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S学院】大师讲坛第三场 “撞见:公共艺术,换个角度看世界”活动,策展人、艺术家、主持人及艺术作品,将在本条微信中将给大家详细介绍。收藏好本篇艺术家捕获指南,现场就能撞见艺术家。活动详情如何⬇️
【SUSAS学院】大师讲坛第三场
撞见:公共艺术,换个角度看世界
活动信息
时间
11月24日周日
本次活动分上下两场,由云现场全程直播
上半场 14:15-14:45
与艺术家在主展馆相见
空间艺术季主展馆(杨树浦路468号)毛麻仓库1楼、2楼
(无需报名,可在每个作品偶遇艺术家聆听全新讲解)
下半场 15:00-17:00
策展人与艺术家的相见
地点
空间艺术季主展馆(杨树浦路468号)小白楼3楼
(需报名,报名识别下方二维码)
在本周日下午的SUSAS学院大师讲坛第三场中,参与本次艺术季的12位艺术家将首次集结亮相。更特别的是,他们将在上半场的活动“艺术家与小小导览员的相见”中共同完成对作品的解读。请收好以下这份作品指南,说不定会与艺术家、策展人、小小导览员们在毛麻仓库不期而遇。来向他们发问吧!
《海平线》
管怀宾
1989年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现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毕业(博士学位);现居中国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海平线”是海天交合的地理界域,也是视觉溯望的消逝线;是城市的背景,也是家园的前沿;是它方启程的起点和归属地,也是光与黑暗、明灭与流动的亲历者。“海平线”沐浴着潮起潮落的波澜,也是长夜破晓启明的瞬间与落日余晖转呈再启的长韵。
以《海平线》为题,源自艺术家管怀宾对上海依江临海独特地理位置的感怀,也与百年来上海与外部世界的种种交集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所引发的一系列文化景观相关。两支銅质圆环的表面,蚀刻着几十组与光和黑暗相关的中英文詞汇,并穿梭在正反20个金属小屋之间。观众在这里既可以凭栏远望、溢发想象;也可以触碰这个充满能量的界域,体验光和黑暗的精神内核,感悟风云跌荡的海上世界与上海城市景观的关联。
《徊》
沈烈毅
1969年生于杭州,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任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雕塑研究会副会长,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生活、工作于杭州。
空缺的椅子,如同逝去的记忆与月光同来,在如镜般的江面留下痕迹;倘若有人在此相对而坐,他不仅是与文化经验的一部分相遇,也是在与自身、他人相遇,而河流,将裹挟这一切永久地流淌。
《流动之物》
毕蓉蓉
毕蓉蓉1982年宁波出生,现生活于上海。2010年毕业于荷兰Frank Mohr 学院,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交流学习。
艺术家毕蓉蓉近几年通过旅行不断收集来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纹样,通过她的绘画、织物、场域特定的装置、 动画,对这些纹样碎片进行再诠释。这也是她对历史、对现实环境的一种回应方式。
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她将目光投向上海城市兴起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江河与海水,采集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石刻、古籍《山海经》中的水纹样或水中生命的纹样,以及在旅途中所拍摄的现实中的水形象,将这些纹样组合拼贴。毕蓉蓉创作了一幅铺在地面的巨大水纹图景,与悬浮在空间之中、流动于时间之中的水波动画形成互文。
结合动画与场域,毕蓉蓉邀请了艺术家徐程为这件作品创作了声音部分。徐程以多年釆集的各地水声来充盈整个空间,融化的雪水、湖中浪潮、江南细雨都汇集于此,acousmatic声景从细节质感的层面再现水之变化。
《向西》
殷漪
音乐家、艺术家,策划人。1978年出生于上海。近年来殷漪的音乐实践主要集中于现场个人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探索。
摄影师:梁盛鸿
《向西》是以苏州河上的四川路桥为场所创作的8声道5频的声音影像装置。在作品中一位音乐家在城市的一座桥上表演音乐,这位音乐家在与不同时间中的自己合奏。通过向城市中注入音乐,艺术家殷漪用音乐把城市中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声音和影像编制起来,营造出浅吟式的城市场所。邀请观众在展览现场用自己的身体和意识去构建出在时间空间重叠中溢出的四川路桥。
