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進口需求強勁,這兩個國家最高興

在能源領域擴大開放,中國可不僅是說說而已。

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4月,中國原油進口大幅增長,進口3946萬噸,同比增長14.7%,增速比上月加快14.1個百分點;天然氣進口682萬噸,同比增長34.2%,這也意味著天然氣進口連續7個月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

中國能源進口需求強勁,這兩個國家最高興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能源進口,未來態勢如何?

從中國能源進口結構來看,最新數據顯示,1月至4月,天然氣、原油和煤炭進口數量增長較快,分別達到了36.4%、8.9%和9.3%。

這三個數據也印證了中國是能源進口大國。據悉,中國早在去年就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隨後又超過韓國,在全球液化天然氣買家中躋身第二位。

針對天然氣方面,他認為天然氣進口量的增加與國家大力提倡使用天然氣的政策密不可分。

2017年6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十三部門正式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天然氣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燃氣發電、交通運輸等領域的大規模高效科學利用。

《意見》還確定要逐步將天然氣培育成為中國現代清潔能源體系的主體能源之一,要求到2020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佔比力爭達到10%左右。

“改善能源結構,治理霧霾,都要依靠天然氣,”林伯強說:“政策的大力推動,促使天然氣消費量的增加,進而促進進口的增加。”

對此,周大地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在治理大氣汙染,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能源清潔程度和服務水平等方面,提供氣體燃料還是一個具體的途徑。雖然中國天然氣的產量一直在增加,但是與國內的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相比,是難以滿足國內需求的。”

據能源局數據,去年全年天然氣表觀消費量超過23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2018年一季度表觀消費量71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達到了9.8%。而進口量也已經已連續7個月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

而在石油未來的進口態勢方面,林伯強認為,石油進口將保持強勁態勢。“去年中國市場上投放的燃油車數量很多,無論是新增的還是以前已有的,這些燃油車都要消耗汽油的,所以對石油消耗肯定也會保持增長。”

而根據周大地的預期,石油的增長並不會永遠保持現有的增長態勢。“中國現在已經在採取高效的措施,例如:推動汽車電動化、推動建設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改善城市佈局……等多個方面的措施,爭取把石油消費量增速降下來。”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中國已經連續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第一大國。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77.7萬輛,同比增長53.3%。其中,純電動汽車銷售65.2萬輛,同比增長更是達到了59.6%。

在不是太遠的將來,中國要使石油消費進入一個平臺期,以後隨著技術的進步還要把石油進口量進一步降下去。”周大地說。

美俄進口量或將進一增加

隨著中國能源進口量的增加,如何保證中國的能源安全呢?

答案就是堅持能源進口的多元化,這也是中國多年來一直堅持的原則。

以石油進口為例,根據《石油藍皮書:中國石油產業發展報告(2018)》內容透露,中國從中東的原油進口比重正在下降,與此同時,中國向俄羅斯、美國的原油進口量正在進一步增加。

俄羅斯已連續13個月穩居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俄羅斯3月向中國輸送579萬噸原油,相當於日均136萬桶,顯著超過緊隨其後的沙特(日均109萬桶)。

對此,林伯強說:“俄羅斯不僅資源較為豐富,距離中國地理位置較近,鋪設能源建設的基礎設施成本較低,是個優勢。”

而在美國方面,林伯強認為美國在能源方面的競爭力也在提升,“以目前情況來看,從美國能源進口的成本正在逐漸降低,未來增加從美國的進口可能性將越來越大。”

儘管俄羅斯與美國在對華能源供應上優勢各異,但在周大地看來,中國還是要做到“貨比三家”

“目前俄羅斯已經將中國作為重要的能源出口國,中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也有所期待,所以在雙方共同願望之下,中國對俄羅斯的能源進口有擴大的可能性,但是價格成本,投資負擔……等問題也需要雙方做出更大努力。”周大地說。

此外,周大地認為中國需要謹慎判斷美國能源市場供應能力的變化。“美國過去是一個能源進口國,現在石油出口是作為品種調劑出口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注意市場的條件是否適合,基礎設施是否完善等。正確判斷美國的能源供應能力。”

他進一步指出:“能源的進口不是簡單地現買現賣,今天要明天可以說不要,一旦形成供應鏈的話,就是一種長期合作的關係。中國需要謹慎判斷美國的出口供應能力以及能源價格的長期競爭力。”

能源開放是雙向的,全面的,雙贏的。中國需要在能源進口方面,貨比三家。”周大地說。


來自:國是直通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