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君火,太陰溼土

醫界內有一句話可說明其重要性:不通五運六氣,遍讀方書何濟?

少陰君火,太陰溼土

中國古人建立的天干地支,意義很多。

一(天干配五行):

甲、乙--------木

丙、丁--------火

戊、己 -------土

庚、辛--------金

壬、癸--------水

二(地支配五行):

寅、卯-------木

巳、午-------火

申、酉-------金

亥、子-------水

辰、戌、醜、未---土

三(天干化五運)(中運):(黃帝內經內容)

甲、己------土運

乙、庚------金運

丙、辛------水運

丁、壬------木運

戊、癸------火運

其中單數(甲、丙、戊、庚、壬)為中運太過之年雙數(乙、丁、己、辛、癸)為中運不及之年

四(地支化六氣)(司天之氣):(黃帝內經內容)

子、午 ----- 少陰君火司天 陽明燥金在泉

醜、未 ----- 太陰溼土司天 太陽寒水在泉

寅、申 ----- 少陽相火司天 厥陰風木在泉

卯、酉 ----- 陽明燥金司天 少陰君火在泉

辰、戌 ----- 太陽寒水司天 太陰溼土在泉

巳、亥 ----- 厥陰風木司天 少陽相火在泉

干支紀年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了“運氣”(中運與司天之氣)的意義。每年干支的不同組合,就有不同的中運與司天之氣的組合,不同的氣候,易引發不同的病症。

人與自然界是一個動態變化著的整體。中醫學認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經歷著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規律,它對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均有一定的影響。運氣運行所形成的正常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命活動,一刻也不能脫離自然條件。人們只有順從自然的變化,及時地作出適應性的調節,才能保持健康。

運氣對人體疾病發生的影響,主要包括六氣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節傾向、不同地區氣候及天氣變化對疾病的影響等。從發病的規律看,由於五運變化,六氣變化,運氣相合的變化,各有不同的氣候,所以對人體發病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每年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是:春風、夏熱、長夏溼、秋燥、冬寒。這種變化與發病的關係是:春季肝病較多,夏季心病較多,長夏脾病較多,秋季肺病較多,冬季腎病較多。

從五運來說,木為初運,相當於每年的春季。由於木在天為風,在髒為肝,故每年春季氣候變化以風氣變化較大,在人體以肝氣變化為著,肝病較多為其特點。火為二運,相當於每年的夏季,由於火在天為熱,在髒為心,故每年夏季在氣候變化以火熱變化較大,在人體以心氣變化為著,心病較多為其特點。土為三運,相當於每年夏秋之季,由於土在天為溼,在髒為脾,故每年夏秋之間,在氣候變化上雨水較多,溼氣較重,在人體以脾氣變化為著;脾病較多為其特點。金為四運,相當於每年的秋季,由於金在天為燥,在髒為肺,故每年秋季氣候變化以燥氣變化較大,在人體以肺氣變化為著,肺病較多為其特點。水為五運,相當於每年的冬季,由於水在天為寒,在髒為腎,故每年冬季氣候比較寒冷,在人體腎氣變化為著,腎病、關節疾病較多為其特點。

從六氣來說,與五運基本相似。主氣的初之氣為厥陰風木,·相當於每年的初春,氣候變化多風,疾病流行以肝病居多。二之氣為少陰君火,相當於每年的暮春初夏,氣候逐漸轉熱,疾病流行以肝心病居多。三之氣為少陽相火,相當於每年的夏季,氣候炎熱,疾病流行以心病、暑病居多。四之氣為太陰溼土,相當於每年的暮夏初秋,氣候變化以溼氣為重,疾病流行以脾病居多。五之氣為陽明燥金,相當於每年秋冬之間,氣候變化以燥氣較重,疾病發生以肺病居多。終之氣為太陽寒水,相當於每年的嚴冬,氣候嚴寒,疾病發生以關節病和感冒居多。

總之,我們可以根據運氣中五運六氣的變化規律來推測疾病發生的大致情況。

少陰君火:

熱者,少陰君火之所化也,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少陰以君火主令,手少陰心,火也,足少陰腎,水也,水火異氣,而以君火統之,緣火位於上而生於下。坎中之陽,火之根也,坎陽升則上交離位而化火,火升於水,是以癸水化氣於丁火。水化而為火,則寒從熱化,故少陰之氣,水火併統,而獨以君火名也。

