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樓市調控有沒有誠意?

成都被約談一週後,出臺了樓市調控加碼政策。“將限購對象由自然人調整為家庭,提高居民購房門檻

。”

客觀來說,這依然是從抑制需求側出發,希望實現房地產市場的供需平衡。

自2016年底至今,成都樓市調控的思路一以貫之。從限購、限貸、限售、限價、限離,再到搖號購房,調控工具先後上陣,基本都用上了。

但市場似乎並沒有因此而冷靜,國家統計局5月16日公佈的數據顯示,4月份,15個熱點城市中,成都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排名第一,為1.1%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的多位成都人表達了對過去一年多房價上漲的感受。

“從2016年下半年,樓市一下子就‘面目全非’了。”

“西南財經大學周邊,房價從4000元扶搖直上,現在已經2、3萬了。”

“去年,原本打算90萬賣掉的房子,過了十天就漲到95萬,多虧買家反悔後來才沒賣成。”

這可能也直接導致了成都先後兩次被約談。

限了還漲,為什麼?

“新房比二手房還便宜,買到就相當於賺到。”成都一位在銀行系統工作的人士直言。但他也強調,賺到只是浮盈,人們並不關心將來誰會接盤。

成都近日公佈的一份關於完善搖號政策的文件也說明了這一問題。

“由於受新房、二手房價格倒掛以及資金保值增值需要的影響,導致不少居民為了買到房子同時在多個樓盤參與搖號,容易產生誘發恐慌性購房情緒、增加家庭債務負擔、預埋違約風險等一系列問題。”

市場普遍買漲不買跌,對未來預期的判斷會讓人們的購房行為前置,進而導致供需失衡、價格失穩。

除此之外,房地產市場本身的供求不平衡是房價波動更為重要的原因

中國指數研究院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成都建設用地面積供應呈下降趨勢,到2017年直接降至2000萬平米以下。搜狐焦點的研究也顯示,2017年成都土地市場成交創十年新低。

假如說房子是“麵包”,土地就是“麵粉”。房源數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土地的數量。土地數量減少,對應的房子緊張,供需矛盾凸顯。

成都樓市調控有沒有誠意?

成都樓市調控有沒有誠意?

房價上漲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過去五年,與建設用地面積減少比照,土地出讓金卻是上升態勢。購置土地成本增加,在供求不變的情況下,房價出現上漲。

雖然房子保有環節的房地產稅呼聲越來越高,但從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國家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依然很高。

如何看成都樓市的未來?

為了應對房價上漲壓力,成都試圖從全局規劃的角度穩定市場預期。

2017年11月,關於成都市房地產業發展的五年規劃出臺,從土地供應方面要求,經營性用地供應從2017年開始逐年增加,到2021年超過2萬畝;從住房供應方面,計劃新建住房160.6萬套,其中2018年將新建住房31.37萬套,到2021年將擴大到34.08萬套。

成都樓市調控有沒有誠意?

成都樓市調控有沒有誠意?

今年新建31.37萬套住房是個什麼概念?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龔勤林分析,2017年成都城鎮常住人口規模比2016年增加了28.71萬人,如果人口規模增長保持在相對穩定水平,預計31.37萬套住房,能夠充分滿足新增人口帶來的剛性需求。

問題是,成都人口流入會保持穩定嗎?相較於2016年,成都2017年的常住人口增加了12.71萬人,同比增長0.79%;戶籍人口增加了36.4萬人,同比增長了2.6%。

這和去年開啟的一輪搶人大戰有關,成都吸引人才的能力超過西安、武漢,排名領先。到2017年底,成都常住人口首破1600萬人。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成都新的規劃送審稿顯示,到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如果實現,未來不到20年,成都人口的增加量相當於搬來一個香港。

與人口流入相匹配的是基礎設施建設。《成都年鑑》顯示,2014年,財政投入92.58 億元用於軌道交通建設;2015年,財政投入240.86億元用於城市交通路網建設。到了2016年,成都投入93.29 億元深入實施“蓉歐+”等開放戰略;投入202.85 億元,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及市域交通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等重點項目實施,其中78.32 億元,用於多條地鐵建設和開通運營等軌道交通網絡。

截止今年上半年,成都已開通地鐵6條,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達13條。

除此之外,內外部環境的優勢讓成都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借力“蓉歐+”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給成都發展帶來新機遇。

但城市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房價猛漲。讓人口進的來、留得住、過得好,房價暴漲暴跌都不是好事,如何在市場需求大的時候做好供應,穩定市場預期,併合理規劃,成都需要認真思考。


來自:國是直通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