《向西》延续了近年来艺术家殷漪对于“声音动力影像”的创作与探索。作为上海出生长大的市民,他也在用艺术方式提出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观察、思考与评价。殷漪邀请艺术家照骏园为《向西》创作四重奏《四个时间》,同时照骏园也在作品中出演音乐家这一角色。
《闪电》《银块》《带电的石块》
张如怡
1985年 出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2012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硕士学位。近年在上海、北京、香港、洛杉矶多地举办过个展。
张如怡的创作以个体存在与现实环境变迁之下的隐秘关系为主要⽅向,她善于观察,捕捉关于空间、物质、个人内在意识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以美学的方式物化。
艺术家以上海杨浦区的工业风景为灵感,借助既有空间中的方柱结构,运用水泥和瓷砖的墙面分割场域,配合混凝土的植物造型的雕塑、电线、浴室地漏以及视频等不同媒介,进行视觉语言的交互,制造出一个被工业化之后的日常物证。
《The truth is that I fall in love, so easily》
郝经芳&王令杰
郝经芳(1985 年出生于山东)& 王令杰(1984 年出生于上海)是一对艺术家组合,2007年取得上海海事大学工学学士,随后又获得法国洛林高等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及法国国家高等造型表现文凭。现工作生活于法国米卢斯和上海。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关注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以及人们对其发生的感知。主要媒介包括装置和影像。
竖直的装置从地面拾取纸张并向上传送,几个机械结构逐步将纸片折叠成类似枫树翅果的形状,而后纸张被吹离机器装置,缓缓下落,划出一道漂亮的螺旋轨线。经过几秒的时间,折纸降落在地上。而在这之间,新的一张纸又被机器向上传送,开始新的折叠,下降的过程。周而复始。艺术家邀请云绅智能共同创作了这台折纸机器。
作品的灵感之一来自艺术家年幼时一次学校出游,城市里长大的艺术家第一次在上海青浦见到以不可思议的螺旋姿态下落的枫树种子。这件作品仿佛是多年以后艺术家对童年在大自然所见到风景的回应。
《光的背面》
冯晨
冯晨于1986年出生于中国武汉,于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并于201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Rijksakademie参加了为期两年的艺术项目。他目前在中国杭州工作和生活。
冯晨的《光的背面》是一件场域特定装置作品,本次展览中作品被安置在黄埔江边毛麻仓库内,透过声音控制的百叶窗,可以看到黄浦江以及对岸的风景。艺术家通过现实采集到的声音分别控制百叶窗的开阖,此起彼伏,好像百叶窗在面对着黄浦江窃窃私语。作品对透进展厅内的自然光进行改造和调控,使静止的空间有了光线带来的动感和韵律。
《Shang Francisco》
杨圆圆
杨圆圆 ,2013 毕业于伦敦艺术⼤学,伦敦传媒学院,纯艺术学⼠学位,摄影系,现⼯作⽣活于北京。她的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和提名。
自2018年以来,杨圆圆开始对20世纪海外粤剧戏台、电影片场与夜总会场景中的华裔女性的研究,并开始电影拍摄的旅程。在创作过程中,在旧金山、夏威夷、纽约、哈瓦那等地拍摄素材,并进行了大量有关海外华人群体的历史研究。本次展出的影像作品《Shang Francisco》属于该项目的一部分。
《Shang Francisco》讲述了两段发生在旧金山的华人故事。在“上海来的女士” 中,40年代生于上海、50年代搬来旧金山的Ceecee在家迎来了七年未造访的妈妈,101岁的母亲总在口中喃喃自语 “这是哪里?我在上海吗?”,Ceecee将自己的家族故事娓娓道来后,也讲述了她与上海前夫跨越语言与地理限制、在千禧年通过交友网站结下的爱情故事。“中国城轶事”则由一场旧金山中国城步行之旅展开:随着40年代奥森·威尔士的电影《上海来的女士》走入旧金山中国城最后一家现存的戏院,又从“上海楼”漫步到“紫禁城夜总会”,镜头跟随着华裔舞者Cynthia的步伐,踏上一场时空交叠的旅程。
《风的规范》《无痕》《轻取》
胡为一
胡为一是一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的年轻当代艺术家,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他善于结合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尤其以摄影、影像、装置为主要表达。
艺术家胡为一关注飞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景观和住民的生活状态,在红砖墙围起的半开放空间里呈现的三件影像装置作品,是艺术家捕捉的三个场景。