君火雖降於手而實升於足,陽盛則手少陰主令於上而癸水亦成溫泉,陰盛則足少陰司氣於下而丁火遂為寒灰。以丁火雖司氣化,而制勝之權,終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鎮之。但土雖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溼,溼則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傷寒陽明承氣一證,其餘則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潰則火敗,故少陰一病,必寒水氾濫而火土俱負,其勢然也。至於上熱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災及宮城,心液消亡 ,是以熱作。凡少陰病熱,乃受累於相火,實非心家之過。而方其上熱,必有下寒,以水火分離而不交也。見心家之熱,當顧及腎家之寒。蓋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則為一氣,不交則離析分崩,逆為冰炭。究之火不勝水,則上熱不敵下寒之劇,不問可知也。

血根於心而藏於肝,氣根於腎而藏於肺,心火上熱,則清心家之血,腎水下寒,則暖腎家之氣。故補肝之血則宜溫,補心之血則宜清,補肺之氣則宜涼,補腎之氣則宜暖,此定法也。

太陰溼土:

溼者,太陰土氣之所化也,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太陰以溼土主令,辛金從土而化溼,陽明以燥金主令,戊土從金而化燥。己土之溼為本氣,戊土之燥為子氣,故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溼,病則土燥者少而土溼者多也。

太陰主升,己土升則癸水與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陽之發生也,陽虛則土溼而不升,己土不升,則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於戊土,水木升於己土。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其原總由於溼盛也。

《子華子》①:陰陽交,則生溼。溼者,水火之中氣,上溼則化火而為熱,下溼則化水而為寒。然上亦有溼寒,下亦有溼熱。溼旺氣鬱,津液不行,火盛者,燻蒸而生熱痰,火衰者,氾濫而生寒飲,此溼寒之在上者。溼旺水鬱,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為白淫,火盛者,梗澀而為赤濁,此溼熱之在下者。

便黃者,土色之下傳,便赤者,木氣之下陷。緣相火在水,一線陽根,溫升而化乙木。木中溫氣,生火之母,升則上達而化火,陷則下鬱而生熱。木氣不達,侵逼土位,以其鬱熱傳於己土,己土受之,於是浸淫於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其勢然也。

陰易盛而陽易衰,故溼氣恆長而燥氣恆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理之至淺,未嘗難知。後世庸愚,補陰助溼,瀉火伐陽,病家無不夭枉於滋潤,此古今之大禍也。

五運六氣的推算與應用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學說,是結合醫學探討氣象運動規律的科學。即將五運(金木水火土五行)六氣(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少陽相火、太陰溼土、少陰君火、厥陰風木)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配合起來,按干支紀年的順序和陰陽盛衰、五行生剋的關係推斷某年的太過、不及,來預測氣候的變化、疾病的發生與預後。

關於運氣學說的系統記載,首見於唐王冰補入《素問》的七篇大論,即《天元紀》、《五運行》、《六微旨》、《氣交變》、《五常政》、《六元正紀》、《至真要》。唐以前的醫學著作除《中藏(注:讀cang)場經》和《褚氏遺書》中有所提及外,尚未見到這種學說的記載。至宋嘉礻右由龐安時、沈括、楊子建等人大力提倡,元符2年劉溫舒著《素問論奧》上之於朝,此後這種學說才被重視起來。王安石變法以後,更把運氣學說作為太醫局考試學生科目之一,甚至有“不讀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的說法。

一、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的配合

1.天干、地支和陰陽的配合

(1)天干的陰陽: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

(2)地支的陰陽:子寅辰午申戍為陽,醜卯巳未酉亥為陰。

不論天干、地支,都是單數為陽,偶數為陰。因為在序數中,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十為陰。

2.天干、地支與五運六氣的配合

(1)天干配五行:有兩種配法。

①由土開始,按相生次序相配,週而復始。

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 丁壬——木, 戊癸——火。

這種配法,是由所謂“五天之氣”決定的,即

甲己為黅天之氣所貫,故屬土;

乙庚為素天之氣所貫,故屬金;

丙辛為玄天之氣所貫,故屬水;

丁壬為蒼天之氣所貫,故屬木;

戊癸為丹天之氣所貫,故屬火。

(注:天干相合,這是古人觀天發現,在甲與己的位置有相貫之氣)

(注:天干也有相剋,即,每七位為相剋,如甲木被金(庚)克,古書所言七殺,即指此)

②按四時、四方相配:即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在運氣學,主要根據第一種配法(注:即以天干相合的方法,如甲己合土)決定何年由何運所主。

(2)地支配五行:按四方四偶相配,即寅卯東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醜辰未戍中央土,土主四偶。

(3)地支配六氣:子午少陰君火,醜未太陰溼土,寅申少陽相火,辰戍太陽寒水,巳亥厥陰風木。(注:好像少了卯酉陽明燥土)

3.干支紀年:

