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5.12"汶川地震10週年|雪域藏鄉換新顏

5月,冰雪融化,萬物復甦,草木生長,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纪念

陽光刺破雲層,照射在夾金山上,積雪化作溪水在山間流淌。山林間、草甸上,成群的犛牛、綿羊、香豬啃著青草,畫面和諧而誘人。

磽磧,藏語寓意:安靜而富裕的地方。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打亂了雪域藏鄉人的生活,歷經山崩地裂,美麗富饒的神仙嚮往之地佈滿傷痕,453戶同胞無家可歸。

重建。470萬廣安人民帶著深情厚誼,對口援建磽磧藏族鄉。一個個改變當地面貌的項目落地生根,一份份情誼源源不斷湧向磽磧,情同手足,友誼長存。

如今,10年過去了,災難帶給人們的傷痛,被化作前進的動力。夾金山下的磽磧藏族鄉浴火重生,以全新面貌示人。藏鄉同胞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藏鄉旅遊已成為該鄉一張對外名片,昔日的農牧民,轉型成了藏家樂老闆。

10年之後,幸福的歌謠在雪山下唱響,美麗的格桑花在神木壘綻放,雪域藏鄉的新生活令人嚮往。

從鍋莊房搬到小洋樓,環境優美、配套齊全、交通便利、致富有路——這樣的房子有溫度

纪念

40歲的卡先乓掰著手指,回顧過去的日子:種了15年土豆、開了9年藏家樂、還有中間那一年……

來到卡先乓家,是5月6日早上9點半,此時,卡先乓一家剛剛起床做早飯。

卡先乓的家在磽磧藏族鄉夾拉村仁朵藏寨,位於省道210線旁。這是一個“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的集中安置點,現有房屋48幢,由廣安援建,按照旅遊集中點標準高標準打造。

“快進來坐哦!歡迎歡迎!”見有客人上門,卡先乓連忙出門迎接,並招呼正在煮麵條的妻子王芳也出來和客人打招呼。

卡先乓家的客廳,和城裡人的客廳佈局無異。沙發、茶几、電視機分佈在偌大的客廳中間,天花板繪著藏族特色花紋。

時間回到2008年5月12日之前,卡先乓一家居住在夾拉村張嘎組的山上,海拔2010米,房屋為當地典型的“鍋莊房”,石木結構,一層為山上石塊砌成,用作養殖牛羊;二樓為木頭建造,用於人居住,客廳中間有火爐,取暖和做飯之用。

世代生活在張嘎組,卡先乓一家靠著7畝地維持生計。在地裡種上土豆和玉米,養豬、放牛,30歲之前,卡先乓都過著這樣的生活。

張嘎組距離省道210線的直線距離不過3公里,但在川西地貌情況下,這3公里,足以讓人們繞行一倍以上的路程,步行需要一個小時。

在當時的情況下,卡先乓如果需要到70公里外的寶興縣城購買生產生活物資,得背上幾十斤換錢的豬肉,步行近兩小時到省道邊,等待每天上午從鄉鎮開往縣城唯一的一班車。到縣城將豬肉賣掉後,買上所需要的東西,再乘坐下午唯一的返程班車回家。

如果豬肉賣得不順利,可能會錯過最後一班車,這是卡先乓最害怕出現的狀況,一旦在縣城留宿,就意味著有一筆食宿花銷,他並不捨得。“養一頭豬要一年多時間,一頭豬才賣幾百元,哪捨得花錢住賓館。”

養豬、養牛、種土豆、種玉米,這樣的生活,在2008年5月12日畫上了句號。

“5.12”汶川特大地震搖塌了卡先乓引以為傲的300多平方米的鍋莊房,一家人生計來源的7畝土地多數被毀。家沒了、地毀了,卡先乓一家五口站在被毀掉的家園前,失聲痛哭。

地震後的一個月,卡先乓收到了一個讓他振奮的消息:千里之外的廣安,要為他們村的40多戶受災群眾修建新家,而且新家將是藏家特色的小洋樓,為他們發展旅遊、開藏家樂奠定基礎。

