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傑:迎接第三次全球化,既搭別人便車,也讓別人搭我們便車

魏杰:迎接第三次全球化,既搭别人便车,也让别人搭我们便车

經濟觀察網 魏傑/文討論宏觀經濟最主要關注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風險在哪裡?另外一個關注的問題就是,增長點在哪裡?

風險在哪裡?

過去較長時期內,我們都認為我們的風險主要在增長方面,所以長期把穩增長、保增長作為主要目標。但是2016年後半年開始,越來越多感悟到風險存在於金融方面。十九大的時候,基本形成共識,未來一段時間我們的風險主要來自於金融,所以十九大報告提出,絕不能爆發系統金融風險,提出防範金融風險的重大決策。

怎樣防範風險?有三大對策要持續堅持。

第一個對策,控制好兩個政策,一個是貨幣政策,一個是宏觀審慎政策。

首先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提法就是要從寬鬆的貨幣政策轉向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是目前的基本目標。過去十幾年來我們基本是寬鬆的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已增長到了167萬億,2002年貨幣供應量只有11萬億。從去年開始就在調整,貨幣政策在逐漸轉向穩健、中性。貨幣供應量4月底只有8.2%,過去一直在兩位數,現在降到一位數。但是由於過去長期寬鬆,一轉向穩健就等於收緊,所以會出現資金荒。

4月份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有個公告,有人在理解公告的時候認為又要轉向寬鬆。其實是誤讀。如果這次中國再鬆動,等於繼續把原來的泡沫吹大,貨幣政策仍然堅持中性、穩健。

我看有的企業還是比較聰明,知道這種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可能再恢復,所以進行自我調整,開始大量變現自己的資產。真正防風險就必須堅持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過去那種高負債、高增長的模式已經不可能維繫了。

另外一個政策,就是宏觀審慎政策。

宏觀審慎政策強調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叫順週期理論,什麼叫順週期理論?就是當經濟發展順週期的時候,非常順利的時候,人們經常會忽視風險,盲目擴張,最後導致槓桿率非常高,到了一定時候就會引爆金融風險,所以順週期必須去槓桿,逆週期才加槓桿。中國人對這個很關注,因為我們順週期40年了,改革開放40年,經濟高速發展,人們沒有風險意識,盲從擴張,盲目加槓桿,結果導致槓桿率太高了,我們的槓桿率是GDP總量的250%。去年我們的GDP總量82萬億,槓桿率遠遠超過紅色警戒線。中國現在必須堅持去槓桿,去槓桿這個抉擇絕不會動搖。

宏觀審慎的第二個要點,要在市場之間打隔斷,這個市場生病了不能傳染給另外一個市場。

舉個例子,如果突然房價暴跌,沒有隔斷的話,就會傳染給銀行、實體經濟,金融風險就會爆發,如果有隔斷的話,不能傳染就不會演變成金融風險。打隔斷的有效辦法就是調整房產抵押和土地抵押政策,住房抵押今年原則上銀行不接受住房抵押。現在原則上土地抵押也很難,因為凡是用債權方式買的地都沒有抵押資格,土地抵押只能使用資本金買的土地才能抵押。

防範風險的第二個政策,就是控制債務,因為許多金融風險的爆發都是債務引起的,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就是次貸危機引起的。

債務分三種,一是個人債務。去年十九大期間,當時央行行長周小川有一個報告,提出防止個人負債率過速上漲問題。個人負債率上漲首先是房貸過高,所以要控制房貸,今年最主要的對策是控制房貸,尤其是城市房貸的數量超過當地儲蓄數量總值的,要更加收縮 。

第二種債務,企業債務。現在我們企業負債是GDP總量的160%,遠遠超超過紅色警戒線,我們發現,主要是國有企業負債率太高,控制債務的主要方向是國有企業。

第三種債務,政府債務。現在看來中央政府負債率不高,因為中國政府一直堅持一個原則,每年赤字的數量都沒有超過當年GDP總量的3%,只要堅持這個原則一般負債率不會高。而地方政府從賬面看好像不高,但實際很高,主要因為潛在債務太高。

第三條政策,治理金融亂象。如果不治理金融亂象,一定會引爆金融風險,所以治理金融亂象,是今年的重點。

這一次治理金融亂象,首要就是新技術亂象,主要涉及兩個技術,一個是互聯網技術,一個是區塊鏈技術,這兩種技術經營之後產生的許多現象,究竟是亂象還是方向,一下子搞不清楚,今年要對這些問題從法律上做一個清晰說明。

其次改革方向是對的,但是配套沒跟上,准入條件沒有搞好,所以出現了亂象。

總體來講,目前我們防範金融風險最主要的對策是這三條,一是控制好兩個政策,二是控制債務,三是治理金融亂象。

未來經濟增長點在哪裡?

