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陝西大荔,古稱同州,境內黃渭洛三河匯流。1956年7月,國家決定修建三門峽水庫,幾十萬大荔群眾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舉家搬遷,背井離鄉,為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後,中央制定了生活困難移民回鄉返庫安置的政策,並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讓移民儘快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這一組照片就從改革開放後移民返庫開始,陸續記載了大荔移民返庫的30多年生活變遷。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黃河灘返庫移民區的防洪、交通道路、人畜飲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工程不斷加大投入,並實施了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使移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移民村百姓安居樂業,家家走上了小康之路。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1985年,剛剛返庫的移民居住在簡易的茅草房內。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1988年,移民們已經住上了泥瓦房。移民村迪村的村民們坐在家門口曬太陽。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1989年,返庫移民迎來了一個豐收年,大家歡樂地扭起秧歌,並在麥場照相留念。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90年代返庫移民興修水利大會戰場景。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1998年,返庫移民迎來一個豐收後的春節,喜氣洋洋地在貼福字。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2006年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實施以來,通過基本農田建設、人飲道路工程及生產開發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使移民群眾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收入大幅提高。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大荔縣把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有機融合,做好興水、建綠、治汙三篇文章。全縣恢復重建540個鄉村澇池,實現了259個移民村全覆蓋。實施“五年大栽樹”行動,移民村逐漸成為綠色海洋。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2012年,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的實施使移民村的道路、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文化教育和公益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村村都有了活動廣場,村民們說“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2016年,大荔縣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5000萬元,後扶項目設置4000萬元,整合涉農資金2.5億元,社會力量及村民自籌2000萬元,3年來累計投入已超過8億元。圖中的趙渡鎮嚴通村2016年移民人均純收入12100元,成為“全國文明村”、“省級移民示範村”,是大荔縣移民返遷安置村美麗家園的縮影。

改革開放四十年|陝西大荔:返庫移民的生活變遷

2017年,隨著移民美麗家園建設工作整體推進,逐步由硬件基礎設施和物質的發展,向軟件環境和精神文化需求轉化。現在的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隨處可見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舒心的笑容。(李世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