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聚焦|丹东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腰斩 仍有63亿贷款逾期

记者 贺向军 实习记者 李欣彤 报道

受到第一大客户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丹东港")的影响,近年来,丹东银行多项经营指标出现下滑,再加之今年疫情冲击,让盈利堪忧的丹东银行雪上加霜。

近三年财报显示,该行营收净利均呈下滑趋势,且难踩刹车。2017年-2019年该行的营收分别为19.99亿元、16.48亿元、14.0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60亿、3.51亿元、3.28亿元。今年1-9月,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0.24亿元,同比再次减少7.56%,净利润为3.63亿元,同比减少了20.73%。伴随第四季度银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力度加大,该行盈利或承压。



今年前三个季度,丹东银行的营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降幅达到55.24%,其中手续费佣金收入涨幅不足10%,而支出大幅上涨273.89%。另外,其第一大贷款客户丹东港在丹东银行仍有47.39亿元的贷款尚未清偿,目前已经逾期,受此影响,丹东银行资产质量、贷款集中度均释放出负面信号。


对此,联合资信发布的丹东银行跟踪评级报告指出,受区域经济环境影响,丹东银行公司存贷款业务发展承压;加之丹东港贷款已经发生逾期且收回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丹东港债权的处置方式也对丹东银行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性产生一定影响,需保持关注。


对于上述问题,记者致电并致函丹东银行,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腰斩


日前,丹东银行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截至今年9月30日,该行资产总额890.18亿元,较年初增长44.06亿元,增幅5.21%;负债总额827.40亿元,较年初增长40.43亿元,增幅5.14%;所有者权益总额62.78亿元,较年初增长3.63亿元,增幅6.13%。存贷款业务方面,吸收存款总额达到725.29亿元,较年初增长8.13亿元,增幅达到12.63%,发放贷款总额476.61亿元,较年初仅增长2.54亿元,增幅5.64%,存贷比由年初的超过70%降至65.72%。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接连出台多个文件强调银行应回归"存贷款"业务本源,通过信贷投放驱动资产规模的增长。但受到丹东地区经济环境和财政支付体系改革等影响,丹东银行的公司存款业务发展较为平稳,而区域内有效信贷的需求逐渐减弱,导致该行贷款增速有所放缓,远低于存款增速。


经营情况看,今年前三个季度,丹东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0.24亿元,同比减少7.56%,净利润为3.63亿元,同比减少了20.73%,可见,此前三年该行营收净利双下滑的局面并未得到改善。


从收入结构来看,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主要包括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以及投资收益等。在当前经济下行以及息差普遍收窄的大背景下,银行业在依靠传统存贷款业务实现增长的同时,中间业务也成为了维持高增长的突破口,也是每家银行优化业务结构的必经之路。


但记者注意到,在监管逐步规范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下,丹东银行进入2020年以来,中间业务净收入急踩刹车,较去年同期已经腰斩,而此前的2018年、2019年,该项收入均实现正增长。


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6月30日、9月30日,该行实现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为654.65万元、1034.60万元、1192.09万元,同比增幅依次为-27.41%、-42.11%、-55.24%,降幅逐渐扩大。单看收入和支出,同报告期内,丹东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依次为1203.10万元、2466.59万元、3614.37万元,较去年同期均实现正增长,但涨幅依次收窄,分别为16.21%、11.08%、9.15%,中间业务支出则依次为548.45万元、1431.99万元、2422.28万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11.24%、230.44%、273.89%。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是对一家银行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高息揽储受限、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加大,如何突破经营困境、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成为中小银行面临的难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多家中小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出现下滑,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业积极开拓互联网线上贷款业务,由于第三方平台的佣金较高,线上贷款的业务规模逐步增长之时,支付给各个平台的手续费也相应增长。"对此,该业内人士提出建议,对银行而言,应逐步调整中间业务结构,将发展重点从账户管理、支付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向高附加值业务转移。


"踩雷"第一大客户


贷款集中度高是国内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不利于分散风险。


2017年10月丹东港发行的"14丹东港MTN001"出现实质性违约;2018年,丹东港违约债全面爆发,丹东港是丹东银行的第一大贷款客户,此次暴雷也成为丹东银行梦魇的开始。


2018年3月,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决定将丹东银行主体长期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A+,理由是该行的授信客户丹东港发行的2014年第一期中期票据"14丹东港MTN001"本金发生违约,而该行对丹东港的信贷规模大,贷款客户集中度高,且未将该笔贷款计入不良贷款。


截至2019年末,丹东银行单一最大贷款客户仍为丹东港,其贷款余额达到47.39亿元,非同业单一最大客户风险暴露与一级资本净额的比例为82.44%。根据银保监会此前发布的《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对非同业单一客户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可见,该行的贷款客户集中度依旧处于较高水平,且远超出监管要求。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过高,本就不利于银行分散风险,再加上丹东银行经营业绩出现下滑,最终导致该行的资产质量渐入下滑通道。


2017年-2019年丹东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02%、2.59%、2.56%,对应的不良贷款余额依次为7.47亿元、11.37亿元、12.07亿元。2018年,丹东银行不良贷款核销了8.83亿元,而2019年仅处置1.43亿元,处置力度逐渐减弱。截至去年末,该行的逾期贷款余额高达6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3.39%,其中有47.39亿元的逾期贷款来自于丹东港。在风险抵御方面,同报告期内,该行的拨备覆盖率依次为186.40%、150.60%、153.05%。



目前,丹东港已经进入破产重整阶段,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于2019年12月31日对丹东港合并重整计划草案进行了裁定批准,重整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但丹东港债权留债规模较大,且债转股后股权清退还需要很长时间。


对此,联合资信表示丹东港贷款存在较长时间的逾期,且收回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或对该行的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性等产生一定影响,对未来的盈利能力还需要保持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丹东银行成立于1993年12月,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前身为丹东市城市信用联社;1997年,组建成立丹东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更名为丹东市商业银行;2010年9月,经原中国银监会批准,正式更名为丹东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历经多次增资扩股,截至2019年末,该行的注册资本达到16.83亿元。


本文由新华融媒·看财经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线索征集热线:151847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