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尼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莫过于线下餐饮:原本春节是餐饮业的旺季,往年的年夜饭是一笔重要的收入。
今年,疫情导致大量退餐,根据温州市餐饮协会统计,春节期间,仅温州一市,就取消年夜饭和各种订餐20.5万桌。
年前大量囤货,突然的疫情让餐饮业遭遇重创。不仅如此,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发展,不知何时才能重新开业的老板们,却依然要支付大量员工的工资。
2月1日,西贝董事长贾国龙接受投中网的直播采访时表示:西贝受疫情影响严重,400家门店基本停业,只有100家有外卖业务,预计春节一个月损失7-8亿,2万多名员工工资照发,每月支出1.5亿元,企业现金流不够支撑3个月。
西贝作为餐饮行业的明星企业,首先发声,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中小型餐饮企业爆出疫情危机,一时间餐饮企业应该如何“自救”,成为了热点话题。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疫情给餐饮企业哪些启示,又应该如何自救?】借西贝的成长,以及面对疫情的反应,为餐饮企业提供一些思路。
01 餐饮企业为何极其脆弱,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1、行业特点:三高一低
餐饮行业有个外号,叫“百业之祖”,在没有任何行业前,就先有了餐饮业。反正各家都要做饭,无非多做点,卖给别人。
餐饮业看似门槛低,但却是个极其不好做的行业。业内有“三高一低”的说法: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利润低。
2016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4.7%,2017年为6.0%,2018年为8.3%。
(数据来自历年《中国餐饮企业百强和餐饮五百强门店分析报告》)
② 餐饮业多“草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美团曾做过一份调研:《中国餐饮行业报告》,有一个数据很说明问题。
2017年底,北京有20.4万家餐馆,2017年关闭11.4万家,新开张8.5万家。成都和广州等20个城市的数据也惊人的相似。
也就是说,中国一个城市的餐馆,一年将近关闭一半,再开新的,然后再关,再开。
很多人都有一个创业梦,而其中一半以上人都会想过开餐馆,餐馆看似人人熟悉,但想做好,能盈利,能长期稳定盈利却并不容易。
梁宁老师在《增长思维30讲》中,将企业定义为四类:草莽企业、腰部企业、头部企业和顶级企业。
什么是草莽企业?没有背景,起于民间,靠抓住一个机会,展露头角。
餐饮可以做成夫妻店,它门槛低,包容性非常强。但草莽创业在这个竞争极度激烈的时代,极易“速生速死”。且不说有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小概率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就算平时,对餐饮企业来说,活下去的挑战也非常大。
③ 同质化严重,缺乏对品牌的重视
很多饭店的菜品不错,装修也不错,但普遍缺少鲜明的特色,“千店一面”,消费者吃完,记不得吃了什么。面对激烈的竞争,不断有新店冒出来,缺乏品牌建设,导致餐饮业的回头客消费难以提升。
然而品牌建设不是一日之功,这对低利润的餐饮业来说,持续在品牌上投入变得困难。这又加剧了这种低利润,让餐饮业的护城河变得更低。
下面我们借西贝,聊聊关于餐饮企业的成长和对抗不确定性风险的启示。
02 在疫情前,西贝做对了哪两件事?
有人说,西贝已经不是普通的餐饮企业了,它一夜之间就火了,其实,西贝最初只是做西贝菜的乡土菜馆,和很多不知名的饭店一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很多人说,西贝之所以能在这次疫情里受到关注,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为餐饮行业的领头羊,有流量、有粉丝、有规模、有品牌,才能获得如此多的支持。
那么我们不妨回到西贝的“过去”,看看它是如何从一个只有几个单店的小企业成长为今天在全国拥有400家连锁餐饮集团?从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一)聚焦、聚焦、再聚焦:西贝的“断舍离”策略
1、门店:聚焦到shopping mall,砍掉原有的街边店,“包房换小桌”,提高坪效
2014年前,西贝的店都开在大街上,整栋楼,有很多包房,有大桌子,100多道菜,平均60多块钱的客单价。
这样的餐饮店到现在还有很多,但普遍没有鲜明的特色,“千店一面”。
