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南客在《光明日報》刊文,闡明美好生活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

5月14日,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南京市社會科學院院長葉南客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深刻闡釋美好生活的本質內涵和實現路徑。

葉南客在《光明日報》刊文,闡明美好生活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

美好生活建設是新時代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要內容。為了深刻認識美好生活的本質和意義,需要從時代特徵和價值追求兩個維度上加以學理闡明。

新時代我們黨領導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本質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十九大報告的一個重要亮點。它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黨的使命、宗旨、目標與願景緊密相連。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指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轉化的同時,進一步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可見,“美好生活需要”是整個社會對於生活水準的更高需要,同時,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事實上,一部人類思想史就是對未來理想生活形態的探索過程。西方歷史上蘇格拉底的“至善的生活”、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沉思生活”,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的“大同世界”等等,都是人類先哲對追求更高生活質量及其“理想生活境界”的構想和概括。

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產黨人革命和執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或者說是根本命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民日常生活與生產勞動同等重要,日常生活是人口生產和再生產的主要場域,是生產的最終目的,事關人的生存、自由全面發展和人的解放。馬克思主義關於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美好生活”思想的理論淵源,是新時代我們黨領導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本質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為此,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實現共產主義崇高目標的同時,立足實際,在不同階段提出了相應的革命和建設目標。土地革命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戰爭時期的地主減租減息和農民交租交息、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都是我們黨順應人民需要,結合不同時代和不同發展階段特點而採取的工作舉措和戰略部署。當前,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需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要堅定創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並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這向世人明確昭示:中國共產黨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披荊斬棘,砥礪奮進,帶領人民攻堅克難,勇往直前,都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緊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化改革,開拓進取,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積極釋放實現美好生活的持久動能

當前,急需根據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積極探索並充分釋放實現美好生活的持久動能,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和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要。

經濟建設上要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大對困難群眾的精準幫扶力度,在做大發展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

政治建設上要依法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基本政治權利不受侵犯,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文化建設上要堅持文化自信是美好生活的精神基石,積極發揮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價值引領作用,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功能,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媒體要堅持價值擔當和責任擔當,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網絡監管,淨化網絡環境,積極構建主旋律的新傳播矩陣,疏導社會情緒,引導社會心態,激發正能量。

社會建設上既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又要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不斷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社會事業等實體建設,不斷加強社會流動機制、社會利益關係協調機制、社會安全與保障機制等制度建設,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生態文明建設上要優化生態環境,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對於與人民美好生活嚮往最直接關聯的生活用水、食物和空氣,要“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提高汙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汙者責任”。要大力鼓勵、扶持具有市場導向和市場潛力的綠色技術創新,實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態環保的雙贏。

摘自《光明日報》,略有改動,原題為《美好生活的價值追求和實現路徑》

葉南客在《光明日報》刊文,闡明美好生活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