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計劃”歷史

伊朗“核計劃”歷史

伊朗革命衛隊的流星導彈發射瞬間

甚至連西方世界的一些進步知識分子都同意這一觀點,他們要麼支持伊朗政權的核計劃,要麼至少批評美國在內賈德核計劃問題上的立場是偽善的,因為它此前曾支持過巴列維的核計劃。而美國政府自己從未反駁過這種說法,儘管它手中有數百頁的檔案能夠駁倒伊朗政權的指控,這無疑是美國公共外交的莫名其妙的敗筆。

事實上,華盛頓與巴列維在其核計劃用途的問題上進行了持久而頻繁的幕後外交鬥爭。卡特與福特總統圖書館、國防部、能源部、國務院以及國家安全委員會最近解密的檔案顯示,眼下美國政府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之間的僵局中所存在的每一個因素都曾出現在美國與巴列維的談判中。它們包括:伊朗堅稱,依照《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它有權擁有“完整的核燃料循環”;伊朗還抱怨稱,美國唯獨要求它作出任何其他國家都不必作出的承諾;最後,美國提議將伊朗納入一個在伊朗以外的地方進行濃縮鈾的國際聯合體,即所謂的“俄羅斯方案”。巴列維反覆強調,他無論如何都不想獲得核武器——但他堅持伊朗不應被當作二等公民對待。這些談判內容---它們的細節此前從未公佈過——不僅僅揭露了伊朗政權關於所謂美國雙重標準的謊言,還為西方談判者對付伊朗的民族主義情緒——無論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假想中的——提供了一份行之有效的指南。

啟動核計劃

伊朗核計劃始於1959年美國向德黑蘭大學贈送的一個小型反應堆,它是艾森豪威爾總統1953年12月宣佈的“和平利用原子能”計劃的一部分。但它卻刺激了伊朗國王的胃口:由於伊朗石油收入增加,且巴列維擁有讓伊朗成為地區霸主的新構想,核計劃在他看來成為了進步和力量的象徵。他於1973年在王宮召見了訓練有素的核物理學家阿克巴爾.埃特馬德,向其傾吐了啟動核計劃的願望,並要求埃特馬德制定一份總體規劃。

兩週後,巴列維再次與埃特馬德會面。他迅速讀完了後者草擬的13頁計劃草案,隨後命令首相劃撥資金。結果,這一計劃成為他的政權所實施的最為昂貴的計劃之一。按照憲法擁有財政大權的伊朗伊斯蘭議會或是其他政府機關和委員會都未曾對此進行過任何討論。與當時所有的重要政策決定一樣,它是一項個人行為。伊朗核計劃就這麼啟動了。

巴列維的計劃要求建立“完整的核電工業”,核電產能達到2.3萬兆瓦。到1977年,伊朗原子能機構擁有1500多名僱員。巴列維還安排伊朗核專家前往世界各地接受培訓,參與在伊朗和全球大力尋找鈾礦的活動,並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數個核研究中心。伊朗原子能機構當時是該國資金最為充裕的機構之一。該機構在1976年的預算為13億美元,這使其成為僅次於伊朗石油公司之後的該國第二大公共經濟機構。

一份美國政府備忘錄顯示,儘管德國和法國立刻表現出向伊朗出售其渴望已久的核反應堆的興趣,但美國最初並不願意"在對伊朗國王的行動不加限制"的情況下向伊朗出售核反應堆。德國發電站聯合公司與伊朗政府簽署了第一份協議,負責修建如今十分有名的布什爾核反應堆,初步確定於1981年完工,估計耗資達3 0億美元。另一方面,在華盛頓對伊朗國王意圖的擔憂被打消之前,所有美國企業都被禁止獲得這些合同。

想擁有核彈

但一份伊朗國王與美國大使談話的文字記錄顯示,即使在設法打消華盛頓對他的意圖的疑慮之時,巴列維還指出,如果地區內有任何國家開發出核彈,那麼“也許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家利益都會要求它也這麼做”。時任伊朗首相的阿薩杜拉·阿拉姆曾不止一次在日記中聲稱,在他看來,國王"很想擁有核武器",但在當時作為權宜之計,只能斷然否認這種企圖。

