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環外的北京:菜市場、回遷房與遠郊新城

2005年,我因為求學來到北京,迄今在京已有13年。離開校園後,主要住在北京五環外。2014年到2016年,我住在管莊,期間常常從管莊去順義新城。這幾年是我北京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時光。

管莊路的攤販和三蹦子

2016年某一天,馬伯庸的微博上發了一張臭豆腐攤的照片。他被“長毛做的臭豆腐”招牌吸引了。我一眼就看出,這裡是管莊路。

管莊地處朝陽與通州的交界地帶,獨立性很強。網上購物選擇地址時,會發現管莊被單獨列出。管莊路有一來一去兩個車道,常年堵車,估計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正趕上堵車。

五环外的北京:菜市场、回迁房与远郊新城

馬伯庸微博截圖

馬伯庸拍的是王姐夫婦的攤子。2014年開始,我就住在這附近,經常去吃這家臭豆腐。馬伯庸對招牌上“長毛做的”四個字很感興趣,他是把“長毛”理解成外國人了嗎?而我的理解是,豆腐長出了長毛,然後做出了臭豆腐。

她的大長筷子麻利地夾著豆腐在油鍋裡滾,熟了扔進塑料碗裡,再配上各種調料,動作行雲流水,從不令人久等,故而顧客超多。每次城管一來,她又是這條街上最敏捷的選手,飛快地拖著車躲進身後的管莊校園,再相時而出。

這條街上永遠熙熙攘攘,商鋪和攤位很多,撤店的前腳走,新的鋪子就開起來。人們早上在街上解決早飯,晚上在街上解決晚飯。當然,衛生狀況不會太好,老闆娘剛收完錢,就接著包包子。

五环外的北京:菜市场、回迁房与远郊新城

管莊路上的攤子已經很少了,攝於2018年。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

馬路對面還有一個東葦市場。記憶中,市場門口總有個老太擺攤,她坐在一把小馬紮上,腳下襬著一些發育不良的南瓜和灰禿禿的青菜——有可能是她自己種的或者挖的。旁邊立著一個被撕得不太規則的紙板,上面寫著菜價:1元、2元。買走她東西的,同樣是一些蹣跚老人。

五环外的北京:菜市场、回迁房与远郊新城

東葦門口擺攤老太的南瓜,攝於2014年。

市場裡邊比較整齊。有個平谷的師傅,專賣自己大棚種的菜。為了保證新鮮好賣,他每天凌晨三四點起來整理好,五點拉到東葦來賣。他上小學的兒子暑假寒假裡會來幫著賣菜,大概七八歲。有時候他遞東西慢了,會被他父親一頓怒吼,孩子就嚇得不敢說話。

市場裡的水產商戶,大部分講的都是同樣的方言,聽上去像來自浙江或者福建。他們極能吃苦,天寒地凍也不休息,熱情地清理著那些被客人挑走的魚,滿是凍瘡的手上魚血淋漓;夏天的時候,他們會蹲在一旁揪小龍蝦們的鰓和蝦線。

五环外的北京:菜市场、回迁房与远郊新城

東葦市場內景,攝於2018年

這條街上最靈活適用的交通工具絕不是汽車,而是三蹦子。三蹦子在很多縣城都絕跡了,但在管莊路上很流行,主要是解決地鐵一公里的問題。從管莊去1號線地鐵站,要8塊。2012年底,黃渠地鐵站開通了,從管莊去6號線地鐵站,要7塊。

有一次,我帶著大額鈔票,急著去上班,師傅也找不開,他就說:不要了,你趕緊走吧,下次吧!三蹦子車沒有車牌,我努力記住這個師傅的三蹦子內飾,是一張畫著竹葉的竹蓆,決定下次給他。但我再也沒有遇到這個師傅,我還問過其他師傅,但是沒人知道。原來這些師傅也是流動作業,下一次出現在哪個城鄉結合部,是未知的。他們之所以到處打游擊,一是怕被城管抓,不敢混成某個地段的“熟臉”;二是他們自己的住所也遷徙不定。

五环外的北京:菜市场、回迁房与远郊新城

即將載客出發的三蹦子師傅,攝於2016年

管莊的回遷房小區

管莊旁邊居住著各類人。新小區的旁邊是回遷房。回遷房內,是管莊的舊主人。新小區圍著鐵圍牆。有一次我看到一個保安衝著一個帶孩子去小區玩耍的中老年婦女罵罵咧咧,還得意地拿著對講機對自己的領導說:“回遷房的,叫我趕出去了!”

