而買下瑪莎拉蒂這麼豪氣的大動作呢?好吧好吧,這麼說未免有些以偏概全,畢竟1968年收購瑪莎拉蒂之後,雙方都分享了大量技術(儘管意大利那方受惠最多),但SM到底是兩家在1975年黯然分手前最顯著的成果。摔鍋吵架的原因大體是瑪莎拉蒂不勝石油危機日漸凋零,雪鐵龍則因為一個轉子引擎的高風險合作計劃和GS的姍姍來遲。


SM可是那個時代的象徵,所用2.7升V6完全不是轉速乍起乍落、飄忽無定的粗糙貨色,暢順程度、琢磨功夫和扭矩特性反而更像直列六汽缸,而且秉承品牌本色,不但使用可調高度的液壓空氣懸掛、前輪驅動和擺動式前大燈,還有世上第一套可變輔助轉向系統Diravi,低速打方向盤超級輕盈,高速時超級穩定,左右打盡方向盤不外乎兩圈,拐起彎來超敏銳,卻毫無轉向感可言,也不會突然搶方向,而且方向盤突如其來的回中動作相當陰險,不以為意者隨時會中招。


SM所學實乃豪華長途快車的正宗功夫,一體式座椅附有大大的頭枕,開放式閘槽上插著一根倒吊豬膽形換擋桿,開起來甜到入心,一舉一動莫不儀態萬千,簡直美妙至極。只是。。。剎車有點過於敏銳,圓形按鈕式剎車踏板從形狀到效果都儼如腳槽內的句號。基於某些涉及液壓系統的複雜原因,SM以穩定速度行走時會維持後仰姿態,直到減速車頭才會降下。說出來也許莫名其妙,我不期然想起降落水面的天鵝。這樣形容也不失為貼切吧,畢竟SM有許多地方類似天鵝。


告別SM時不無傷感,我負責的故事就到此為止了。接下來南下會合的另一部雪鐵龍代表作,大可歸類為“反SM”作品。這部反SM得用卡車運抵目的地,到位之後會交給OllieKew慢慢享用。祝你好運吧,Ollie。

OK:噢,SM呀,一劑神奇曼妙、逍遙萬里的良藥。無奈從SM走下來移師雪鐵龍第一款掀背車時頭上便有雷聲大作、恍如天門洞開,只能匆匆鑽進AX GT先避上一避,用力關上車門打開結界,等到懸掛彈簧安頓下來便溜之大吉。


AX GT是此行六部代表作中唯一不太適合放在設計藝廊展臺上的作品,嬌小趣致有之,卻難言有何特色。作為八零年代掀背車,它不得不在標緻205的影子中渡日。在雨水形成的澤國中逆流而上攀上山丘,第一印象是車內幽陰程度和轉向反應儼如把古老蘭博的那一套原汁原味搬了過來。輪圈乍看雖然好像指尖陀螺,舞過環形交叉口所需的臂力難保不會害得你鎖骨移位。

這部掀背車把雪鐵龍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本色演得活靈活現。拜塑料構件和故意造得薄之又薄的車身鑲板所賜,基本型AX的體重只有640kg,簡直輕得荒謬。這部配備前期1.4升化油器式引擎的1987年型AX GT,重量也不過745kg,與初代蓮花(路特斯)Elise不相伯仲,就連輪圈都用三枚而非四枚螺栓固定。85匹馬力嘛,感覺上綽綽有餘。


不過最出人意料的原來不是車輪猖狂打滑,而是那份舒適中又出奇結實的感覺。我曾經開過一部205GTI,每當身邊有體積大於自行車的物體呼嘯而過,都會害得它有點趁勢衝向路旁樹叢的感覺。AX GT論其身手敏捷雖有所不如,卻無需車手時刻聚精會神當保姆。車手只要讓凸輪運轉如風,引擎便會燃起撩人怒火。久而久之,我發覺自己居然把它當作古老電動輪椅般呼來喚去,順著漸漸退卻的洪水直奔山下城鎮聖特羅佩(StTropez)。


