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德國以嚴謹的辦事風格和領先的工業品質而聞名於世,德國打造的徠卡相機更是令人垂涎。而當我們討論來自德國的攝影,所謂的“德味兒”是否真的存在?他們的作品是否也如同他們的相機一般嚴謹優秀?

在此我精心整理了幾組來自德國的攝影作品,從攝影發明之初的畫意作品,到久負盛名的奧古斯特·桑德的經典肖像,再到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景觀作品......讓我們回溯百年以來的德國攝影,看德國為攝影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伯恩和希拉-貝歇夫婦(Bernd & Hilla Becher) - Water Towers

繪畫般的攝影

攝影師海因裡奇·庫恩(Heinrich Kuehn,1866-1944)柔和的光影與細膩的畫面,彷彿讓你覺得這是一幅印象派的繪畫作品。19世紀末20世紀初,攝影逐漸脫離了作為機械記錄現實的工具,轉而發展成一種獨立的藝術表達方式,畫意攝影開始興起,以風光景觀為創作主題的海因裡奇·庫恩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Heinrich Kuehn - The Collection of Autochrome Pla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Heinrich Kuehn - Lotte and Mary in a Meadow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Heinrich Kuehn - 行人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Heinrich Kuehn - Lotte, Mary, and Hans with Caps

畫意攝影美學所呈現的,不單單是攝影師美學趣味的變化,它背後也離不開機械技術的革新突破。庫恩本人不僅是一名藝術家、理論家,同時也是發明柔光鏡頭的發明者,他為畫意攝影的美學語言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工具。憑藉卓越的沖印技術,庫恩得以將自己的創作轉印到精緻的宣紙上,為影像增加了別樣的質感。


開拓非傳統視角

在攝影師奧托·阿姆波爾(Otto Umbehr)的畫面中,除了有細膩豐富的光影表現,拍攝的角度也在發生著轉變,這些曾經被認為是失敗的,甚至是錯誤的攝影視角,在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攝影界被重新審視。攝影不再是古典式的平穩的再現,俯視、仰視、斜視等非傳統角度的大量探索為人們呈現了大量肉眼所體察不到的形態美。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奧托·阿姆波爾(Otto Umbehr)的自拍

在成為一名實驗先鋒攝影師之前,奧托-阿姆波爾曾在包豪斯學校學習。20年代中期,他來到柏林併成立Dephot工作室。通過他現代主義者的視角,我們看到了和平日不同的城市。人物的形象也介於真實與虛假之間,帶上了些許超現實的味道。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UMBO aka Otto Umber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Otto Umbehr,View of Berlin's Department Store Kars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Otto Umbehr,Untitled

他定義了肖像攝影

眼神鋒利,嘴裡叼著煙的畫家;神情嚴肅,姿態自信的泥瓦匠;笑容憨厚,略有些拘謹的拳擊手...... 600 多張不同年齡、職業的德國人的肖像,充滿個性,又有著一脈相承的直率和倔強。這些作品來自一位以拍攝肖像而著名的德國攝影師——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奧古斯特·桑德是20世紀早期德國最重要的肖像攝影大師。受到父親的影響,桑德從小就表現出對藝術極大的熱情。雖然從小學畢業後,桑德便迫於生計開始體力勞動,但這沒能埋沒他的天賦——在一次偶然為攝影師幫忙後,桑德在親戚的資助下走上了攝影之路。

一戰結束後,通過經營攝影棚拍攝證件照,桑德積累了大量財富和經驗。當證件照熱潮消退,他便開始旅行各地、進行龐大的攝影計劃:拍攝“二十世紀的人”這一系列。受到“新客觀主義”的影響,他追求試圖用一種“誠實的”方式記錄德國各行各業的人。正如同後來評論家們所說的那樣,在這些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道中,桑德獲取了同一血緣裡所蘊含的內涵。在這些面孔、眼神、姿勢、構圖不同的肖像中,我們看到了“德國人”所具有的樣貌與精神。

將工業文明躍然畫面

貝歇夫婦(Bernd & Hilla Becher)與工業考古學當我們繼續沿著時間的脈絡前進,會發現這樣客觀的視角在某些創作者的身上似乎越發極致。水塔、電廠、房屋.....看似相同卻又不同的工業建築在貝歇夫婦的鏡頭下被捕捉、記錄。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貝歇夫婦在近50年的時間裡,持續拍攝德國境內以及歐洲其他國家中正在消失的工業建築,記錄人類工業時代的遺蹟。曾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任教的二人將獨特的個人視角和客觀冷靜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他們創立的工業考古學也為當代觀念攝影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並以此形成了杜塞爾多夫學派的攝影風格。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2004年,當哈蘇基金年度大獎頒給貝歇夫婦時,評語中有這樣一段:“他們自成系統的攝影作品是實用建築主義者的傑出代表,從他們的作品形式來說,他們既是攝影家也是觀念藝術家。” 這些圖像不僅成為了德國文化記憶的一部分,並持續著影響著當代攝影的發展。

將觀看變得更為嚴謹

作為杜塞爾多夫學派傳承人物,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的作品以巨大畫面幅面和精緻震撼的景觀彩色畫面而聞名,他利用數字攝影的技術創造出一種常人“無法觀察”的複雜的視覺形式,他讓我們和現實世界拉開距離,重新用一種客觀的陌生態度來審視世界,從而深刻地認識到——這其實才是我們自己的世界。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2011年11月8日紐約佳士得的攝影拍賣會上,安德烈·古斯基的《萊茵二號,1999》作品拍出了433.85萬美元的價格

德國攝影有德味 5位攝影師成就德國攝影經典

從自然到城市,從人群到產品,古斯基一直都在拍攝記錄我們日常存在之物,在他的照片中,距離的變化成為強調影像當代性的真理——均勻清晰的影像承載了古斯基的語言主題,沒有前景和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