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古史瀕危浮雕亞洲犀珍藏

犀牛是世界保護的珍稀動物,犀牛角是極為名貴的中藥材,具有清熱定驚、涼血解毒的神奇功效。此外,在我國古人眼中,犀牛還具有辟邪鎮兇、護佑平安的作用。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已鑄造出青銅犀牛;兩千多年前,漢朝人就把犀牛角視為奇珍異寶,漢代道教“八寶”(火珠、銅錢、方勝、犀角、艾葉、銀錠、珊瑚、書)之一,便是犀牛角;我國古代的聚寶盆中,除放置金銀珠寶、珊瑚玉石外,還必定放入犀牛角一雙……中國人珍愛收藏犀牛角藝術品可謂源遠流長。

稀世古史瀕危浮雕亞洲犀珍藏

亞洲犀牛角雕螭龍杯

犀角雕刻古已有之,但是到明代中期,才成為一種藝術。明朝犀角的雕刻工藝逐步進入了繁榮時期,清代中期則達到歷史的鼎盛。從明代到晚清,小小的犀角杯由簡而繁,經歷了由質樸到奢華的演變。清代後期,國力衰微,進口的犀角料減少,且多作為藥材,所以犀角雕藝術走向衰落。在眾多犀角雕刻品中,犀角杯過半數,這都源於皇家對其藥用價值的偏好。《本草經集註》對犀角的功能主治定義為“解莨菪毒”,有清熱、涼血、定驚、解毒的療效。所以犀角雕刻成品多為杯子,以此飲酒,既可醒酒,又可得融於酒中的藥性,可謂至珍之酒器。

時間推向現代,仍有很多助長犀角升值的因素,第一,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了全世界涉及面最大的生物養護協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犀牛和大象均在保護範圍內,利用犀牛角完成角雕藝術成為歷史;第二,非洲犀角充斥市場抬高了亞洲犀角的價值。犀角有亞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之分,非洲犀角製品到清代中葉乾隆時期開始大量出現,其緣由是亞洲犀角絕跡後,人們用非洲犀角取而代之。正所謂“物以稀為貴”,而且亞洲犀牛角的藥用價值是非洲犀牛角的20倍;第三,國人對於亞洲犀角存在著特殊的情愫。它存在於中國,滅絕於上個世紀,使得人們潛意識裡對它十分重視。

稀世古史瀕危浮雕亞洲犀珍藏

犀牛角浮雕蟠魑紋杯

行情一片大好

中國不出產犀牛,所以即使在古代,犀牛角也屬於珍稀物品,多是通過進貢、貿易等渠道進入中國。目前,亞洲犀牛已經滅絕,非洲犀牛也早已成為禁止捕殺的保護動物,市場上現在基本沒有犀角出賣。犀角藝術品拍賣行情看漲,也是因為很多國家將犀角列入禁售項目。

另外犀角雕刻的歷史在我國至晚清已經劃上了句號。故犀角雕刻品以其罕見的程度,恰好符合“炒作”的底數,因此沒有國外迴流“擴盤”的後顧之憂。

同時,書畫市場的不景氣現象使一部分的遊資開始尋找新的投資的門路。陶瓷,玉器,青銅,雜項等的鑑定技術比之犀角相對難度要高得多。

北京市文物局鑑定專家張如蘭認為,若抱有投資意識進入拍賣市場的,犀牛角雕刻品應是首選。因為國際上犀角雕刻品尤其是中國明清時期的犀角雕刻品價格飛漲,以至十年間上漲了幾十倍,並且還有繼續上漲的趨勢。

真假犀角難分辨

隨著犀角熱的出現,市場上的犀角雕也多了起來。但市場上的犀角雕90%都是贗品,很多是根本沒有收藏價值可言的合成犀角,甚至有的是黃牛、水牛等其他動物角。有人把有竹絲紋的角當作犀牛角,其實這是個誤區,犛牛、水牛角也同樣有竹絲紋,而網絡紋和魚子紋才是犀牛角所獨有的特徵。

有的造假者將黃牛角、水牛角、犛牛角剖開,一層層燙壓,再煮熟後製作雕刻成假犀角杯,由於看起來也有成片成片的竹絲紋,而且價錢不貴,令很多收藏者上了當。至於市場上存在的合成犀角做成的贗品,成分為樹脂膠、石蠟等化學物質,沒有任何收藏價值。

中國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鮑建和提醒收藏者:犀牛角底部的蜂窩紋,是其區別其他種類牛角標誌性特徵。犀牛角珍罕也要注意區別亞洲犀角還是非洲犀角,因為亞洲犀角的價值高於非洲犀角。但在拍賣市場上,一般不會標識藏品是亞洲犀角還是非洲犀角,完全要靠藏家自己的眼力進行判斷了。

稀世古史瀕危浮雕亞洲犀珍藏

明末清初 犀牛角

犀牛角與其他牛角的特徵區別:

一、 犀牛角是長在鼻子上的,有單角和雙角。由於生長在頭部的中間,更接近圓形或大橢圓形;牛角是長在腦門向兩側分叉的,因牛腦門比較平(沒有人看見過大賁頭的牛吧?),因此牛角是扁的;