住在救災帳篷裡的卡先乓,每天都往施工現場跑,對於一個失去家園的人來說,無時無刻不盼著早日住進安全放心的新房子。

在焦急的盼望中度過一年,2009年8月,卡先乓一家五口搬進了仁朵藏寨一幢四層樓的新房。卡先乓記得,搬房子那天,有廣安的領導到現場看望慰問,在場的藏族同胞都感動得哭了,他從帳篷裡端出一盆烤土豆,送給廣安的朋友,大家吃得眼淚汪汪的,這些眼淚是激動的淚水,也是幸福的淚水。

新房、新生活、新的開始……仁朵藏寨和當時設計圖紙上一模一樣,48幢房屋就像一朵朵金花綻放在省道210線旁的平地上,寨子裡,鮮花、綠樹、廣場、衛生室、體育設施一應俱全,屋內電視機、洗衣機、天然氣灶、熱水器應有盡有。

“完全不敢想象,我們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卡先乓的父親,在鍋莊房裡住了50多年,搬進新家那一天,他光著腳在地板上來回走了許久。卡先乓說,這樣的房子有溫度,一種讓人感動和幸福的溫度,恆久不變。

這樣有溫度的房子,廣安在磽磧藏族鄉援建了453幢。

2公里盤山水泥路,村民出行走大道,農牧產品搭便車——感謝這條“廣安路”

纪念

沿著省道210線繼續上山,河道被一處大壩阻斷,大壩裡“關著”磽磧湖。蹺磧湖裡,倒映著夾金山,磽磧藏族鄉嘎日村深處夾金山中。

進入嘎日村不是易事,從磽磧湖大壩出發,環湖路上一路坑坑窪窪,因為地質沉降,原本修好的柏油路多處發生塌陷,修修補補是常事。

駛過環湖路,到達嘎日村腳下,再盤旋而上2公里,方能到達村委會。5月6日下午,村裡正在召開村民大會,商量村裡土地重新分配的問題。

肯乓大哥說,他跟蒙哥達說了,這是來自廣安的客人,在嘎日村,廣安來的客人可是貴客。

“你現在走的這條水泥路,就是廣安修的。”肯乓大哥道出一定要步行的原因,這條路修好十年了,路面依舊完好,是嘎日組100餘村民出行的必經之路,村民平時沒事的時候,都喜歡在這條水泥路上走一走。

肯乓大哥回憶,地震發生後,廣安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前往嘎日村看望慰問,當了解到嘎日組沒有公路時,立即安排10萬元專項資金,打通了這條2公里多的盤山路。

路通了,解決的不僅僅是出行難題,還有這100多位老鄉的致富門路。

和其他村子一樣,嘎日村也是以種養殖為主,種土豆、種玉米、餵豬、養牛羊、上山採藥,村民世代過著如此一成不變的生活。

勤勞的村民,靠著雙手,家家戶戶種土地10畝以上,戶均養殖牲畜50頭以上。顯然,這些產出的東西吃不完,得賣出去,換些錢,修房建屋置家業。

然而,要將富餘的農牧產品賣出去,對於大山深處的藏族同胞來說,沒有公路,沒有車,只能肩挑背磨,將這些東西送到能“搭車”的地方,艱難可想而知。

肯乓的岳父能尖乓記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場大雪持續了兩個月,大雪圍村,牲畜沒有食物,凍死了不少。而在山下有公路的地方,農戶將牲畜裝上車,有的賣了,有的送到沒有大雪的海拔較低處,因而躲過一劫。

“如果我們這裡也有一條公路,就能把牲畜送出去。”能尖乓說,這一條路,嘎日組的村民盼了好多年,最後廣安援建修通了。

路通了後,肯乓大哥蓋了三間新房,這三間房是為正在成都讀中專的兒子結婚準備的新房。

村民擴大了土豆種植面積,因為有了公路,土豆不限於餵豬,還可以賣到縣城、賣到雅安去,每斤1元,比餵豬划算多了。僅在去年,肯乓家賣土豆收入8000元,加上賣犛牛、賣香豬,一年下來共計收入5萬多元。