第一,全球化和全方位開放,這是中國下一步的重要增長點。

第三次全球化的特徵,是全球配置資源,技術、資本在全球的配置。而在全球配置資源的條件下,中國必須全方位開放,什麼叫全方位開放?我們過去開放的時候經常講兩句話,一個叫擴大出口,一個叫吸引外資,這種開放實際是搭別人便車的,我們搭便車搭了近40年,再搭下去實在不好辦。全方位開放,就是既搭別人便車,也讓別人搭我們便車。

我們有兩個便車別人可以搭,一個物質產品市場,建立市場準入,降低關稅。關稅一旦大幅度降低,大量好產品進入中國,價格就會降低,全方位開放物質產品市場,從消費上帶動中國,也從供給水平上提升中國。另外一個,開放服務業市場。金融、教育、醫療等等全面開放。

第二個,能給別人搭的便車,是巨大的過剩資本。中國改革開放40年形成了巨大的過剩資本,我們的資本要找出口,中國不單要吸引外資,中國資本還要走出去,加大對外投資。

中國如果堅持這種全方位開放,讓別人搭我們便車,巨大的國內市場,巨大的過剩資本,中國將成為發達國家的運轉平臺,也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平臺。

所以未來的開放條件,關稅不是主要問題了,可能基礎設施、供應鏈是最主要的,只要有很強的供應鏈就能得以發展,供應鏈可能成為最終話題。而供應鏈背後是基礎設施,所以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際對供應鏈的形成、發展創造基礎。所以中國之所以堅持全球化,把人類社會推向第三次全球化,就是全球配置資源,我們叫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得以發展、世界得以發展。

第二個增長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去推動中國發展的有三個產業:傳統制造業、建築業、房地產產業,這三個產業實際上都很難繼續支持中國發展,所以搞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目的是尋找新的支撐發展的產業,這是我們的重點,也是我們的機會。

未來支持中國發展的產業可能三個,我們要大力發展。

一個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將支持中國的巨大發展。

這種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八個要點,第一是新能源,第二是新材料,第三是生命工程,第四是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第五是節能環保,第六是新能源汽車,第七是人工智能,第八是高端裝備製造。這八個要點我們統稱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大力發展,因為未來它對我們增長將有巨大貢獻。

第二,服務業。

服務業在中國有巨大空間,現在中國接近14億人口,要加大服務業發展,讓服務業帶動增長。美國現在每年新增長的部分服務業貢獻70%以上,我們國家去年服務業推動中國消費的貢獻超過投資貢獻,這是我們第一次出現消費的貢獻超過投資貢獻,背後原因是服務業發展。

服務業分為四大類,消費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生產服務業、精神服務業(文化產業),這四大類服務業在中國要全面推動,大力發展,未來中國服務業可能將不斷有外資介入。文化產業去年給我們提供GDP總量13萬億,未來有非常大的前景,所以中國將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一旦搞好,每年提供GDP總量在40萬億以上。

第三,現代製造業。

現代製造業將成為我們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製造業分兩種,一種叫傳統制造業,一種叫現代製造業。怎麼劃分?不是誰現代、誰不現代,而是按照他們生產產業來劃分。生產私人產品的,吃穿用住類都屬於傳統產業,生產公共產品的叫現代製造業,我們國家現在私人產品嚴重過剩,傳統制造業很難繼續推動我們增長,但是中國公共產品嚴重短缺,所以生產公共產品的現代製造業將成為中國製造的發展產業,要大力發展。

現在定了五個重點,第一,航天器製造與航空器製造。第二,高鐵裝備製造,我們是世界四大高鐵生產商之一,最近日本跟中國提出來,中日之間要把競爭關係變為協作關係,我們可以聯合起來開發第三方市場。第三,核電裝備製造,中國已經完成了三代技術或四代技術,而且,我們國家準備把新能源的重點放在核電上。第四,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製造,耗電量最低,速度最快,中國準備用它改造中國電網。第五,現代船舶製造與海洋裝備製造。

中國現代製造業的五個重點一旦啟動起來,將吸納許多產業的生產能力進來。我們研究過中國的現代製造業,未來給我們帶來GDP總量每年最少在35萬億以上。

中國這次如果結構調整能夠完成的話,這三個產業將取代原來的傳統制造業、建築業和房地產產業,成為支持中國繼續增長的新產業,所以中國目前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結構調整。

調整結構過程中會給中國帶來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機遇,所以建議大家要關注這場結構調整。這場結構調整估計持續五到十年時間,基本代表中國的增長,不斷更換新的動力,所以我們叫“新舊動能轉換”。

我估計,中國一旦完成這次調整,中國經濟結構將進入中高端結構,中國可能擺脫現在所謂金融風險的壓力,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壓力,完成進一步增長。所以建議大家要關注這次增長,在這次結構調整中尋找新的定位和新的接入點。

目前討論來看,新的增長點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個:一個是全球化和全方位開放,一個是供給側結構性調整。

關於中國宏觀經濟未來的走勢和重點分析,風險在哪裡,增長點在哪裡,對於決策來講,最關心的就是這兩個問題。

(本文為 5月18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博導,後EMBA教授魏傑圍繞決策層最關心的兩大問題,為後EMBA企業家講授《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對策研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