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刷屏?掌握這六步,你也能教出詩詞天才!

近日,經過激烈的比拼,中國詩詞大會十場比賽落下帷幕。來自全國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選手用才學和情懷,燃起了我們對於詩詞的熱情!

這其中當然也有很多學生的驚豔出場,例如決賽中,就有一位00後選手——四五歲便開始學詩的高二學生王天睿,她認為詩詞的力量與溫暖,可以不斷喚醒內心的寧靜和美好。

中国诗词大会刷屏?掌握这六步,你也能教出诗词天才!

這些學生選手們對古詩詞的嫻熟掌握,讓大家印象深刻、鼓掌稱讚!他們都是酷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小學霸。但是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課外未必學有餘力背古詩。

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在課內教好古詩詞首先是教師的責任。

如何能將韻味濃郁的古詩詞用一種美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呢?如何在課堂中引領學生去發掘古詩詞中蘊含的美感呢?

敖杏桃老師在教學中運用的“情、讀、品、悟、拓、用”古詩詞教學“六步法”,或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好思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資深教師的建議!在教學中咱們也試一試,沒準能收到超棒的效果呢!

導情入境

古詩教學“入其境”,才能 “會其意”“悟其神”。導情入境的手段五花八門,如伴樂、歌曲、視頻、動畫、圖片、文字等多媒體課件,教師可根據不同的篇目,選擇有效的手段。

例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一課時,不妨煽情一點。先出示圖片,同時播放《送別》背景音樂,教師解讀:“元二出使安西,好友王維傷感送別,深情贈言‘朋友,乾了這杯酒吧,出了陽關,就沒有朋友了。’”此情此景,能將學生快速帶進古詩。

讀出韻味

晉朝陳壽曾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指在反覆的誦讀中,自然能領會詩意。帶領學生學習古詩詞亦如此。

初讀正音。通過查字典、找資料、同桌互助等方式讀準字音。如《夜書所見》“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中的“挑”,知道讀tiǎo的學生很少,幾乎都讀成了tiāo。再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中的“見”(xiàn),全班學生都讀成了jiàn……讓學生通過各種手段讀準字音,在讀中發現並糾正錯音,是學習古詩詞的基礎。

讀出節奏。以七言詩為例,古人誦讀時一般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等節奏劃分,或按“平長仄短”的方式誦讀。學習時讓學生在書上劃出節奏,或者通過錄音及教師範讀的方式引領學生體會詩詞節奏,有助於理解詩意。

中国诗词大会刷屏?掌握这六步,你也能教出诗词天才!

伴樂讀。在課堂上,適當運用輔助性音樂,效果奇妙,易入情入景。如《伯牙絕弦》伴上《高山流水》作背景音樂,《出塞》伴上《送別》作背景音樂,《江南》伴上輕柔舒緩的《天空之城》鋼琴曲……在伴樂誦讀中,別有一番韻味。

伴畫讀。教學《憫農》一詩時,用課件展示“農田耕作圖”,將農民在炎炎烈日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情景呈現於眼前,讓孩子們自然懂得了尊重勞動、珍惜糧食的道理。

解詞明意

古詩詞言簡意深,需要細細地讀,慢慢地品。

緊扣“詩眼”“文心”,把握詩脈,理解全詩。“詩眼”是詩詞中畫龍點睛的關鍵字。如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綠”,杜甫《春夜喜雨》的“喜”,白居易《憶江南》的“憶”等,這些關鍵詞都可視為“詩眼”。

增詞減句,改編變形,品出別種韻味。在學習詩詞過程中,不妨嘗試字句的加減,換一換,比一比,從而體會其中的美感。如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描寫了鄉村春天的美景和孩子們放學後放風箏的情景。我引領學生用“減一減”的方法改寫,有的學生改編成“二月天,醉春煙。歸來早,放紙鳶。”一首美詩,瞬間改編成一首絕妙的好詞!

中国诗词大会刷屏?掌握这六步,你也能教出诗词天才!

捕捉情境,品悟詩詞的意境。

在古詩詞教學中,用“故事欣賞法”“散文描述法”“配圖激趣法”“配樂薰陶法”等,引導學生根據詩詞所蘊含的意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

比如《回鄉偶書》,可採用“故事欣賞法”教學。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故事:當賀知章還是小孩時就離開家鄉求學,學有所成後在京城當官,年老退休時才回家鄉安享晚年。幾十年離家,他的鄉音雖然沒有改變,但鬢角的頭髮已經變得稀少了。孩子們都不認識他,笑著問他是從哪裡來的。在這個故事中,學生既可以感受到賀知章的詼諧,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傷感。

悟出意境

悟指感悟、領悟。詩是語言的藝術,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悟是關鍵。

通過畫面再現形象。不少古詩詞宛如一幅幅富有意趣的畫。葉紹翁《遊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將滿園紅豔豔的杏花呈現眼前。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展示出一幅冰天雪地寒江孤寂的冬日畫面。楊萬里《小池》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泉水、樹陰、小荷、蜻蜓,一幅初夏自然風景圖躍然紙上。

中国诗词大会刷屏?掌握这六步,你也能教出诗词天才!

通過想象填補留白。通過啟發想象,填補詩句的含蓄與跳躍。如《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只聞言語之聲,不見問答之人。這是詩人為讀者留下的再造條件。教師需發掘教材的內涵,深入詩境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問者何人?為何而問?”讓學生在想象中填補空白。

拓展延伸

拓展瞭解詩人的生平及時代背景。《七步詩》作者曹植,從小聰明過人,哥哥曹丕妒忌其才華,怕被奪位,設計逼害,命曹植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與兄弟主題有關的詩。瞭解詩人的生平及時代背景,對詩的瞭解自然容易了。

拓展閱讀詩人的其他作品。教學陸游《示兒》之後,拓展講解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人在夢中仍擔憂邊疆戰事,死前更是牽掛國家安危。這樣的拓展,讓學生能更深地理解陸游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圍繞主題進行拓展。同為明月,不同詩人有不同的寫法。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維在《山居秋暝》中寫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教學與“月”有關的古詩詞時,可以拓展到相關詩句,對比講解,有利於拓寬學生思路。

場景活用

在理解和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現代語言環境中活用古詩詞,古今結合,賦予詩句全新的表達。

教師不妨設計一些語言情境,引導學生活用詩句。比如,當某位同學學習不努力時,我們可以這樣勸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當我們站在沙漠邊,看到緩緩下沉的落日時,會想到那句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應用“六步法”在課堂上教授中國古典詩詞,學生容易體會到古詩詞情境交融的意境,領略到獨特的語言魅力,很多學生會因此由衷地愛上古詩詞!

本文作者|敖杏桃,單位: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實驗學校

有獎徵稿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您對統編三科新教材的教學有什麼想法?有沒有一些願意與其他老師分享的教學案例?您希望我們推送哪些與統編三科教材有關的話題和內容呢?

留言不限,稿件不少於2000字。

稿件一經採用,

我們會支付一定的稿酬,

並優先推薦在人教社主辦的

相關國家級學術刊物上再次發表。

留言被採納,也將有驚喜禮物送出喔!

設計:王婷婷(實習)

主編:吳海濤

中国诗词大会刷屏?掌握这六步,你也能教出诗词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