肯乓看著存摺上的數字,臉上樂開了花。“感謝這條‘廣安路’,不然哪有機會掙這些錢。”說到這裡,肯乓在家門口的水泥路停留了許久。

治病報銷比例高,年逾花甲領保險,村小也有營養餐——醫療教育有保障

纪念

肯乓大哥一直患有膝關節積水,每逢陰天或下雨,疼得無法走路,更別說幹農活。嘎日村村衛生室醫生楊朝珍一直關注著肯乓的病情,每隔半個月便會上門進行一次免費檢查。

醫療有了保障,養老體系也在不斷健全。69歲的能尖乓,在9年前已經開始領取農村養老保險,每個月75元。“75元看似不算多,對於種地的老百姓來說,已經不錯了。”能尖乓很開心,談話間多次說到,現在國家政策好,老百姓得到的實惠多,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嘎日村隔湖相望的勒樂村集中安置點,每週一到週五,村上的教學點都會傳來朗朗讀書聲,這裡是村上最熱鬧的地方,也是托起全村希望的地方。

磽磧藏族鄉中心小學校長楊康軍,站在勒樂村教學點,感慨頗深。“以前的學校在對面的山上,那裡被地震摧毀了。”順著楊康軍手指的方向看過去,隱約可以看見灌木叢中坍塌的建築。

“現在這個學校是廣安援建的,地震後,孩子們在板房裡讀了一年書,感謝廣安讓孩子有了這麼好的學習環境。”楊康軍現在所處的勒樂村教學點,籃球場、乒乓球場、學生食堂等設施齊全。

以前的村小沒有食堂,學生中午要不就回家吃飯,要不就早上用保溫桶帶飯到學校。楊康軍說,如果沒有學生食堂,離校最遠的學生,要步行一小時回家吃午飯。基層教學點建起食堂後,村裡的學生就和城裡學校的孩子一樣,能夠吃上營養午餐了。

教育條件的改善,讓孩子們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也托起了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

夾拉村姑娘噶西卓瑪從小喜歡唱歌,老師們都說她的歌聲像山裡的鳥兒一樣清脆。為了讓噶西卓瑪的歌聲能夠翻過夾金山,飄向更遠的地方,上初中的時候,學校的音樂教師對她進行一對一的輔導。

如今,噶西卓瑪在寶興縣讀高二,她將自己的歌聲傳出了磽磧藏族鄉,登上了學校和縣裡文藝晚會的舞臺。她打算報考藝術類的大學,讓更多的人聽到“磽磧之聲”。

藏曼對於女兒卓瑪的夢想表示充分的支持,她希望女兒能夠登上成都或北京的大舞臺唱歌,儘管她對成都的瞭解,僅限於省道210線上一個路牌上的“成都”二字,那是去往成都的方向。

在藏曼看來,讀書學習,是女兒唯一的出路,她和丈夫種土豆、養豬、挖草藥,也一定要將女兒送進專業院校。因為現在時代變了,女兒不能再像她一樣,被困在大山裡,在夾拉村過一輩子。

藏鄉擦亮金字招牌,農牧民搞旅遊當老闆,誠信經營迎八方來客——“旅遊讓我們致了富”

纪念

卡先乓一家住進新家後,按照安置點整體規劃,仁朵藏寨將整體打造成旅遊集中接待點。這個消息,既讓他欣喜,也令他擔憂。他喜的是,失去土地還有事情可做;憂的是,他種了十多年土豆,這突如其來的旅遊,他該怎麼搞?