《风的规范》里,空无一人的柏油马路上,只有风在遵循着信号灯的指令。《无痕》里,原本空荡荡的建筑,逐渐被生活气息填满,城市里柔软钢筋水泥的是生活的风景。《轻取》里的万家灯火回应着屏幕外灯光的呼吸而点亮、熄灭。生活在其之中,却又跳离其外,艺术家向城市这个复杂的生命体投以冷静而透彻的目光。
《聚集-组》
杨牧石
杨牧石,1989年生于中国江西,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中国上海。
八件线形结构的黑色雕像在空间中切割,与白盒子环境形成对比。生硬的转折面,不稳定的透视,矛盾的对称关系与比例,精密的连接点,过度打磨的痕迹在聚合的体量下发酵变异。艺术家杨牧石把在上海所收集的二手木质墙板,工作台,梯子和木地板切割后重新拼接,并在喷漆后塑造成八件向空间放射的体块。空间的尺寸大小参考了城市的室内居住空间和工作场所。黑色的雕像作为城市躯干的象征物,与展厅建筑的构成元素产生对话。艺术家通过对上海的日常用品的处理以及空间的改变制造出一个可读的,对城市进行提示的集合体。他试图以此实践激发观者对于城市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思考与想象。
《红移》
刘毅
刘毅199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院获硕士学位,目前在杭州生活。她通过动画、多媒体、空间装置等创作方式反映了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并在展览空间中去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生活在上海的异乡人,像海上的一块浮萍,在虚构与真实的生活中不断寻找自我。每个渺小的自己,努力与这个城市发生融合,反应。城市新移民与原社区人民形成一种理性兼容合作的新二元关系。” 艺术家刘毅聚焦生活在上海的异乡人。灯箱以流水状悬挂在空间里,每一只灯箱里叠合6张不同的水墨画,流动的笔触相叠,构成一个瞬间的移动,这场移动可能是一次历史性的迁徙,也可能是游客般的短暂停留。
灯箱内的感应装置 ,使灯箱在观众经过时产生明灭。“每一组灯箱画,就像是一个流动的历史,你的靠近,唤起一段瞬间移动的历史,你的走动也成为这里的记忆,无论是永居还是短暂的停留,如电磁辐射的波段,在可见光波段里,普线朝红端移动了一段距离。”
《风景组合——上海大世界》
袁松
袁松,1992 年出生于天津。2015 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综合艺术系。201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始建于1917年的“上海大世界”曾是民国时期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娱乐场所。重新开业后,曾经的娱乐项目也被现代的技术和材料重新包装。艺术家袁松使用如今现实生活中可以象征“大世界”历史印象的材料创作的“风景组合”。光鲜与破旧的对比、灵巧转动的机械、刺激的视觉假象,作品营造出一种相互冲突又整体统一的次序关系。看似荒诞的材料组合一如艺术家对在当今这个消费时代中生活的人们的日常状态的感受——真实与幻想、矛盾与共存,发展上升,极具活力。
在导览完12位艺术家的作品后,还有机会一起与艺术家们在小白楼3楼一起聊一聊,详情见前一篇推送《【SUSAS学院】大师讲坛第三场 | 撞见:公共艺术,换个角度看世界》。
活动时间
11月24日周日
本次活动分上下两场,由云现场全程直播
上半场 14:15-14:45
小小导览员与艺术家的相见
地点
空间艺术季主展馆(杨树浦路468号)毛麻仓库1楼、2楼
下半场 15:00-17:00
策展人与艺术家的相见
地点
空间艺术季主展馆(杨树浦路468号)小白楼3楼
主办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承办
那行文化
交通信息
主展馆地址:
地铁前往:杨树浦地铁站(4号线,2号出口)
主展信息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相遇
总策展人:北川富朗
规划建筑版块策展人:阮昕
空间艺术版块策展人:川添善行
总建筑师:章明
平面主视觉设计:韩家英
布展团队:风语筑
展览范围:包括主展馆以及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
主展馆地址:上海市杨树浦路468号(包括船坞和毛麻仓库)
主展馆开放时间:2019年9月29日~11月30日;周二至周五:14:00~20:00;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10:00~20:00;周一闭馆维护
主办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票价:免费
联系我们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邮箱:susas2019@126.com
网址:http://www.susa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