五环外的北京:菜市场、回迁房与远郊新城

管莊這裡居住著很多老人

我在管莊生活最大的奇遇,就是我的隔壁老太。她一口河南口音,牙齒掉得差不多了。她住的房子面積60平左右。老太每天的工作就是撿垃圾,撿來後會暫時放在樓道里。小區的物業一般不怎麼說她,因為她比較自覺,很快會整理好拿去賣掉。平時沒什麼人和她來往,但她人很和氣,遇到來來往往的年輕租戶,會笑呵呵打招呼。她還經常很早起來拖地,拖的時候會撒上不少洗衣粉,地面就變得很滑,我們都要勾緊腳趾頭小心通過。

有年春天,她撿了一隻小雞崽養著。那個雞崽大概是小朋友圖新鮮養了幾天,又扔到垃圾堆的。我搬離那裡之前,那隻雞已經長成了一隻大蘆花母雞。它跟老太挺親,有時候老太在樓道里整理紙盒,它還會跳到她胳膊上去。這是我第一次看見把雞養成寵物的。

我經常看著老太推著一個老式的、放滿紙盒垃圾的竹製嬰兒推車,慢慢走去一個廢品站。我一直以為她無兒無女,是孤寡老人。直到有一天,我很巧地遇到了她的家人。那天是我搬家的最後一趟,還有幾件零碎東西,我就用叫車軟件叫了個出租車。司機竟然一秒接單,我一看地圖,車就停在小區院子裡。師傅很熱情,要幫我搬東西,跟我一起上樓,打開電梯後他驚呼:“啊,你住這兒啊。”然後就去敲隔壁的門,我說:“師傅你敲錯了,我在這邊呢。”結果就聽見師傅在喊:“在不在,在嗎!”老太打開門,沒什麼好臉色,看了一眼把門又關上了。師傅尷尬地衝我一笑:“這是我媽。”

我當時驚訝得下巴都快掉了。一路上才知道,老太沒有正式工作,沒有退休工資,也沒有北京戶口,有拆遷房是因為過世的丈夫曾是被拆廠子的職工。拆遷以後分了三套房,其他兩套分別給了一兒一女。她幫忙養大過孫女,但是婆媳關係很差,母女關係也很差,在一個小區但從不來往,路上碰見了都當不認識。她一個月撿垃圾能有2000多塊,可以獨立生活。她也不願意回河南老家,老家的生活她已經無法適應。這位老太是我見過的年紀最大且有兒有女的“北漂”。

管莊的回遷樓下,有一塊很特殊的空地。那兒有幾棵大楊樹,樹幹參天。據說這是回遷居民們和開發商鬥爭勝利的碩果,否則早被砍掉通路了,後來他們提起這事就一臉自豪。小樹林下面安放了一些座椅,供人休息,後來就成了文藝園地。

五环外的北京:菜市场、回迁房与远郊新城

高樓之間僅有的文藝空地

有時候一群老人拿著歌詞本,在大樹下合唱。合唱的聲音並不高亢有力,慵懶的聲音被風吹著,瞬間讓人穿越回幾十年。大樹下也會有廣場舞,廣場舞一般被認為是擾民的,那些阿姨、大姐很識趣,把音樂調到了最小的聲音。有一年春節,一群不明來路的小年輕,拉了一車煙花過來,放了一整個晚上。這大概是文藝園地最吵的一次,第二天起來,樓上都能聞到硝煙味道。