2013年,西贝发现了商业地产的一个变化,就是shopping mall的兴起,在此之前,中国商业地产的业态更多的是百货商场。买东西和吃饭是分开的,彼此是两个独立的生态。顾客经常是购物完,从百货大楼里出来,去到附近的酒楼里用餐。
而且那时去酒楼吃饭更多的是七八个人点一大桌子菜,叫“下馆子”;shopping mall兴起后,家庭、朋友、同事小聚越来越多,2-4人的吃饭需求多了起来。
西贝果断下手试水,2014年,在北京财富广场租了一间297平米的店面。原来的街边店多大呢?3000平,一个厨房就有300平。这样就带来了两个改变。
① 去掉包房,提高坪效。
297平米的店里,肯定不能再设置包房了,但好处就是提高了“坪效”。
什么是坪效?坪效就是每平米产生的收入。坪效=营业额/店铺面积。
坪效上来了,利润自然就提升了。
② 店里只留“明厨”,把复杂的加工放到“中央厨房”
这样,西贝把每家饭店拆分为“堂食区+厨房区”,把厨房区又拆分为“中央厨房+N个简单加工的明厨”,形成了中央厨房支撑的“中台”系统,不仅保证了菜品的标准化,还从多个变成“中央厨房+”的模式转变,极大降低了租金成本,支持了西贝的快速扩张。
↑自制示意图,便于理解
2、菜单:从100多道菜砍到了33道菜,做到了“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 ”
西贝的口号就是“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这个口号非常有“穿透力”,它很好的解决了顾客点餐时的“选择恐惧症”,同时,传递出降低顾客选择成本的理念。
传统酒店强调“选择度”,拼的是数量,“顾客想吃到什么,我这里都有”。但西贝一反常态,强调“好吃率”,比的是质量,“不管顾客点什么,每道菜都好吃”。
怎么做到呢?答案是:砍菜品。
西贝把原来的100多道菜,精挑细选,砍到了33道菜。
做这样的决策是有风险的。刚开始很多老顾客都来投诉,平常点的菜怎么都没有了,这还是原来的西贝吗?贾国龙最坚决,他说如果不愿意来没关系,不愿意来就不是我的客户。
要想得到,必先放弃。这是兵法的基本原则。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西贝的特色菜:蒙古牛大骨、招牌莜面、烤羊腿。今天有很多餐饮店,菜品也不难吃,但是吃了一桌菜,顾客却记不得吃了什么。
多则惑,少则得。西贝缩减菜单,正是击中了顾客的痛点和需求。
有些网友评论,说正是由于西贝盲目扩张,400多个店,所以难于抵抗这次疫情的风险。但不得不说,西贝每个店都已经缩减到了“最低冗余”的程度,在经营上,西贝的“断舍离”策略,确实做的不错。
(二)持续打造品牌:品牌资产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很多餐饮企业说,西贝已经是餐饮业的“杠把子”、“明星企业”,发声自然有人听,我们是小企业,品牌也不响亮,怎么办?
品牌建设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经营,但一旦形成,就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可口可乐公司总裁说过的一句话:“即使一夜之间大火烧掉了我所有的有形资产,只要可口可乐的牌子在,第二天我就可以从银行贷到足够的钱重新建立可口可乐的生产线。”
这就是品牌的力量,这块牌子不是物理的牌匾,而是在用户心智中的形象和定位。我们来看看,西贝是如何定位的?又是怎么打造自己的品牌?
1、定位:去“西北化”,走大众路线
西贝最早的定位是西北菜,所以整个店面都是西北风,带着浓浓的西北乡土风情,很像陕北窑洞。
著名营销专家,华与华董事长华杉曾为西贝做咨询顾问,他说:
有风情就很难有规模,因为有风情的东西,风格太明显,有人会喜欢,有的人就不喜欢,也就难以快速形成品牌规模,就会沦为小众品牌。
所以,西贝的店面设计采用了舒适、简约的店装风格,有了明亮的殿堂和明厨。
2、品牌是企业的文化资产,是一套符合体系
西贝的定位清晰后,品牌符号体系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西贝借鉴了“I love NewYork”的经典文化符号,演变为“I love 莜”(you),这既解决了大多数人不认识“莜面”的“莜”字的问题,也为西贝注入了国际化的品牌能量。
品牌需要重复,消费者才能记住。西贝把营销活动放在每年2月14日,从“I love you”的角度,关注爱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出了“亲嘴打折节”,“亲个嘴,打个折,亲嘴的难度越高,打折力度越大”,持续强化和输出西贝的品牌文化。
通过对品牌文化的建设,西贝完成了自身明确的定位和品牌符号体系的建设,让更多人记住了西贝莜面村:“I love 莜”。
03 疫情下,西贝如何快速反应,绝地反击?
疫情下,众多企业陷入困局,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西贝在疫情中,又可以给我们提供什么启发,共渡疫情难关呢?