傳說黃帝時即以干支相配紀日,如甲子、乙丑、丙寅……至東漢建武(公元25年)以後才以干支紀年。由於天干為10,地支為12,二者按順序相配,週而復始。由甲子開始,至癸亥60年一輪,稱為一甲子。

二、五運

1.大運:又稱中運,由土運開始,每年一運,按相生順序,輪流統歲。(注六十甲子從甲始,故由土運開始)

“甲己(注:合土)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天元紀大論》)土運主溼,金運主燥,水運主寒,木運主風,火運主熱。

為了表示五運的太過與不及,古人又引入了“五音建運”。即以角徵宮商羽,配木火土金水。即角配木運,徵(注:讀zhi)配火運,宮配土運,商配金運,羽配水運。五運有陰陽之分,五音有太少之別。太表示太過,少表示不及。如太角表示木運太過,少角表示木運不及;太徵表示火運太過,少徵表示火運不及;太宮表示土運太過,少宮表示土運不及……;太過之年,本氣過勝;不及之年,則克己之氣反勝。如戊、癸年均為火運,但癸為陰年,故為不及,火運不及,寒氣大勝;有勝就有復,復氣是雨(復氣後有言?);凡不及之運都有災宮,不及之木災三宮,不及之金災七宮,不及之水災一宮,不及之火災九宮,不及之土災五宮。故癸未年南方有災。(注:反勝之寒氣與復氣雨,但地方是在南方開始)(注:幾宮是指九宮圖(洛書)中1-9的方位: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中央是五,方位與與後天八卦對應)

所以要這樣相配,是為了表示在推算大運和主運的時候,能太少相兼。如初運為太(太過),二運即為少(不及),三運又為太(太過)……也就是說“五音建運,太少相生”。

大運是統年(注:可以理解為年是一個系統、一個層次,五運在年是死的,太過還是不及這是變化。有固定的,有變化的,變化中有反勝,還有復氣)

2.主運:一年分為五節,每節73日05刻。(一個時辰100刻?120分100刻?)名曰初、二、三、四、終運。每運各主一節氣候。(注:主運是統季節的,季節又是一個小系統.是系統的進一步分而言之)

初運為木:由大寒日起,(注:大寒是陰盡陽生之日)木運主。太過氣候為風,不及(注:不及則克己之氣反勝)氣候為燥(注燥金克風木)。(注:過去歷史上有一斷時間一年分為十個月,大寒是一年的開始.什麼朝代?)(注是從木運始,一年從春天開始,與年的大運不同,年是從土開始)

二運為火:由春分後13日起,火運主夏。太過氣候為熱,不及氣候為寒(注寒水克熱火)。

三運為土:由芒種後10日起,土運主長夏。太過氣候為溼,不及氣候為風(注:風木克溼土)。

四運為金:由處暑後7日起,金運主秋。太過氣候為燥,不及氣候為熱。(注:熱火克燥金)

終運為水:由立冬生4日起,水運主冬。太過氣候為寒,不及氣候為溼。(注:溼土克寒水)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注:實際是年內分季節)的主運,雖然起於木,終於水,固定不變,(注:這是系統不變的格局)但起(初)運之太少,則需按五步推運法(五音建運之太少相兼)推定(這是系統格局不變中的“變”)。即按本年大運之太少(大運陽年就是太,陰年就是少),逆推至木角(見下圖),視其太少,而定本年主運初運之太少,然後再按太少相兼的次序定二、三、四及終運的太少。

如本年為癸未年,癸為火運(戊、癸為丹天之氣所貫,故屬火)陰乾,配少徵(火配徵,陰配少),再逆推至太角(逆推至木角,這是規律)。(推是由陽到陰,由陰到陽).故癸年大運的初運為太角(木),二運為少徵(火),三運為太宮(土),四運為少商(金),終運為太羽(水)。如:

木火土金水

太角太徵太宮太商太羽

少角少徵少宮少商少羽(癸年為少徵)

又如辛丑年,辛為水運不及(丙辛為玄天之氣所貫,故屬水;陰乾屬不及屬少),配少羽,逆推至太商,再逆推至少宮,逆推至太徵,最後推至少角。故辛年大運的初運為少角,二運為太徵,三運為少宮,四運為太商,終運為少羽。

太角太徵太宮太商太羽

少角少徵少宮少商少羽(辛年為少羽)

此外,五運的太過不及還表現在交運時間的早晚,如《六元正紀大論》說“運有餘,其先至;運不及其後至”,是指太過之運,在大寒節前13日交運,不及之運在大寒節後13日交運。

