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八路”头上的发胶,让历史蒙尘

说起抗日神剧,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子弹拐弯”等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情节。近年来,此类夸张的镜头已鲜少出现在大众视野。

然而时隔多年,又一部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因为雷人而登上热搜榜。这部剧不仅名字带“雷”,剧情、人设、演技、服装、布景更是“五雷轰顶”。

首先必须承认,这部剧雷得“非同寻常”。网友们议论的焦点普遍集中在细节问题:男主角抹了太多发蜡;战地女护士妆容太精致;八路军独立团团部设在豪华别墅;野战医院敞亮规整……和以往的抗日神剧相比,这部剧至少没有违背科学常识,也算是一种“进步”了。

这部雷剧的症结在于严重缺乏历史常识。尽管剧方拿着几张老照片有模有样地回应了相关争议,但这种抬杠式的回应显然是在混淆视听。男主角临危不乱,炮弹来袭时依然镇定自若地吐槽咖啡放了太多糖,如果说这是法国留学和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底气,那么在枪林弹雨中叼雪茄又是哪所军校养成的霸气?八路军一字排开向前冲,国民党军拿着小手枪奋勇冲锋,身为团长、师长的男主角又是从哪个国家学到这些战术的呢?

一方面想突出人物的智勇双全,另一方面却不停暴露主角的智商缺陷。编剧在人物设定方面的内在逻辑难以自洽,其实正反映出他本人对于“战斗英雄”的形象毫无概念。与之相比,发蜡、妆容、别墅等现代和欧化的艺术表达则直接出卖了导演对于时代背景的无知。

比“信息无知”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套路无知”。这部剧虽以抗战为题材,却主打“青春偶像”。剧方在宣传时贴上“抗日偶像剧”的标签,更在回应争议时反过来责怪网友们的“鲜肉歧视”。其实“青春”无过,“偶像”亦无罪。张译31岁饰演孟烦了,王宝强27岁主演《我的兄弟叫顺溜》,年龄不是决定抗战剧演员的最高标准。《战长沙》中的杨紫和《八佰》中的欧豪也证明了“小鲜肉”和抗战题材并不矛盾。

问题在于早已陷入套路而不能自拔的“青春偶像剧”。精英人设、浓妆艳抹、秀场服饰已经成为偶像剧主角们的标配。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无比空洞的剧情和流于表面的言情。大家深谙这些烂俗的套路,却也总有人会为自己偶像的“荧屏初吻”买单。这就给了偶像剧制作团队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但也因此毁掉了一个个职场题材,又催生出一部部大同小异的玄幻剧。

当然,以上种种偶像剧尚且称得上“无公害”,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粉丝群体的追星需求。然而这一次,当偶像剧“出圈”,和抗战题材“跨界合作”,溢出屏幕的违和感就让人无法坐视不管。

抗战题材不同于简单的战争题材,这是因为抗日战争是一场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无数中国百姓被日军残忍杀害,更有无数英烈壮烈牺牲。虽然中国人民是抗日战争的胜利者,但这场胜利不是中国军人抽着雪茄、喝着咖啡赢下来的,而是用鲜血换回来的。

对于这段历史,国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我们既为民族的坚韧喝彩,又为民族的创伤流泪。拍摄抗战题材的影视剧,正是要还原那段峥嵘岁月,唤醒民族记忆,激发爱国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导演启用任何演员拍摄抗战题材的影视剧,都不能违背这个主旋律,更不能将主旋律作为背景,进而歪曲历史、夹带私货。

这部打着“亮剑”旗号,实则“亮瞎”观众的抗日雷剧目前已经停播。此类剧集不仅让历史蒙尘,更让历史蒙羞,是该打住了!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