不過,卡先乓的擔憂很快就得到了解決。廣安市旅遊發展委員會組織人員,赴當地進行集中培訓,對有意願開農家樂的藏鄉同胞進行免費培訓,從賓館管理、清潔衛生、規範服務、菜品製作等方面,為他們上了一堂“旅遊課”。

旅遊,確實給卡先乓一家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卡先乓沒有記賬的習慣,他敢肯定的是,每年純利潤有6萬元以上。2015年,他買了一輛10萬元左右的轎車,開著車出門上省道210線,不到1小時便可到達寶興縣城。

與卡先乓家相距5公里的磽磧新場鎮,藏家樂更是遍地開花。“我們鄉上的農戶,家家戶戶都開起了農家樂,戶均可接待30人以上。”磽磧藏族鄉黨委書記張華軍是本地人,他親眼見證磽磧從傳統農牧業鄉到旅遊大鄉的華麗轉身,神木壘、達瓦更扎、磽磧湖、上九節等景點和節日,讓外面的人對這個川西小鎮充滿了嚮往。

5月6日晚,夜幕降臨,達瓦更扎生態主題酒店老闆娘阿佔忙著安排員工烤全羊。三個小時前,她接到訂餐電話,一批遊客正在神木壘景區遊覽,晚上將在達瓦更扎生態主題酒店食宿。

阿佔經營生態主題酒店有自己的原則,所有食材必須原生態,例如烤全羊,在烤前上山抓羊,然後宰殺醃製。“我們能保證遊客夜晚吃到的烤全羊,上午還在海拔2500米的山上吃草。”阿佔說,誠信二字,在藏家人看來比什麼都重要,不能只顧賺錢而忘了本。

從神木壘景區遊覽結束的遊客回來了,阿佔連忙上前迎接,引導客人將車停入車位。這是一批來自成都的遊客,三個家庭共13人,預計在磽磧遊玩三天,分別到神木壘、蹺磧湖、達瓦更扎三個景點。

“很早之前就聽說過磽磧的美景,現在正是這裡景色最美的季節,所以過來旅遊。”來自成都的高峰傑說,從成都到磽磧,開車只用了三個多小時,一路上景色宜人,當地藏族老鄉也很熱情和樸實,吃土特產,看雪山美景,這次旅遊不虛此行。

阿佔的達瓦更扎生態主題酒店,生意一直不錯,每年5月到10月,是當地的旅遊旺季,這個酒店夜夜客滿。阿佔算了一筆賬,一間房費每晚200元,加上午餐和晚餐,每間房每天都收入300元以上,22間客房,半年內可以為她創收100多萬元。除去成本,她一年的純收入可達40萬元。

和阿佔的經營方式不一樣,咎落村的阿蘭和勒樂村的依蘭卓瑪選擇在景區設攤,小本經營賺大錢。在神木壘景區的主景點神仙坪上,阿蘭向遊客推薦當地特色的烤土豆、犛牛肉乾,一天下來純收入超過200元;依蘭卓瑪在夾金山寶興縣與小金縣交界的埡口賣烤肉串,一天純收入超過300元。

旅遊,已經成為磽磧藏族鄉的支柱性產業。磽磧藏族鄉副鄉長高曉飛介紹,目前全鄉已經開起藏家樂150餘家,接待能力超過5000人,每年的旅遊旺季,鄉里的藏家樂幾乎家家爆滿。看雪山美景、喝蜂蜜酒、跳鍋莊舞、體驗藏家風情……旅遊這塊金字招牌,讓磽磧在全省乃至全國越叫越響。

採訪後記

廣安,磽磧,相隔千里,卻心心相依。地震發生後,廣安派出多支援建隊伍,投入專項資金1300餘萬元,支援磽磧30個項目建設。災難帶給人們的傷痛雖然無法磨滅,但勤勞勇敢的藏鄉人民與470萬廣安人民攜手一道重建家園。

10年過去了,如今的磽磧浴火重生,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另外一種形象:勤勞的藏族同胞熱情好客,雪山的景色優美迷人,濃郁的酥油茶滿含深情,香甜的蜂蜜酒回味無窮,歡快的歌舞響徹山谷……

我們祝福這方純淨的土地永享太平,祝福這5000多名藏鄉同胞幸福安康,祝福夾金山下的磽磧安靜而富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