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瓷器先看底!避开假货,发现真品!

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于现在的高仿品来说,这些特征目前都能基本达到。对初学者来说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

鉴定瓷器先看底!避开假货,发现真品!

古瓷足底很关键,露胎挂釉形体现。

砂滑平凸塌旋有,跳刀旋痕点釉辨。

涂浆抹浆护胎釉,糊米开片红白献。

刀削偏否不规整,红绿青白都关键。

滑润刀削看规正,手摸眼看比老练。

鉴定瓷器先看底!避开假货,发现真品!

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类收藏品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鉴定瓷器先看底!避开假货,发现真品!

元代底部乳突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米糊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鉴定瓷器先看底!避开假货,发现真品!

明代火石红(窑红)

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在古瓷的底部每个朝代、每个时期因用料、用火情况都不一样,涂釉、修足技术、用釉也不一样。因此就要了解古瓷制作底的时代特征,这样对断代、断窑是非常好的。如:苹果绿是清代用吹釉技术吹的,而釉面有涟漪波纹,耀州窑足釉边有火石红,压手杯砂足滑底,宣德盘子中心多塌底。均瓷有蟹甲绿,有一、二、三,……,为数字款。红釉常在底足部有泛绿或灰微绿,苔绿。这些底的内容要记住,对鉴别有好处。

鉴定瓷器先看底!避开假货,发现真品!

苹果绿底清代吹,涟漪小波绿泛灰。

耀州窑足釉边红,足内确是胎色灰。

砂足滑底明代有,著名就是压手杯。

宣德盘子塌底多,工艺原因在于坯。

郎红糊米又开片,宣德釉青挂釉积。

看底还要看圈足,元代乳凸刀痕愚。

糟底元未明洪武,均瓷护胎划数坯。

蟹甲绿色灰黑胎,各种红釉查绿依。

火石红色各朝有,兼看形胎釉显期。

鉴定瓷器先看底!避开假货,发现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