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不睡,大腦崩潰!通宵竟會顯著增加大腦內澱粉樣蛋白沉澱水平

從學生黨到上班狗,很多都變了,但有一件事一直沒變——這也是現代人面臨的最大生活困境:早上起不來,晚上不想睡。

畢竟!是吃雞不好玩還是小姐姐不好pick!眼一閉一睜就又要喪班了,不趁著睡前好好娛樂下自己怎麼度過明天!

不知道有沒有手機看著看著天就亮了的朋友,來,跟奇點糕一起讀完這篇文章,今天就早點睡了吧,熬夜傷神、傷身、傷大腦啊!

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睡眠的重要性遠超我們的想象。在對20名健康人進行的試驗中,僅僅一晚不睡,大腦內β-澱粉樣蛋白沉澱的水平竟然會升高5%[1]!β-澱粉樣蛋白沉澱是眾所周知的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徵之一,患者腦內β-澱粉樣蛋白的水平比正常同齡人高約43%

一宿不睡,大腦崩潰!通宵竟會顯著增加大腦內澱粉樣蛋白沉澱水平

本項研究的通訊作者Nora D. Volkow

其實關於睡眠與β-澱粉樣蛋白(Aβ),以前便有研究,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睡眠在清除Aβ這種代謝廢物過程中有關鍵作用[2]。在動物模型中,慢性睡眠剝奪,也就是長期“睡不夠”讓小鼠和果蠅腦內Aβ水平升高,一些臨床研究也證實,健康人大腦內較高Aβ水平與較差的睡眠質量或者較短的睡眠時間是有關的[3]。

不用多說,增加的Aβ水平已經和大腦功能喪失聯繫到一起[4,5],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睡眠障礙作為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因素,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因為促進了腦內Aβ的累積[7]。

一宿不睡,大腦崩潰!通宵竟會顯著增加大腦內澱粉樣蛋白沉澱水平

那麼缺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研究者們進行了一項試驗,受試者包括20名認知正常的健康人,年齡從22歲至72歲。他們均在實驗室度過了兩個夜晚:第一次是足足地睡了一覺,第二次則是被迫通了個宵。兩次都是在次日的下午對Aβ水平進行檢測。

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以前的研究都是對腦脊液中的Aβ水平進行監測,這次的試驗則利用PET,直接對大腦內的Aβ斑塊水平進行評估,可以說更準確更直接,更“直達根源”

試驗結果顯示,大腦右側的部分區域,包括海馬體和丘腦,在通宵之後出現了更多的Aβ沉澱,與正常睡眠情況下相比增加了5%!這項數據與以前在小鼠中進行的結果也是一致的。

一宿不睡,大腦崩潰!通宵竟會顯著增加大腦內澱粉樣蛋白沉澱水平

另一個有意思的結果是,那些因通宵情緒更差的人,Aβ斑塊水平增加得更多!嗯~是不是這些人的腦細胞天生比較敏感比較容易受影響呢?

一宿不睡,大腦崩潰!通宵竟會顯著增加大腦內澱粉樣蛋白沉澱水平

利用PET檢測腦內Aβ斑塊水平是臨床上診斷阿爾茨海默病的方法之一,升高的Aβ斑塊水平也是輕度認知障礙(MCI)發展為阿爾茨海默的一個危險因素。

Aβ斑塊會隨著年齡增長和疾病進展增加。

從年輕到衰老,我們腦內Aβ斑塊水平會增長約17%。而與健康的同齡人相比,MCI和AD患者的Aβ斑塊水平分別增長約21%和43%。[7]

這樣看來,5%還真的是很不少了呢!目前研究者還沒能夠證實,這種通宵一時爽導致的Aβ增加是否會被補覺挽救,不過考慮到Aβ斑塊在形成早期神經炎性最高[42],還是不要亡羊補牢了吧~

本項研究目前還存在一些不同的聲音,部分科學家認為,僅僅一晚可能不夠產生的Aβ蛋白聚集形成足以被檢測到的斑塊,雖然研究者們採用了不同的PET分析方法減少血液和示蹤劑對結果的影響,但是睡眠剝奪本身是否對示蹤劑動力學產生影響仍舊值得商榷。

[1] http://www.pnas.org/content/115/17/4483#ref-list-1

[2] Xie L, et al. (2013) Sleep drives metabolite clearance from the adult brain. Science 342:373–377.

[3] Spira AP, et al. (2013) Self-reported sleep and β-amyloid deposition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JAMA Neurol 70:1537–1543.

[4] Mucke L, Selkoe DJ (2012) Neurotoxicity of amyloid β-protein: Synaptic and network dysfunction.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 2:a006338.

[5] Jagust W (2016) Is amyloid-β harmful to the brain? Insights from human imaging studies. Brain 139:23–30.

[6] Spira AP, Gottesman RF (2017) Sleep disturbance: An emerging opportunity for Alzheimer’s disease prevention? Int Psychogeriatr 29:529–531.

[7] Meyer-Luehmann M, et al. (2008) Rapid appearance and local toxicity of amyloid-β plaques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451:720–724.

[8] Condello C, Schain A, Grutzendler J (2011) Multicolor time-stamp reveals the dynamics and toxicity of amyloid deposition. Sci Rep 1: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