我覺得雨師應該拒絕在DS Decapotable所到之處行雨,起碼我是這麼祈禱的。試問世上可有命名比之更高雅的敞篷車嗎?這款DS僅僅賣出了1,365部,曲線玲瓏勝似RivaAquarama仿古豪奢快艇的外殼,出自於車身製造商HenriChaperon的手筆,這部1967年型更有造型優雅的原創格柵打頭陣,綽約風姿背後居然是一副經過強化的DS Safari旅行車底盤,驚訝程度簡直好像在手紙上發現莫奈的真跡。


這件傑作經常被喻為史上最美麗、最重要和技術最先進的十大名車之一,各位在車迷出沒的酒吧想必早已聽過許多關於它的逸事。譬如那個非開即關貌似蘑菇的剎車踏板,後來便得SM發揚光大,擺動式頭燈更加不在話下(問世翌年首度應用)。此外還有DS賴以練成騰雲駕霧輕功的液壓懸掛,以至幫戴高樂擋子彈躲過刺殺一劫。這些傳奇故事誠不欺我,剎車真的可以讓你發狂,可是這樣把車身控制功夫和熨平路面起伏的本領共冶一爐,我自問從未在其他汽車以至船艇或軟綿綿的傢俱上見識過。請容我提醒一句,我屁股下面的可是一張如假包換的絎縫工藝沙發啊。


要說感覺陌生,莫過於那副靠液壓操作的半自動變速箱。車手用單輻式方向盤後面那根苗條換檔桿就可以換檔,手續理論上簡單易明,實際上卻需要多多練習才能運用自如。你首先要鬆開離合器,再把檔杆撥到所需位置,讓離合器空轉一會,等待引擎轉速和車速吻合,然後正正經經下令再次發力推進。總而言之就是耐著性子,待之以禮。


哎,把我送到此行終點海岸的,居然不是這部有型有款的淚珠形流線尤物,而是裸體版Dyane。雪鐵龍Mehari的構思出自另一位法國戰爭英雄Rolandde la Poype(法國王牌飛行員),用Spitfire和Yak-1B戰鬥機幫助結束世界大戰的他卻無厘頭被封為蘇聯大英雄。無論如何,他在戰後料到塑料包裝會大行其道,於是建立了一個生產王國,剩下來的閒錢卻仍然夠他設計一款用塑料製作車身,很適合在法國南部優哉悠哉駕駛的汽車,並以一匹參加過比賽的駱駝的名字為之命名。


DS以創新為人稱道,Mehari則憑著缺乏裝備、功能性而家喻戶曉,車窗、內飾以至載人空間一律付之闕如。當然爬上車仍然要通過車門,但車門之小卻好比遊樂場旋轉茶杯上的門。所謂就座實際上是坐在自己的尾椎骨上,肘部得放在膝蓋上,雙腿側夾著轉向柱。換檔方面再一次別樹一幟,開車前要從儀表板拉出那根伸縮換擋桿。



Mehari只靠前輪帶動,進出沙灘卻毫無阻滯,畢竟它非常輕盈(570kg),完全獨立懸掛的行程又綽綽有餘,作為運送部隊上山下海的0.6升雙汽缸交通工具十分稱職。別看它天生滑稽卻任勞任怨,滿載親朋去海灘歡渡一天也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事。我昂然坐在Mehari上,一邊開懷大嚼法棍,一邊飽覽天海一色,硬是覺得從這個窩居望出去的景色格外怡人。


可想而知,雪鐵龍得人心的又豈止於推陳出新呢?看看這六部代表作的花樣吧,真可謂變化多端。當一部車能夠在某一環境令人覺得不虛此行,焉有理由不討人歡心,而雪鐵龍在這一百年間,便針對每一種場合設計了與之相稱的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