6號線通了以後,管莊逐漸進入它的城市時代。周圍搬來很多很多新中產,他們多是年輕的父母。但是,這邊的公立小學有點少,公立幼兒園更少。周邊的小區裡有很多私人辦的託兒所,多是家庭作坊或者互助組織式的,收幾個同小區的兒童,就充當幼兒園。孩子們偶爾也出來,在小區裡面做操。家長與老師之間,憑藉互相信任來維持這樣的託兒所模式。小區裡還有很多開在居民樓的輔導機構,主要給雙職工家長分擔放學後帶孩子的任務。

五环外的北京:菜市场、回迁房与远郊新城

管莊附近小區裡的幼兒園

從管莊坐上公交,經過廢墟一般的樓梓莊,到皮村換乘989路公交,再往北走一個多小時,就是順義。這條路線,是五環外最不為城內人所知的城市邊緣。那時候的989氣味不太好,“就像坐在一隻臭鞋裡”。我住在管莊的時候,皮村還沒有和工人文學掛上鉤,沒有現在這麼有名,只是一個亂糟糟的地方。只記得那兒有很多河北地名的店:固始鵝塊、香河肉餅、大廠清真牛羊肉。

如果是夜幕時分打這兒進城,五里橋閃爍的霓虹燈火彷彿在遙遙召喚,一種鄉下人接近城市的悲壯感就油然而生。如果是去順義,那就是完全不同的體驗了。每當穿越這些地方的時候,岳雲鵬的《五環之歌》就在腦中盤旋揮之不去:

啊,五環,你比四環多一環;

啊,五環,你比六環少一環。

終於有一天,你會修到七環。

修到七環怎麼辦,你比五環多兩環。

順義的遠郊新城

順義新城在馬坡鎮,在六環外,那兒住著我的朋友。他2011年搬過去,2014年賣房輾轉回到城裡。馬坡除了離城市異常遙遠以外,用朋友的一句十分中肯的評價,那就是“簡直是生活在美國”。人少車少,新樓林立,空間疏朗透亮,這些大概就是“生活在美國”的基本內涵。但人煙稀少,這裡的人們似乎更容易感到寂寞。

朋友2011年尾入住時,整個小區才稀稀拉拉建完了一期,佔全小區面積的三分之一不到。雖說總共三百來戶,但住進來的不到十分之一。每到晚上,看亮燈就知道,一梯兩戶的單元裡,往往至少有一戶是空著的,有時候是兩戶皆空。幸運的是,朋友對門住了一戶熱情的東北人,東北阿姨每天都會至少來一趟,拉著聊天,她聊天的主要內容是對物業的斥責,以及對準女婿的不滿。

她的準女婿是浙江人,阿姨特別看不慣的一點是:“只吃生抽!生抽有什麼好的,我們那嘎達都老抽!”他們家的事情,事無鉅細,包括每個人的收入和年終獎、公積金等的數額,阿姨會掏心掏肺地說出來,也會坦蕩大方地問我們:“你們年收入有三十萬吧?”阿姨也常常從我們這裡獲得安慰,以至於經常聊到一半就說,“我就愛和你們年輕人嘮!”

馬坡的生態極好。旁邊就是潮白河,那是順義充滿詩意的地方。長而寬的河岸,豐富的儲水量,讓這遠郊的河顯得格外胖。胖河比瘦河可愛。水深的地方,是幽藍色的。河岸上是大片的蘆葦,附近的溼地坑裡蔓延著大片的野荷花,水鳥在上面躍來躍去。小區裡邊的生態也很好,我甚至看到了黃鼬。那精光水滑的細長條身材,在月亮下泛著光。它的腳步如流星,輕盈熟稔,沒準是這裡的舊主人。據說,中元節和寒衣節的時候會有點瘮人,因為會有一些順義老居民分批到小區裡特定的地方來燒紙。

五环外的北京:菜市场、回迁房与远郊新城

潮白河之秋,攝於2013年

順義人在車裡打電話,通常會說“我去北京”。縣裡就是縣裡,北京就是北京,順義人分得很清楚。順義人完全不羨慕北京,覺得北京人太多,太擁堵。而且,順義有山,氣溫會比北京略低一些,夏天也明顯涼快不少,霧霾來的時候,這邊的濃度也比城裡明顯要低。

順義很早就普及了新能源出租車。每次打本地出租車的時候,都能和順義本地師傅嘮上一會兒,結局都是以我的沉默來收場。比如,一個順義師傅就很自豪地說:“我好幾套房,要住平房有平房,要住樓房有樓房。”末了又說:“你住那小區?沒怎麼漲啊,買那兒的人是咋想的!”另外一個小師傅問我:“你們搞研究的,一天掙多少錢啊?”

