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翠雲廊

清悠翠雲廊 十萬古樹百里

“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萬樹。翠雲廊,蒼煙護,苔花蔭雨溼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傳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稱蜀道難,莫錯劍門路。”

——喬缽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古驛道 萬千柏樹見證變遷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自古蜀國的地勢就給來往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蜀國的關口劍門蜀道一段,以險著稱的就是翠雲廊。完整的翠雲廊包括指以劍閣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閬中的三條路。翠雲廊的三條路總長三百里,道路兩旁生長著上至先秦,下涵明清的廊中古柏,整個驛道擁有著吐納2000餘年歷史的博大胸襟,是見證數千年滄桑變化的“活化石”,是蜀道文化的傲骨脊樑。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其實最早翠雲廊並不為此名,在翠雲廊一段也並不是柏樹成林。而是在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秦始皇為顯統一之國威,修阿房宮,大伐香柏,釀成“蜀山兀,阿房出”之災,引發民眾上書,而後秦始皇又為此降旨植樹。此乃翠雲廊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植柏,因此人們把秦朝所植的樹稱為"皇柏",也將這條道又名"皇柏大道"。現據專家考證,現翠雲廊沿線胸徑2米以上、樹齡兩千多年的古柏,應為秦朝所植,這是迄今所知這條路最早的植樹記錄。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第二次對翠雲廊大規模植樹的是張飛。相傳張飛當年為巴西太守,軍政往來頻繁。當時的劍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經要地,為適應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張飛令士兵及百姓沿驛道種樹,軍民同心協力,完成了植樹義務。今天民間還流傳著張飛當年"上午栽樹,下午乘涼"的故事和神奇的傳說。而根據考證,翠雲廊上胸徑1.8米至2米的古柏應當就是“張飛柏”。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在此之後,歷朝歷代都對翠雲廊都進行了擴建與維護,才使得其有現在如此宏大的規模。如今,人人愛柏已成為當地人的行動自覺,在這悠長的歲月中,翠雲廊的古柏就與驛道相伴,翠靄同煙霞並輝,沐浴秦時明月,瞻仰漢家威儀,最終蔚為世界奇觀,而古柏,也成為了這裡人民生命和精神的圖騰。

大柏樹灣 柏樹千奇百態

作為古驛道,在道路兩旁栽種柏樹是不足為奇的。然而,翠雲廊的奇就奇在它的柏樹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劍門蜀道有古柏12351株,有規律地分佈在344裡的驛道兩旁。這一萬多棵千年頑強的生長在翠雲廊中,雖歷經風雨滄桑,但仍如巨龍一樣盤臥在劍門山脈的山巒溝壑間。在這其中,劍閣境內擁有這一萬多可柏樹中的7886株,因此,三百多里的翠雲廊,精華就在在北距劍門關7公里的大柏樹灣。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走進位於劍閣的翠雲廊的景區,一種蔥鬱之感就迎面而來,在通往驛道的景區步道兩旁生長著火棘等植物,而在途中設有專供遊人觀賞和休憩的觀雲亭,登上亭子二樓,便可以遠眺劍門關之景。從觀雲亭前不遠處的步道擇道而行,在經過一個類似茅草屋的建築,就能看到看到一片繁茂的柏樹林,四季常青的古柏樹筆直的挺立在驛道兩旁,一顆挨著一顆,顯得格外的壯觀。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在驛道的飲馬槽不遠處,有一顆用石刻圍起來的柏樹,名為劍閣柏。雖然它的名字是因生於劍閣而來,但它屬於柏木珍稀品種,至今世人僅發現這一株,其樹年齡逾千載,幹如松,皮如柏,果如松,裂紋如柏,人們又稱其為松柏長青樹,並被譽為世界珍寶。除此之外,大柏樹灣裡密集的古柏形態萬千,風姿各異,翠碧連雲,人們根據其長勢、外貌和歷史傳說取了許多美好的名字。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鴛鴦柏的兩根粗壯的枝椏從同一樹頭上分出,形成一對鴛鴦交頸而眠,故名鴛鴦柏,它高18米,胸徑1米,材積11立方米,傳說此柏是劍門山區的一對鴛鴦鳥投胎轉世,情人們來此祈禱,會更加恩愛;天橋柏因巨型枝椏騰空橫伸,猶如架在空中的橋樑而得名,高18米,胸徑1米,材積10立方米,相傳是古時神仙上天的通道;夫妻柏高27米,胸徑1.2米,材積17立方米。此樹枝椏覆蓋,虯枝交錯,相擁而立,彷佛像一對情侶在攜手並肩竊竊私語,互通情愫,人們稱之為"夫妻柏"。據說,當地新婚和已婚夫婦都常來此祈禱,願夫妻感情像此柏一樣與世長青,白頭偕老。

原來這棵樹才是活的三國曆史……

翠雲廊上的柏樹是中國柏樹群體的一個典型代表,它們植根於貧瘠的曠野荒嶺,歷經了雷劈火燒、風摧雪壓等諸多劫難,然而它們始終昂首向上,倔強的挺立在這條千年古道上,展示了中國柏樹敢於與命運抗爭的精神。一株株古柏的生長,浸潤著天地的精華,也凝聚著歷代人民的勤勞和汗水,更承載著悠長民族歷史記憶。

本期內容已刊登在《西部旅遊》雜誌2018年2-3月合刊,如需購買請淘寶搜索“西部旅遊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