二、 犀牛角生長特徵具有“前溝後崗”的特點。什麼是“前溝後崗”?犀牛角往角尖方向去,有一條凹下去的溝,是“前溝”,朝向牛尾巴。犀牛角往鼻子方向去,有一條凸出來的崗,是“後崗”,朝向上天。因為有這條崗,令犀牛角杯形器物的邊口,好象製造出犀牛角是扁形的感覺;

三、 所有的牛角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前實後空”,“前實”就是指向角尖去的地方是實心的;“後空”就是指向鼻子或腦門去的地方是空心的。牛齡越大,空心則越長,實心則越短;

四、 又一條共性,所有的牛角都是有年輪的。所有角製品的橫截面的開裂都是圍繞著年輪綻開的。為什麼在只說了是所有角製品這個詞,也包括了象牙;

五、 犀牛角的顏色不是單一的,靠近縱向中心一律是黑的,這是區分犀牛角與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徵;犀牛角顏色往往被染成古紅色,是為了達到仿古的效果。其實自然界中只有絕種的亞犀種群中才有紅色的角質。

六、 犀牛角區分其它牛角的另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犀牛角(亞犀非犀都具有)的縱向紋路永遠是直的且相互平行,即便是因年代的久遠而出現開裂,也不會出現如其它牛角般那樣的交叉網路。犀牛角的橫斷面,雖有年輪,但因縱向纖維紋路是相互平行的結構,所以反映於橫截面上的現象是:對於亞犀被稱做“魚子紋”;對於非犀被稱做“甘蔗紋”,行內人士都統稱叫“魚子紋”。而其它牛角則沒有這種特徵。

七、 有的文章中稱,用獸皮帶毛的一面去擦磨犀牛角,可以聞到一種麻油(北方叫香油)的香味。這只是對於犀牛角中特殊的一種被稱做是“香犀”的犀角,據明史相關文獻中記載,在明朝中葉就已絕種了,這種香犀的產地在哪兒呢?就是在前些日子又一次被海嘯問過安的印度尼西亞的那座爪哇島和索羅門婆羅洲。只可惜照片太老,沒有顏色。有些絕了種的犀牛是根據部落圖騰畫出來的,與真實的動物難免有偏差,就湊合將就著吧。觀看非犀牛,目前尚有幾座城市的動物園裡有養的。等有機會吧,俺當面教大家體會魚子紋的直觀效果,因為從照片看過去的感覺沒有直觀那麼真切,魚子能看見,但微小的紋照片照不出來。

稀世古史瀕危浮雕亞洲犀珍藏

明中期 “亞洲犀牛角杯

 亞洲犀角比非洲犀角值錢,可重點關注明清犀角雕

  同樣是珍稀資源,相比之下犀角雕比象牙雕更昂貴。犀角的價格是按克計算的,明清的犀角售價約每克2000元。即便是新角,非洲犀牛角每克約200元,亞洲犀牛角每克約600元。

  亞洲犀角的價值高於非洲犀角。亞洲犀角的底盤為馬蹄形,非洲犀角為馬鞍形。亞洲犀只有一隻角,長者約30釐米,短者僅10餘釐米。非洲犀有兩隻角,前角長,后角短,長的可達80釐米,短的也有30多釐米。但在拍賣市場上,一般不會標示藏品是亞洲犀角還是非洲犀角,完全要靠藏家自己的眼力進行判斷了。

  犀角這種產自國外的珍奇物品,最初在商代使用時,人們更看重的是它的藥用價值。由實用品轉為工藝品,則是在宋代出現了有造型的犀角雕之後,文人雅士開始在犀角酒杯、盞、觚上雕刻,以顯示文筆和畫工,但受到材料稀缺的限制,當時的犀角雕也是非常稀少。

稀世古史瀕危浮雕亞洲犀珍藏

明末/清初 犀角雕百子圖杯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的雖然是犀牛角,但不是明清雕刻,而是現代仿品,價值就相去甚遠。那麼如何判斷犀角杯的新舊呢?就要看雕工,看作品屬於哪個時代的風格。可以多研究一下博物館裡的藏品,像明代犀角杯風格大氣、莊嚴高貴,而清代犀角雕刻雕工繁雜,刻意顯示刻工技巧,這是兩個朝代的犀角雕刻在風格上的區別。此外,像明代時朱元璋實施海禁,多數犀角都是從非洲、爪哇、印度走私來的,材料稀少珍貴,所以雕刻家採用磨工淺浮雕;而清代海運進一步發展,進口材料增多,更有官員直接從國外購買,雕刻家得以在犀角上用高浮雕、鏤雕刻意展現刻工。

稀世古史瀕危浮雕亞洲犀珍藏

清早期 犀角蘭亭序巨杯

  不過,清朝傳世的犀角杯中也有很多刻意模仿明代風格的仿古杯,尤其以乾隆時期最為突出。因乾隆好古,當時宮廷造辦處製作了大量的仿古杯。而且清代很多犀角杯是染色的,犀角本身的天然蜂蜜色,經過工匠染色變成古銅色,就會有古色古香的感覺。但乾隆時期的犀角杯並不是最好的,犀角雕精品多出在明代中後期到清代前期,大都採用淺浮雕的精湛技藝,只在犀角上雕1毫米的深度,卻能展現七八個層次,比深浮雕、鏤雕難度更高,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