我在北京市區裡打出租的時候,北京城八區出身的師傅最感興趣的是我來自哪個“外地”,和順義師傅的關注點就不太一樣。我的日薪大概還不及順義出租車師傅每天的份錢。順義人生活得愜意和舒適,已經無需為生活而奔波,問起這樣的問題來也特別坦然。

50後心儀的大菜場

和被通勤折磨的遠郊年輕人相比,朋友的父母在順義小住的日子,過得簡直是小康生活,因為他們擁有了順義最大的石門菜市場。菜市場是50後擇居時最關心的配套。買房之前,他們反覆追問過周圍有沒有菜市場。朋友沒在意,每次很敷衍地回答說,大概有吧,肯定有,應該有的啊。

等住過來,看到馬坡鎮的菜市場只有不到10個攤位而且菜價比北京還貴的時候,二老心都涼了。他們冷淡地告訴自己的朋友,孩子選房眼光不行。可喜的是,東北阿姨告訴他們幾公里外的石門有個大市場。於是,退休的中老年們結伴坐上搖搖晃晃的公交去那兒買菜,人手一個拉桿車。

石門菜市場應有盡有,規模驚人且類別分得很細。比如水產區就是一整棟樓,二百多個攤位,海魚和淡水魚、冰鮮魚和活魚,都嚴謹地分列在不同區域;豬肉區和牛羊肉區是分開的,各在不同的樓,也是各二百多個攤位;熟食和調味品,也各在不同的樓。老人們特別鍾愛調味品那個樓,那兒散發著濃郁的花椒和八角香氣,“人一進去,就跟進了火鍋一樣”。

五环外的北京:菜市场、回迁房与远郊新城

順義石門市場的肉攤,攝於2014年

這個龐大的市場主要是批發用的,但是也不拒絕零買。菜市場的蔬菜,有時候還在大卡車上沒有卸下,賣菜師傅會站在車上直接拋下來幾棵,扔給買菜的人,粗獷的菜根還帶著地裡的泥。而他們更常見的主顧,是那些張口就說來二三百斤的小販們。臨近下午市場關門的時候,菜就會論“堆”賣,比如1塊錢1堆的心裡美蘿蔔、菠菜、韭菜等等。

50後們會在廉價的日用品生活裡感受到巨大的愉悅。他們之前沒有體驗過這樣豪放的菜市場,所以一見到我們,就熱情地描述這個市場如何壯觀,還要帶我們去。南方小城裡,老百姓買個大白菜都要講講價:“什麼,6毛一斤?太貴了啊,算5毛5吧”,說著話還會把那菜幫子拆去兩片。而北方不同,一切都是一口價,老闆都大大方方,絕不耽誤功夫。

中老年們的拉桿車,容量永遠不夠用。比如他們有時會買三四條大魚,每條不下5斤,在廚房全部剖開剁好,醃製起來。這樣,他們在一個北方城市的遠郊,複製著南方水鄉的食物習慣。

有一天我們又去蹭飯,餐桌上擺了6盤菜,沒有蔬菜:一盤豬耳朵、一盤豬大腸、一盤豬蹄、一盤牛肚、一盤豬肚絲、一盤雞雜。朋友尷尬地笑著說:“幫忙吃一點吧,父母回老家前給留了一冰箱的菜,全是動物器官。”

五环外的北京:菜市场、回迁房与远郊新城

順義石門市場裡散落一地的鯉魚,攝於2014年

幾年後,朋友也搬走了,去了一個很難再找到大型菜市場的地區——海淀,從此失去了在大型菜市場豪買的快樂。而為此感到高興的,大概只有之前一直超負荷運行的冰箱。

(作者系高校青年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