3.客運:客運是和主運相對而言。也是一年分為五節,但每年初運由大(中)運而定(它與主運相比,一個是不變的按木火土金水,一個是變化的,都是分五季)。其它各運太、少與主運(推導方法相同)同。如甲己之歲宮(合土,屬土,)為初運,二、三、四、終運按商、羽、角、徵五行相生次序推定。初運之太少由大(中)運而定,如甲土為太宮,己土為少宮;而每步運的太、少與主運相同。雖然也是太、少相兼,但順序只有丁、壬年完全與主運同(注:丁壬合木)。[甲、乙、癸年太羽接太角;戊、己、丙、庚辛年少羽接少角]。

對於主運與客運的關係,一般認為,主運主一年五節的正常氣候;客運主一年五節的異常氣候變化。如2003年(癸未)的主運與客運為:(注:癸是火)

初運

二運

三運

四運

五運

主運

太角

(木)

少徵

(火)

太宮

(土))

少商

(金)

太羽

(水)

客運

少徵

(火)

太宮

(土))

少商

(金)

太羽

(水)

太角

(木)

氣候

多風多寒

陰溼而寒

多溼多熱

多溫多溼

寒風冷洌

3.五運與發病

五運的太過不及均能影響人體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洩,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甚則忽忽善怒,眩暈癲疾……反脅痛而吐甚。”凡是木運太過之年,風氣就偏勝,多有大風、暴風形成;而人體肝氣也會相應發生偏盛。由於木克土的關係,脾氣容易受到損害,又由於五行勝復的關係,土受到木的過分克制,其子金就要來報復,故在氣候上還會出現燥氣勝的現象,人體也會出現肺氣失常的病變。因此,木運太過之年,在氣候上要考慮風、溼、燥三氣的變化,而人體要考慮肝、脾、肺三髒的變化。又如“歲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氣失應,……民病中清,胠脅痛,少腹痛,腸鳴溏洩……復則炎暑流火……病寒熱……咳而鼽。”凡是木運不及之年,克己之氣燥氣就會偏勝,氣候以偏涼為特點,從人體來說,由於肝氣不足,疏洩失職而影響脾的運化;由於五行勝復的關係,木之子火氣就會來報復,在人體方面則會出現心火偏勝的症狀,以及火爍刑金而引起的咳嗽、鼻衄及各種皮膚病等。因此,在木運不及之年,要考慮肝、肺、心三髒的病理變化和與肝有密切關係的脾的病變。《氣交變大論》中有關五運太過與不及與氣候及臟腑關係的內容如下:

五運

風氣流行(肝)

火暑流行(心)

雨溼流行(脾)

燥氣流行(肺)

寒氣流行(腎)

脾土受邪(脾)

肺金受邪(肺)

腎水受邪(腎)

肝木受邪(肝)

心火受邪(心)


金氣來複(肺)

水氣來複(腎)

木氣來複(肝)

火氣來複(心)

土氣來複(脾)


燥乃大行(肺)

寒乃大行(腎)

風乃大行(肝)

炎火乃行(心)

溼氣大行(脾)

生氣失政(肝)

長政不用(心)

化氣不令(脾)

收氣乃後(肺)

藏氣不政(腎)


火暑流火(心)

復則埃鬱(脾)

收政嚴峻(肺)

寒雨暴至(腎)

大風暴發(肝)


二、六氣

六氣指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少陽相火(注:暑,比火還厲害)、太陰溼土、少陽君火、厥陰風木。六氣學說分主氣、客氣、主客加臨三種情況。

1.主氣

一年分為六節,每節60.875日,由一氣所主,反映本節之氣候特點。這種關係,各年固定不變,故稱為主氣。從大寒開始,為初之氣,由厥陰風木所主;春分(3.21日)開始為二之氣,由少陽君火所主;小滿5.21開始為三之氣,由少陽相火所主;大暑7.21開始為四之氣,由太陰溼土所主;秋分9.21開始為五之氣,由陽明燥金所主;小雪11.21開始至大寒為終之氣,由太陽寒水所主。實際上其排列次序仍是按五行相生順序排列,只是多出一個相火。即:

初之氣

二之氣

三之氣

四之氣

五之氣

終之氣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少陽相火

太陰溼土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六微旨大論》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和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化,變則病。”就是說六氣按時而來為正常之氣,反之為邪氣,邪氣為害就會影響人體健康而發生疾病。如時值初之氣厥陰風木當令,但氣候仍有上年終之氣太陽寒水之氣的物點,就是至而不至,為寒邪;如果氣候偏熱,出現了二之氣少陰君火之氣的特點,就是未至而,為熱邪。同時也說明少陰君火之氣有餘。

2.客氣

客氣的情況較為複雜,有司天、在泉及左右間氣之別。三之氣為司天,終之氣為在泉。二之氣、四之氣為司天的左右間氣,五之氣、初之氣為在泉的左右間氣。六氣的排列,先陰後陽,均按一二三的次序排列。即: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溼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這個順序與主氣有點不同,即把少陽相火退後一步,插在太陰溼土與陽明燥金之間)