據美國國防部和能源部當時的備忘錄記載,美國尤其擔心的是,“伊朗計劃建設的2.3萬兆瓦核電站項目每年生產的鈈相當於600至700個核彈頭的用量”。儘管如此,到1974年,美國最終還是同意向伊朗出售核反應堆,但條件是——正如另一份美國備忘錄所記載的那樣——“在一般國際預防措施以外還要實施特殊雙邊控制機制”。在美國官員看來,這些預防措施之所以必要,不僅僅因為他們對巴列維的企圖有所顧慮,還因為“一旦出現局勢不穩,伊朗國內的持不同政見者和外國恐怖分子有可能輕易獲得儲存在伊朗的特殊核原料,用於製造核彈”。

儘管伊朗國王同意考慮實施這些預防措施中的一部分,但他同時堅稱,伊朗的待遇不應該不同於其他國家。當時,伊朗已經與來自德國和法國的企業簽署了4個核電站的意向書,而巴列維還表示他打算再從美國採購8座核反應堆。美國國務院不僅支持這些核反應堆的出售,甚至還鼓勵貝克特爾公司說服巴列維投資3億美元在美國設立一個由美伊兩國共同所有的核濃縮設施。這些方案都是建立在巴列維願意在鈈加工方面接受更嚴格監督的基礎上的——這是美國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儘管巴列維十分渴望作出此類保證,但他斷然拒絕在對美國提供的燃料進行再加工的問題上給予美國否決權。

談判陷僵局

由於這些問題的談判遲遲沒有結果,並且似乎陷入了僵局,而伊朗國王也堅持拒絕給美國任何否決權,於是國防部建議美國對其強硬策略進行重新考慮,並接受巴列維的要求。五角大樓官員在記述他們的擔憂時寫道,巴列維在這件事上的不滿有可能"威脅到美伊關係的其他方面"。鑑於法德兩國十分願意向巴列維出售美國拒絕出售的東西,以及伊朗國王已經明確表現出了有可能在伊朗核計劃的問題上與印度開展合作的姿態,美國重新考慮其立場的理由變得更為緊迫。傑拉爾德.福特總統及其繼任者吉米.卡特同意考慮巴列維的要求,但其條件是美國的核擴散擔憂得到緩解。最終,在卡特總統任內,伊朗國王同意做出一些讓步,以證明他並不是在開發核彈---例如放棄建設鈈加工設施的計劃,而卡特總統則在1978年允許美國企業向伊朗出售核反應堆。

但到這時,國內政治危機的最初跡象已經在德黑蘭出現。在這份關鍵的協議簽署前的幾個月裡,巴列維始終專注於應付逐漸出現的國內危機,而沒有精力關心核談判事宜。巴列維的猶豫不決與其說是因為他所服用的抗癌藥物,倒不如說是由他優柔寡斷的個性決定的。這種猶豫不決的態度,再加上卡特政府未能制定出合適的伊朗政策,導致了革命的神職人員的崛起以及伊斯蘭共和國的建立。

阿亞圖拉·霍梅尼剛剛奪取政權就下令停止伊朗核計劃的一切活動,他還對巴列維推動這一項目的做法大加批評。幾年後,霍梅尼改變了主意,但到這時,西方國家對伊朗的意圖已滿腹猜疑。真正的突破出現在2002年。當時西方國家獲悉伊朗已經在納坦茲建立了一個大型的提煉鈾濃縮的設施,而且強硬的伊斯蘭革命衛隊正日益掌管該國的核計劃。

遺憾的是,美國從那時起做出的一系列反應使得外界對其在核問題上的所謂偽善態度進行強烈指責。美國未能向伊朗人民闡明,一個民主、守法的政府能夠以小得多的代價毫不費力地獲得《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所確定的鈾濃縮權利,也未能對反覆聲稱反對伊朗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