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跑步,但馬拉松不是唯一目標

喜歡跑步,但馬拉松不是唯一目標

此前,中國田協發佈了“2017中國馬拉松年度工作報告”和“2017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等文件。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全國舉辦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路跑賽事800人以上規模,越野跑賽事300人以上規模)達1102場,參賽人次近500萬。其中,中國田徑協會認證的A類賽事223場,B類賽事33場。

喜歡跑步,但馬拉松不是唯一目標

2016年的數據是:在中國田徑協會註冊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達到328場,全年參加比賽的總人次280萬。

喜歡跑步,但馬拉松不是唯一目標

我不知道這兩個數據的統計口徑是否一致,單從數據表面來看,2017年比2016年的賽事數量幾乎翻了三番,參賽人數幾乎翻倍。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馬拉松賽事呈井噴式增長,這些數據估計都還沒算上那些沒有在田協註冊的小型跑步賽事。

記得老王剛開始跑步時,在操場繞圈,旁邊鍛鍊的人問我跑了幾圈,我回答15圈,大家覺得你太厲害了。

而如今,跑個馬拉松,也早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而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好像喜歡跑步的人,不跑個半馬或全馬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說我喜歡跑步。

但其實這並不意味著,馬拉松的門檻就變低了,老王一直認為不管是全程馬拉松還是半程馬拉松,那都是一件挑戰人體極限的事。

喜歡跑步,但馬拉松不是唯一目標

現在有很多初跑者一上來就把參加馬拉松作為自己的首選目標,我有個朋友L也是這樣想的。她從去年春節後開始跑步的,雖然好幾年沒運動了,但是年少時的運動底子還在,自己跑了三個月後在6月份就跑完了半程馬拉松。

旗開得勝,在上海馬拉松報名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報名了全馬,並且很幸運地被抽中籤。就這樣,L意氣風發地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上馬的賽道。

可是,因為賽前的跑量積累太少了,跑到28公里左右,腿就開始抽筋,身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不適。她的性格非常倔,雖然舉步維艱,可是一直都不放棄,咬牙走到終點。

比賽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L一直處於連走路都不利索的狀態。她說她一直在休養。

喜歡跑步,但馬拉松不是唯一目標

前國家女子長跑馬拉松隊陶紹明教練說過一段話:

“馬拉松比賽因為距離長,對於肌肉,關節,韌帶和心臟的刺激非常大。沒有準備參加有非常大的風險。需要充分的認識和實際的訓練準備。半程需要3-6個月的時間。平時每週有3-5次5-12km跑步的準備。賽前兩個月有過15-18km2-3次的耐力訓練。”

其實我覺得,陶教練所說的跑量標準還是有點偏低了,我個人針對全馬的建議值是:賽前至少有三個月每個月的累積跑量在200公里以上,並且要有至少2次的30公里以上的長距離耐力訓練。

後來,我和江南100超級越野賽創始人葛海標先生聊起L的事蹟。

他說,我敬畏馬拉松,我參加馬拉松從來都不會停下來走路,而是慢慢跑也要跑到終點。

我說,那如果跑不動了呢?

他說,我清楚自己的極限,如果我不能跑完全程的話,我就堅決不報名,直到自己有能力跑完全程,再去報名。當然,這是我對馬拉松的理解,並不要求每個人都這樣做。

前段時間,我又碰到了L。她說,我現在算是想明白了,喜歡跑步,何必要用參加馬拉松來證明呢?怪我以前太傻,急於參加馬拉松而讓自己受傷了。我現在覺得跑5公里、10公里的意義和馬拉松沒差,並不是只有全馬才能磨練人,一定要量力而為。

是啊,並不是馬拉松才磨練人。每一場馬拉松,無論是半馬還是全馬,賽前訓練,賽後恢復,都有一整套嚴格複雜的程序。如果沒有準備好,那麼,就是在拿自己的身體冒險。

喜歡跑步,但馬拉松不是唯一目標

很多跑者會認為,馬拉松跑不動了,大不了我走總行了吧?老王告訴你,還真不行,到時候你真的是連走都走不動。

雖然現在馬拉松賽事這麼多,每一次報名,我都會提醒自己要剋制。我跑步的目的是為了鍛鍊身體,健康地跑,享受跑步。完成了一場馬拉松固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我更希望自己能無傷無痛舒服地完賽。

每一次在賽道上遇見白髮蒼蒼的跑者,都讓我更加堅定地想一直跑下去。我也希望自己能像他們那樣一直跑下去,跑得長跑得遠是我的目標,所以何必急在一時呢?

跑步是一種生活方式,喜歡跑步,但馬拉松不是唯一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