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如果继续打下去(不和谈),会怎么样呢?

yirenjing


继续打下去。

第一;英国人打到北京。

皇帝老儿无非死走逃忘。北京一直没有皇帝 这叫天下没有正主。时间一长。中国自己就乱了。

第二:更狠的。英国人来中国 就是要做贸易,要中国人的瓷器和茶叶丝绸

如果他们打下南京。扶持一个政府和北京的划江而治。控制江南富裕地区。

你看还能继续打下去么?


吃货小君宝


鸦片战争是一个完成了工业革命并且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军事革命洗礼过的英国对一个落后农业国家的中古军队的不对称战争。当时的中国无论如何是打不赢的,上策是倒不如不打,这样还能让心里没底的英国摸不清自己的底牌和真正实力,在谈判中解决争端。

清军虽然全国兵力90多万,但是分布于广袤的国土上,处处分兵把口,到处捉襟见肘。英军虽然陆军不过万余(经过几次增兵后),战舰和辅助船只始终几十艘,但是英军利用海上优势和机动性好的特点,忽而广东,忽而福建,一会儿浙江,一会而又直抵津沽。每一仗都是英军造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以众击寡。英军集中兵力犹如一把锋利的尖刀,沿着漫长的海岸线和长江水道把整个帝国的防务捅个漏洞百出。往往是清军援军尚在赶路,英军已经攻陷一地转而去打别的地方去了,清军在路途上再掉头冲向新的方向。清军后勤保障本来就落后,这样疲于奔命,豸突狼奔,被扯得七零八落,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从财力上讲,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创造财富和积累资金手段非常有限,而且国家缺乏现代的财政税收预决算制度。平定白莲教之乱的军事作战让清朝元气大伤,鸦片输入造成的白银外流又雪上加霜。鸦片战争的巨大消耗成了财政上拆东墙补西墙的清朝喘不过气的巨大负担。战争打了2年的结果却是一再地丧师失地,毫无好转。清朝花费600万两白银建造的厦门炮台,英军用了不到2小时就强拆成一片废墟。朝野上下看不到一点希望,已经是灰心气馁到了极点。江浙本来为清朝的财赋重地,漕运亦为北方京师和朝廷的命脉。英军在江浙如入无人之地,英军舰队冲入长江,不仅在清江浦截断了漕运,而且旦夕之间就可以攻占南京。本来应该是支持战争的主要财源地区却变成了战区,随时可能被砸个稀烂。此时清朝和道光帝就算咬紧牙关继续打,也没有钱继续打了,况且漕运被截断只要超过3个月,京师和朝廷的吃饭都成问题了。真到了那时,不用英国打,清朝自己的统治就彻底动摇了。

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手工业国家是无法战胜一个当时已经称霸纵横海洋300年的世界唯一个工业化强国的。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直到今天都还在胡说八道,误导大家 ,好像林则徐不被罢免就能如何。如果道光帝不当投降派就能怎么样。都是Bull shit. 当时和林则徐并列四大名臣的其他几个在战场上都是彷徨无计,一筹莫展。清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几乎都投入战场了,杨芳等在国内平叛和对西北用兵中建功立业的名将也几乎都上去了,曾经生擒张格尔被誉为一代名将的杨芳在广州面对船坚炮利的英军,完全理解不了,迷惘之下只得求助巫术,摆起了马桶阵,成了天下笑柄,一世英名付诸东流。

为什么道光皇帝始终不原谅林则徐?就是恨他误导欺君,让清朝既不知己更不知彼地糊里糊涂地就投入了战争。林则徐空顶着个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名头,但是他过于爱惜自己的风评和羽毛,害怕被世人谴责,因此不敢如实地讲清楚中英之间悬殊的实力差距(他到广州后以澳门为渠道了解外部世界,通过收集欧美书记报刊并翻译研究,他已经搞清楚了英国真正的实力)。道光帝骂林则徐误国误君是一点也不冤枉的。

战败后朝野感叹陶澍在禁烟前夕病逝,否则以他的见识和对洋务的了解,他断然不会让战争打起来。他比林则徐有担当,即使像穆彰阿和琦善那样被骂作汉奸卖国贼,他也一定会说实话的。对他言听计从的道光帝绝不会贸然激化矛盾引发战端的。


j说话算话哈


你好,我最近在做清末与民国的视频,也看了很多当时历史,希望我的回答你的满意。

停战议和的原因

首先要知道为什么清廷要停战,原因很简单,害怕汉人知道清朝已经不行了,汉人造反了怎么办。

战亡比率

第一次鸦片战争400比1,

第二次鸦片战争500比1,

明显是无还手之力

参战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就一个英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军了,俄罗斯也威胁开战。

如果继续下去肯定会更多国家提前开抢蛋糕。

坚持不和谈,继续打,可能汉人很可能会大量造反,清朝提前完蛋,各个列强扶植的中国军阀提前出现,提前出现军阀割据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