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踏察:吉林市哈達灣24處老工業遺蹟如何借“舊”生金?

記者踏察:吉林市哈達灣24處老工業遺蹟如何借“舊”生金?

生產出新中國第一爐鐵合金的吉林鐵合金一分廠已成為文物。 宏梅 攝

時間的車輪轉到2018年5月中旬。吉林市哈達灣老工業區,那幾座曾經轟轟烈烈半個世紀的老國企:水泥廠、吉林炭素廠、吉林鐵合金,此際都走到了它們脫胎重生的歷史轉折點上。

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157個項目,吉林市有7個。位於哈達灣地區、互相僅有一牆之隔的這三大廠就始建或復建於“一五”期間。

幾年前,吉林市啟動哈達灣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改造工程,要把這塊依江之地由冒煙的工業區變成現代服務業集中區,實現騰籠換鳥。國家開發銀行計劃投100億元支持此工程。哈達灣地區首家遷出的造紙廠,其舊廠區片瓦未留,現已開發為昌邑萬達廣場商住區。恆大地產去年在其臨近地塊建起的濱江左岸小區,據說也賣得挺好。

水泥廠是最早與國開方面完成兌價談判的。位於哈達灣的老松江水泥廠廠區,現空無一人。地上厚積的一簇簇楊樹毛子,顯示了這裡空置已久。這個水泥廠最早是日本人於1934年啟建的,舊稱洋灰窯。這裡生產的水泥曾建造了豐滿水電站。1958年該廠復建,十幾年前改制歸冀東水泥集團。吉林冀東水泥去年已遷出哈達灣,異地投產。

水泥廠的正大門已經封閉。門內左手邊有棟二層小黃樓,門洞兩邊各有一塊標牌。右邊牌寫著:“原大同洋灰株式會社吉林工場辦公樓”字樣。下而標註著:這裡始建於1934年,是本廠區現僅存的日本侵華時期由日本人組織建造的建築物;門洞左邊掛著“吉林市哈達灣老工業區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一期工程項目部”的牌子。進樓的門上貼著“國開吉林”的封條。冀東水泥搬走後,舊廠區的資產已都劃給國家開發銀行在吉林的分支機構。國開吉林投資有限公司現在是這裡的土地一級開發商。

沒有了球磨機的轟鳴、沒有了粉塵的飛揚,翻倒在鐵道邊的長椅、丟棄在平臺上的安全帽、灰土地上的勞保手套……無聲地講述著這裡曾經的喧囂。

日偽時期建的棧橋、“老八嘴”站臺,還有老水泥窯等,都成為“文物”被列入了工業遺產名單。不知將來這裡作為工業遺址文化場所進行開發時,這窯罐壁上80多年積掛下來的厚重泥灰會咋處理?還有那些縱橫交錯的破爛管線,還會不會保留?

國開吉林公司相關人員介紹說,哈達灣改造後留下的老廠區要作工業遺址加以保護和利用,這個觀點最早是美國的設計公司提出的。按這個方向,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和臺灣一些設計公司都來給出過規劃建議。現在,他們採用的“三大廠區保留共24處工業遺產”的方案,是清華同衡設計的。

在外行人看來,老企業剩下的不過是一些破銅爛鐵的廠區、齜牙咧嘴的廠房。但在來訪的文化專家、金融投資者眼中,它們可是無價之寶。他們與市哈達灣區域搬遷改造指揮部相關人員現場研究著:哪些文物下步能建創意驛站,哪些歷史建築將來可以改造建主題酒店、酒吧或設計成購物中心、觀光走廊……

炭素廠現在仍在生產。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萬人國企,現改制歸遼寧中澤集團,有職工約2000人。

時近中午,廠內車間裡陸續走出一些戴著防塵口罩的工人們。尋找廠內那棟日偽時期建造的“小五樓”頗費周折。廠區內的小路對外人而言猶如迷宮。重載電極產品的貨車還不時經過,讓人覺得頗有點危險。

炭素廠內被確定的不可移動文物有三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稱為“小五樓”的日偽時期酒精廠。“小五樓”因風化扒掉一層,現在已經變成了“小四樓”。建廠初期,這裡設為307車間,主要負責廠裡的爐窯建設和機械檢修。後來,這裡改製為吉林市吉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在小樓三層的公司辦公室內,剛退休的老職工陳繼先告訴他們:他1980年6月4日轉業進廠,幹到今年60歲了。大廠可以搬遷,但大廠的記憶不能被忘卻。他現在還保留著老廠的存車牌、領勞保證等,這些都是珍貴的記憶。

炭素廠的303石墨化電極車間,建於1955年,現也被列為了文物。去年由於電極產品漲價,炭素廠大幅盈利。廠報還在出,廠內電視新聞也還有製播。市裡為其在金珠工業區劃定的新廠正處在前期啟動規劃階段。

與吉林炭素廠一牆之隔的吉林鐵合金廠,已幾近停產了。前面綠草如茵的厂部辦公樓和文化宮,都是上世紀50年代的建築,保留著蘇聯援建時期的建築風格。現在,它們全成了文物。1956年生產出國產第一爐鐵合金的一分廠也被保留下來。該分廠停產已久。車間內高高的鋼構架、地面散落的物料等靜默在那裡。此處的時間就停擺在了工人離崗的那一刻。

曾經日耗電500萬度的萬人大廠鐵合金,現在日耗電不到5萬度,只剩兩臺小爐還在生產。浴池等輔助設施也關門了。巨大的財務負擔,讓企業持續虧損。老鐵合金人正等待著兩年內搬遷到金珠工業園區的新址,轉型重生。

在哈達灣,寫著國家“一五”期間工業建設成就的這三大廠位置相連。大三廠區總計佔地268萬平方米。三個廠區內作為工業遺產建議保留的24處建築,總佔地約6.8萬平方米。未來,這24處將佈局在一條觀光軸線上。人們走進這條軸線,就能穿越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追憶“大廠流年”。

老工業的輝煌在哈達灣落幕了。那裡的一爐一窯皆將築為歷史。而江城工業遺產的文化開發將在此“借地生金”。

記者踏察:吉林市哈達灣24處老工業遺蹟如何借“舊”生金?

原大同洋灰株式會社吉林工場辦公樓遺址。 宏梅 攝


記者踏察:吉林市哈達灣24處老工業遺蹟如何借“舊”生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