初之氣

二之氣

三之氣

四之氣

五之氣

終之氣

在泉左間

司天右間

司天

司天左間

在泉右間

在泉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太陰溼土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客氣的順序是以司天為標準排列的。即子午之歲,少陰君火司天,其化為熱;醜未之歲,太陰溼土司天,其化為溼;寅申之歲,少陽相火司天,其化為火;卯酉之歲,陽明燥金司天,其化為燥;辰戍之歲,太陽寒水司天,其化為寒;巳亥之歲,厥陰風木司天,其化為風。其它在泉及左、右間氣由司天之氣而定,順次排列。

如子午之歲:

初之氣

二之氣

三之氣

四之氣

五之氣

終之氣

在泉左間

司天右間

司天

司天左間

在泉右間

在泉

少陰君火

如2003年(癸未)的客氣為:

由於各個年份司天與在泉不同,對人體發病的影響也不同。一般來說,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如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氣候偏熱,疾病就以熱病、心病為多,並出現胸中煩熱、嗌乾等症狀加之火能克金,還會出現肺病的症狀,如寒熱、咳喘、唾血等。下半年陽明燥金在泉,氣候偏燥,疾病以燥病、肺病多見,由於金能克木,肝臟也受到損害,出現嘔吐、太息、脅痛不能反側,甚至嗌於等症狀。而左、右間氣各主一步(節)之氣候。《六元正紀大論》中各年的氣候特點與主病如下表:

年份

初之氣

二之氣

三之氣

四之氣

五之氣

終之氣

主氣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少陽相火

太陰溼土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客氣

太陽

厥陰

少陰

太陰

少陽

陽明

子午之歲

少陰君火

(司天)

2002

寒氣切冽

霜雪水冰

風雨溼寒

雨生毛蟲

大暑炎光

熱氣時至

大雨時行

寒熱互作

溼氣乃至

萬物至榮

燥寒勁切

火尚恣毒

關節禁固

腰痛瘡瘍

淋氣鬱土

熱令目赤

厥熱心疼

寒熱喘咳

黃疸鼽衄

嗌幹吐飲

暑溼伏邪

於春為虐

土壅咳喘

少腹寒中


客氣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太陰溼土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醜未之歲

太陰溼土

(司天)

2003年(癸未)1997丁丑年甲肝,木運不及,災在三宮,東方

大氣發榮

雨生毛蟲

天下庇疫

溼蒸用薄

雷雨雷雹

溼氣時降

火熱溼騰

溼化下流

大涼霜早

降寒及體

大寒凝冽

冰雪不時

經絡拘強

關節不利

瘟疫盛行

遠近鹹若

胸腹腫滿

感寒溼氣

血熱患虐

心腹腫脹

皮膚寒燥

溫氣流行

關節禁固

腰椎疼痛


客氣

少陰君火

太陰溼士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寅申之歲

少陽相火

(司天)

2004

熱風傷人

時氣流行

時氣火鬱

風不勝溼

大暑炎亢

草萎河干

炎暑未去

風雨時行

陽去寒來

樹木早凋

寒風飄揚

萬物反生

咳逆頭疼

血崩脅滿

咳逆胸噫

昏憒膿瘡

鼽衄咳逆

喉痺血溢

身重中滿

脾寒洩瀉

寒邪骨痿

頭昏目赤

關節不禁

心腹時痛


客氣

太陰溼士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卯酉之歲

陽明燥金

(司天)

2005

陰凝氣肅

水冰寒雨

臣居君位

火熱早行

燥熱交作

涼風發間

殺氣以肅

寒雨害物

春令反行

雨生介蟲

蟄蟲出現

流水不冰

熱腫面腫

衄血眼赤

疫癘大至

善以暴死

上逆下冷

虐痢心煩

心痛壅腫

寒瘧便血

氣和熱行

面浮上壅

伏邪溫毒

季春發疫禽流感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太陰溼士

辰戌之歲

太陽寒水

(司天)

2006

氣暖草螢

瘟疫大至

大涼反至

火氣遂抑

寒熱不時

熱爭冰雹

風雨摧拉

雨生倮蟲

溼熱而寒

熱病時行

地氣正溼

凝寒陰雪

瘟癘身熱

嘔吐瘡瘍

氣鬱中滿

風腫頭痛

寒返熱中

吐利不治

少氣大熱

血滯成癰

血熱妄行

肺氣壅盛

悽慘孕死

脾溼肺壅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太陰溼士

少陽相火

巳亥之歲

厥陰風木

(司天)