(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放下面子,尽最大努力获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
西贝发声后,网上出现了“企业自救还是他救”之争,很多人对西贝“哭穷”的做法不满,认为国家正在遭受灾难,没必要把自己的“难”放大,不要想着国家兜底,要勇敢自救。
不过,很多问题自救和他救并不矛盾:如果贾国龙不发声,谁又能知道怎么帮助西贝?这世上很多事情的解决方案原本不在自己身上,这是一个产业链,一个关系网,当单纯靠自己无法解决问题时,声援获得外界帮助无可厚非。
如果真要“纯”自救,除了裁员、闭店别无他法,西贝已经庞大到无法靠一己之力能扭转乾坤的庞然大物。餐饮业是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牵一发动全身,单西贝的2万多员工,背后是2万多个家庭,如果西贝倒下了,将会有更多餐饮企业应声倒地,当整个行业会释放几千万失业人口给社会,到那时,岂不更可怕?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西贝很幸运,获得了各方的支援。
① 获得客户的认可:很多粉丝声援西贝,说等疫情过去,一定要吃回来。
② 得到产业链的互助:盒马鲜生“返租”1000名西贝员工,既保证了不裁员,又能让员工维持之前的收入。
③ 得到员工的理解和体谅:总部员工率先表态,愿意延后领取工资,主动和企业共担风险。
④ 获得银行“及时雨”一般的贷款资金,并快速到账
2月6日,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完成核批西贝餐饮授信额度5.3亿元,2月7日,通过远程线上核保、签署合同后,浦发银行立即落地1.2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入账西贝餐饮集团。
现金流有了,西贝有救了。但餐饮业如果仅仅靠外界和员工的支持、帮助、理解,远远不够抵御未来商业的“不确定性”。
(四)在危机中“ 主动变异”,拥有反脆弱的能力,生长出新的业务
如果说,外界的帮助可以缓解一时的困境,拥有在危机中的“反脆弱”能力,则是餐饮企业长期必须具备的。
1、餐饮业如何看待未来商业的不确定性?
什么是反脆弱?
脆弱的反面不是坚强、坚韧,坚强或坚韧只是保证一个事物在不确定性中不受伤,保持不变,却没有办法更进一步,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脆弱的反面应该不仅在风险中保全自我,而且变得更好、更有力量。
樊登老师在一次节目中做过一个精辟的类比:玻璃杯掉到地上就碎了,这就是脆弱,纸团掉到地上 不会摔碎,维持原状,这不是反脆弱,反脆弱是乒乓球,不仅不会摔坏,反而弹得更高。
《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定义了“反脆弱”:
和脆弱刚好相反,指向了另一个方向,指出事物在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的,完全可以扭亏为盈。“反脆弱”能力的精髓:在不确定性中获益。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一次危机,也蕴含着转机,每一次“黑天鹅”事件发生,都是一次新的洗牌。
就像这次疫情的发生,未来可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不敢在外就餐,那是不是“下饭馆”的需求消失了呢?这对餐饮企业意味着哪些变革?
2、如何在危机中“主动变异”,生长出新的业务模式?
如果我们把“下馆子”的消费需求拆分开,它解决了消费者哪些诉求点:
① 社交需求:请客、宴会、聚餐
② 节省时间需求:没时间做饭,或者不会做饭
③ 美味的需求:自己会做,但做的不好,没有饭馆的好吃
④ 健康食物的需求:食物可以解决饥饿
疫情对餐饮业最大的冲击是①社交的需求,但②、③、④的需求是否降低甚至消失了呢?并没有,反而③和④的需求更加强烈了。
① “大外卖,小堂食”:用线上的繁荣,弥补了线下流量的缺失
几天之内,西贝已经从原来100家外卖快速调整,增加到200多家外卖,50%的西贝店已经开始线上营业。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餐饮企业加强线上渠道的建设。本质上,外卖业务就是把堂食区搬到了办公室、家里。
除了加强线上业务,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帮助餐饮企业在疫情中“主动变异”,生长出新的业务模式?
② 微信群:和顾客建立亲密关系,帮助顾客解决餐饮问题
知名知识IP秋叶大叔自己就是武汉人,对武汉商业的变化非常有感触,他在公众号中提到:“感觉全武汉的大妈,突然都学会了微信团购”。
线下消费被压抑了的人们,在线上买东西的热情更高涨了。
很多社区餐馆利用微信群,一边把春节前的囤货都消化了,一边利用原有蔬菜、肉类的供应链,每天发布菜品信息,帮助顾客采购食材,反而成为顾客的代言人,加强了顾客的粘性。
③ 直播:唤醒味蕾,接受健康监督
火神山和雷神山的施工现场直播再一次将“直播”推到了大众的视野中。有的餐饮企业将“直播”变成了一种营销工具,向顾客展示制作过程,在餐馆后厨开了一档直播节目,一边教大家做饭,一边接受下单,唤醒了顾客的味蕾。消费者可以看到制作过程,对安全和质量也更加放心。
悲观者还在发愁如何在危机中“活下来”,乐观者已经开始在不确定性中“活得更好”。
结语
“民以食为天”,只要有人,就要吃饭,餐饮业生生不息,疫情改变了消费方式,“人被隔离了,但需求不会因隔离而消失”。
但这次疫情,对所有餐饮企业都是一个启示:
平时要加强成本控制、品牌建设;出现危机时,不仅要寻求外部最大化的帮助,更要从自身出发,寻求改变,才能拥有“反脆弱”的能力。
本质上,所有的商业都是消费者获益。当消费者的需求改变,企业也要快速调整,将自己变成顾客的“代言人”,就能在不确定的时代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
参考资料:
1、华杉《跟华杉学品牌营销》
2、塔勒布《反脆弱》
3、梁宁《增长思维3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