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小鎮的十種死法

1.缺乏敬畏感,急功近利導致死得快

很多商界精英,在企業發展轉型或二次創業過程中,發現養老產業這個行業既有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也存在著日益增加的市場規模,於是積極跨湧入,但往往忽視了風口之下暗藏陷阱。目前中國養老產業是典型的“三高一低一長”產業,即“高風險、高投入、高技術、低利潤、回報週期長”,玩轉養老地產有諸多陷阱,譬如“資金投入巨大、開發時間長、運營經驗匱乏、專業人才匱乏等”。玩不好,按照自己以往的投資邏輯和企業運作思維來搞,反而死的更快。

2.沒有產業支撐,項目缺少“生命力”

一些養老地產項目,動輒投資數十億、佔地規模幾百上千畝,規模大,設施齊全,業態多,但沒有產業支撐,始終沒有形成產業鏈,單獨依靠養生度假娛樂,嚴重背離“產業支撐”之根本,經營不久就難以為繼。沒有產業支撐,就沒有長久的生命力。嚴格來講,養老地產裡的娛樂、餐飲、住宿、購物、度假、商業服務等,都是附加值,都是錦上添花,不是主體,更不是養老地產的支撐。這些項目看起來眼花繚亂,但都不足以對養老地產的根本產生支撐作用。

3.缺乏依託,孤木難成林

養老地產大多地處郊外,千萬不要想著方圓多少公里內,就你一家養老地產,獨門生意就好做。事實上,一個獨立的養老地產,如果周邊沒有其它吸引人的資源作為依託,不僅不會壟斷生意,甚至基本沒人願意來。絕大多數的養老地產是依託不了景區的,依託不了景區的養老地產,怎麼辦呢?那就要尋求以下依託模式:抱團依託、跨界依託、特產依託、復興依託、稀缺依託、品類依託、位置依託、自我依託等。

4.沒有差異性規劃、盲目跟風

目前許多養老地產壓根沒有規劃,緊跟流行,全靠抄襲,最後搞得不倫不類。一方面,閉門造車,完全憑自己主觀判斷搞開發建設,沒有主題,沒有創意,沒有吸引力,完全喪失競爭力。更有甚者,完全拷貝附近一個盈利好的養老項目。另一方面,一些規劃師,只是把其他養老地產的項目拆零散,再組裝成一個新的方案來濫竽充數。

5.不懂營銷,自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

新媒體時代,新的營銷手段層出不窮,可是當你告訴莊主用社交網絡平臺不用花錢,只需營造氛圍、推介項目、互動交流培養感情、實時製造話題引起關注時,某些投資人一句話完事:我不會!他們以為養老地產建成,環境優雅、設施齊全、吃住不愁,都市報上登幾個版的廣告就可以等著顧客上門了。但這個時代真的過去了!

6.不懂運營,全盤皆輸

當前的養老地產、養老養生綜合體、康養小鎮的項目,不缺規劃師、設計師,不缺施工方、材料供應方,缺的恰恰就是運營高手——操盤手!操盤手要做的就是團隊建設、日常運營、品牌塑造、持續銷售、服務升級、危機公關。一個養老地產從開業,運營,健康發展,最後實現盈利,全靠操盤手帶領團隊的運營能力。

7.不願學習,固步自封

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化快,新科技、新手段、新形式日新月異。你打個盹,就可能錯過一次發展的機會。養老地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業態、新環境。比如對有些投資人來說,土地運作流轉、PPP、聯盟運營等概念都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更別說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新生事物了。只有將學習、考察、調研、培訓等常態化,方能實現養老地產的健康發展。

8.理解偏差,投資誤入歧途

房地產的高端基本上是看“地段價值+硬件價值+外部配套價值”。養老地產的高端實際上看三個方面,第一個是人護比,第二個是配套比,第三個是人性關懷。養老項目的高端並不是拼硬件的高檔,而是拼軟件的細節。如果不理解養老“高端”的真正內涵,僅僅是把重點放在硬件的打造上,就是誤入歧途。

9.養老地產成本過高,經營壓力大

這裡的成本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養老地產對人力資源的要求高,在普遍物價上漲的大情勢下,用工成本高,而且養老地產大多在城郊,相對於遠郊的農村用工,成本偏高。第二就是土地成本,動輒數百萬一畝。如此高額的成本,必然帶來巨大的經營壓力。

10.不會處理同政府的關係

無論是土地運作,還是項目申報,亦或項目的建設,再或基礎配套的完善,甚至資金缺口的彌補,等等,方方面面的諸多工作都有待對政策的正確把握、同政府的密切合作才能達成。退一萬步講,政府的相關補助也是許多養老地產前期立足生存的主要依靠。

聲明:本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即時通知,會馬上刪除。配圖與原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