2007

寒氣時肅

殺氣乃至

寒雨時至

殺氣焦草

風熱大作

雨生羽蟲

熱氣反用

暴雨溽溼

沉陰乃布

風雨乃行

蟄蟲出現

流水不冰

右脅氣滯

脾溼肺壅

熱中氣血

氣不升降

氣虛耳鳴

掉眩出淚

心火受邪

黃疸跗腫

肺風脾溼

寒氣成瘧

心腎相制

時行疫癘


2.客主加臨

客主加臨是以客氣的司天之氣與主氣的三之氣相對,在泉之氣與主氣終之氣相對,其餘四個間氣依次相加。根據主、客氣之間相生相剋關係可以判斷該年四季氣候變化正常與否。若客主相生、或客主同氣則為相得,相得則和,人不病;若客主相剋,為不相得,為逆.則氣候容易反常而使人生病;但其中又有“主勝逆(主氣勝客氣為大逆),客勝從(客氣克主氣為小逆,客氣是太歲,時間短,但厲害)”之說。從者病輕,逆者病重。這是因為主氣為常氣,而客氣時間暫短的緣故。

2003年(癸未)的客主加臨情況為:

六氣

初之氣

二之氣

三之氣

四之氣

五之氣

終之氣

主氣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少陽相火

太陰溼土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客氣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太陰溼土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客主加臨

客主同氣

客主同氣

主生客和

客生主和

客主同氣

客生同氣

此外,《素問·剌法論》中還有不遷正、不退位的說法。不遷正是應值司天之氣不足,不能按時主值;不退位是舊的司天之氣太過應讓位而在原位的意思。如己亥年厥陰風木司天,若風木太過,留而不去,而次年的司天之氣不足,也不能遷正,這樣在氣候變化與其它方面就會仍然出現厥陰風木的特點。

四、五運六氣相加

一年氣候的特點,除由五運六氣各自的特點決定外,還必須把五運六氣聯繫起來加以考慮。一般有氣運相平與氣運同化兩種情況。

1.氣運相平

五運中的大運,根據年乾的陰陽(即五音的太少)的不同,有太過不及之分。大運太過,遇司天之氣克己者則成平氣;大運不及,遇司天之氣相同者也可以成為平氣。即太過被抑,不及得助,均可成為平氣。平氣者氣候變化不大。

此外,不及之運如遇年支屬性的資助或與日干同屬相合,(癸未年火不及,大寒交運為丙辛火之助)也為平氣之年。如癸巳年,中運火運不及,但得年支巳火助,也為平氣;又如丁亥年木運不及,若交運日干為壬,就是運與日干同屬相合,也為平運。(也是丁壬化木了)

但太過之運被司天之氣生為順化年,發病重;不及之運被司天之氣克為天刑年,發病輕。運生司天之氣為小逆年,發病輕;運克司天之氣為不和年,發病也輕。

2.氣運同化

運氣同化,是指五運和六氣同類化合,60年中約有26年存在天地同化,無所克侮,氣象較為正常的年辰;但並不能把它們認為是平氣,相反,正因為其同化的純一之氣,須防其亢害為災。

①天符:凡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的五行屬性相同即為天符年。60年中有12 年,即己丑、己未、戊寅、戊申、戊子、戊午、乙卯、乙酉、丁巳、丁亥、丙辰、丙戍年。天符之年發病劇。

②歲會:凡中運之氣與歲支之氣相同即為歲會年。60年中有8年,即甲辰、甲戍、己丑、己未、乙酉、丁卯、戊午、丙子年。歲會之年發病慢。

③同天符:凡太過之中運之氣與在泉之氣相合即為同天符。60年中有6年,即甲辰、甲戍、庚子、庚午、壬寅、壬申年。同天符之年發病劇(快)。

④同歲會:凡中運不及之氣與在泉之氣相同即為同歲會年。60年中有6年,即辛未、辛丑、癸卯、癸酉、癸巳、癸亥年。同歲會之年發病慢。

⑤太乙天符:既是天符年,又是歲會年,叫太乙天符年。60年中有4年,即己丑、己未、乙酉、戊午年。太乙天符年發病暴。

以上天符12 年,歲會8年,同天符6年,同歲會6年,太乙天符4年,共36年。但太乙天符4年,已在天符12年中;歲會8年,也有4年在天符中,2年在同天符中。所以實際計算只有26年。

五、五運六氣學說的應用

1.按五運的中運說,癸未年中運少徵,屬火運不及;克己之氣反勝,寒氣大行,心、腎病為多,如火之子土氣來複,還會出現脾病的症狀。

2.按六氣說,癸未年太陰溼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上半年多雨溼,下半年偏寒涼,以溫病及黃疸、胕腫、皮膚病等症狀多見。從太寒(1月20日)至春分(3月20日)為初之氣,主客氣均為厥陰風木。中見火運不及,風溼相薄,雨乃後;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不得,身重筋痿,宜調厥陰之氣,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春分至小滿(5月21日),為二之氣,客氣、主氣均為少陰君火,中見火運不及,故不司氣化,是調用灼化;其病溫疫盛行,溼蒸相薄,雨乃時降。宜調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補之,以酸收之。

小滿至大暑(7月23日),客氣太陰溼土,主氣少陽相火,中見火運不及,歲火被溼化鬱之,雨乃時降,隨之而寒。感於寒溼,則民病身重、跗腫,胸腹滿。宜治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

大暑至秋分(9月23日),客氣少陽相火,主氣太陰溼土,中見火運不及。蒸熱相薄,溼化不流,天氣否隔,寒風曉暮。民病腠理熱,血暴溢,心腹滿而脹,甚則跗腫,宜治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軟之。

秋分至小雪(11月22日),客、主氣均為陽明燥金,中見火運不及,氣與位同,慘令已行,霜乃早降,草木黃落,君子周密,民病皮腠。宜調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洩之。

小雪至太寒(2004年1月20日),客、主氣均為太陽寒水,中(運)見火運不及,水當其位,而能勝火。寒大舉,溼大化,霜乃積,陰乃凝,水堅冰,陽光不治。感於寒則病關節禁固,腰椎痛。宜調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

3.按客主加臨說,六氣或是同氣,或是相生,並不為大疾之年。

4.按運氣相加來說,中運火生司天之氣為小逆,發病輕;而且客運少徵(火)陰乾為不及,遇交運日大寒日癸巳日“癸”之相助,更為不及,則加重了氣候變化的程度和疾病流行的情況。

5.根據六氣司天與在泉,上半年藥食宜苦溫,下半年藥食宜甘熱;根據中運,全年藥食鹹溫之品。為了便於參考,列60年中運、司天、在泉之數如下:

年歲

司天

中運

在泉

勝氣

復氣

災宮

氣化

藥 食 所 宜








司天

中運

在泉

司天

中運

在泉











甲子

甲午

少陰君火

土運太過

陽明燥金

熱化

雨化

燥化

鹹寒

苦寒

酸熱

乙丑

乙未

太陰溼土

金運不及

太陽寒水

溼化

清化

寒化

苦熱

酸和

甘熱

丙寅

丙申

少陽相火

水運太過

厥陰風木

火化

寒化

風化

鹹寒

鹹溫

辛溫

丁卯

歲會

丁酉

陽明燥金

木運不及

少陰君火

燥化

風化

熱化

苦小溫

辛和

鹹寒

戊辰

戊戍

太陽寒水

火運太過

太陰溼土

寒化

熱化

溼化

苦溫

甘和

甘溫

己巳

己亥

厥陰風木

土運不及

少陽相火

風化

溼化

火化

辛涼

甘和

鹹寒

庚午

同天符

庚子

同天符

少陰君火

金運太過

陽明燥金

熱化

清化

燥化

鹹寒

辛溫

酸溫

辛未

同歲會

辛丑

同歲會

太陰溼土

水運不及

太陽寒水

雨化

寒化

寒化

苦熱

苦和

苦熱

壬申

同天符

壬寅

同天符

少陽相火

木運太過

厥陰風木

火化

風化

風化

鹹寒

酸和

辛涼

癸酉

同歲會

癸卯

同歲會

陽明燥金

火運不及

少陰君火

燥化

熱化

熱化

苦小溫

鹹溫

鹹寒

甲戍

歲會、

同天符

甲辰

歲會、同天符

太陽寒水

土運太過

太陰溼土

寒化

溼化

溼化

苦熱

苦溫

苦溫

乙亥

乙巳

厥陰風木

金運不及

少陽相火

風化

清化

火化

辛涼

酸和

鹹寒

丙子

歲會

丙午

少陰君火

水運太過

陽明燥金

熱化

寒化

清化

鹹寒

鹹熱

鹹溫

丁丑

丁未

太陰溼土

木運不及

太陽寒水

雨化

風化

寒化

苦溫

辛溫

甘溫

戊寅

天符

戊申

天符

少陽相火

火運太過

厥陰風木

火化

火化

風化

鹹寒

甘和

辛涼

己卯

己酉

陽明燥金

土運不及

少陰君火

清化

雨化

熱化

苦小溫

甘和

鹹寒

庚辰

庚戍

太陽寒水

金運太過

太陰溼土

寒化

清化

雨化

苦熱

辛溫

甘熱

辛巳

辛亥

厥陰風木

水運不及

少陽相火

風化

寒化

火化

辛涼

苦和

鹹寒

壬午

壬子

少陰君火

木運太過

陽明燥金

熱化

風化

清化

鹹寒

酸涼

酸溫

癸未

癸丑

太陰溼土

火運不及

太陽寒水

雨化

火化

寒化

苦溫

鹹溫

甘熱

甲申

甲寅

少陽相火

土運太過

厥陰風木

火化

雨化

風化

鹹寒

咸和

辛涼

乙酉

太乙天符

乙卯

天符

陽明燥金

金運不及

少陰君火

燥化

清化

熱化

苦小溫

苦和

鹹寒

丙戍

天符

丙辰

天符

太陽寒水

水運太過

太陰溼土

寒化

寒化

雨化

苦熱

鹹溫

甘熱

丁亥

天符

丁巳

天符

厥陰風木

木運不及

少陽相火

風化

風化

火化

辛涼

辛和

鹹寒

戊子

天符

戊午

太乙天符

少陰君火

火運太過

陽明燥金

熱化

熱化

清化

鹹寒

甘寒

酸溫

己丑

太乙天符

己未

太乙天符

太陰溼土

土運不及

太陽寒水

雨化

雨化

寒化

苦熱

甘和

甘熱

庚寅

庚申

少陽相火

金運太過

厥陰風木

火化

清化

風化

鹹寒

辛溫

辛涼

辛卯

辛酉

陽明燥金

水運不及

少陰君火

清化

寒化

熱化

苦小溫

苦和

鹹寒

壬辰

壬戍

太陽寒水

木運太過

太陰溼土

寒化

風化

溼化

苦溫

酸和

甘溫

癸巳

同歲會

癸亥

同歲會

厥陰風木

火運不及

少陽相火

風化

火化

火化

辛涼

咸和

鹹寒

六、南政北政

所謂政,即指司天、在泉居於南緯,或居於北緯主令。故《六元正紀大論》敘述三陰三陽的司天主事時,或曰“三之氣,天佈政”,或曰“司天之政”。即“政”為主令之意。南政北政之說,舊注謂五運之中,以土為君,故甲己之歲,土運為君。君居南面而施政,謂之南政;其它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八幹之年.君居臣位,北面而朝,謂之北政。故10年之中,2年南政,8年北政。惟陸莞泉《運氣辨》據《至真要大論》“視歲南北,可知之矣”,認為“歲”當為歲氣。全句為“察歲支在南、在北而為政”之意。即南即黃道南緯,起於壽星辰宮,止於娵訾亥宮,即亥、子、醜、寅、卯、辰年這南政;北即黃道北緯,起於降婁戍宮,止於鶉尾巳宮,即巳、午、未、申、酉、戍年為北政。

由於六氣之中,司天位於南面,在泉位於北面,故南政之年,人面南而政,而寸脈在南,尺脈在北;北政之年,人面北而政,而尺脈在南,寸脈在北。根據《至真要大論》所說:南政之年,三陰司天時,人之寸脈不應(少陰司天,兩寸均不應;厥陰司天,右寸不應;太陰司天,則左寸不應);三陰在泉時,人之尺脈不應。北政之年,三陰司天時,人之尺脈不應;三陰在泉時,人之寸脈不應(少陰在泉,兩寸均不應;厥陰在泉,右寸不應;太陰在泉,則左寸不應)。所謂不應,是指脈搏沉細,甚至摸不到。故凡不應之期,遇到沉細難摸之脈,不能當作病脈看待。

氣象陰陽的變化,可以影響血脈的運行,但其規律是否就是如此,尚待作進一步探討。

七、標本從化

運氣學說中,還有些講六氣標本從化的內容,據張志聰講,《傷寒論》中的六經氣化學說,就是從此而來。如:《六微旨大論》曰:“天之道,可得聞乎?歧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也。”

同篇又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溼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六氣標本從化列表如下:

本氣

中氣

厥陰

太陰

少陰

陰火

少陽

太陽

寒水

陽明

標氣

少陽

陽明

太陽

(寒水)

厥陰

少陰

(陰火)

太陰

《至真要大論》認為:“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又曰:“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

這是因為

少陽、太陰,標本同氣,故本化;

少陰太陽,標本不同,(太陽本是寒屬陰,太陽是陽,一陰一陽不同也;少陰為陰,其本是熱,也是一陰一陽,標是陰,本是陽,也是標本不同)中氣也有陰火、寒水之異,故必須既從本,又從標;

陽明、厥陰,因陽明之中氣為溼,燥從溼化(金生水);厥陰之中氣為火,木從火化(木生火);故二者不從標本而從乎中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