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堰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

三道堰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

三道堰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

三道堰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

三道堰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

三道堰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

三道堰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

三道堰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北部,成都市西北部,距成都市22公里。因用竹篓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头导水灌田而得名。

三道堰镇面积19.86平方公里,辖6个村2个社区,常住人口3.2万人。郫彭路和成彭快铁纵贯南北,沙西线横跨全镇。

2014年4月29日,西部最美水乡--三道堰,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特色文化

三道堰是成都平原上唯一有两河并流、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素有古蜀水乡之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水陆码头和商贸之地。

古镇静静地躺在百里长河,千年流水带着岷水的情感梳理着古镇秀美的容颜。只因有这一河好水的滋润,才使得这古镇浸透了水光月色,流淌着悠长古韵,积淀了古老川西厚重的底蕴。城镇建筑以亲水性为主题,临水而筑,以灰瓦白墙、小青瓦屋顶、高低错落的风火山墙、挑梁等为特征的徽派建筑与川西民居风格温情结合,是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农历端午节举办的龙舟会,以赛龙舟、抢鸭子、放河灯、歌舞表演、川剧座唱、书画展览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是三道堰镇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节日。

镇域内有堰桥、惠里情境商业街、导堰公园、水乡文化广场、“三道堰”休闲公园、乐水公园、“三道堰古镇”大牌坊、“水乡坊”、“滨河坊”等仿古牌坊和建于1923年的永定桥、中共郫县第一个支部成立所在地和郫县革命的发祥地――青塔寺、充满传奇和地域特色的古水陆码头、望江楼、闻水阁等特色景点,反映水乡图语的墙体画耐人寻味。正逐步恢复建于明朝的“五省会馆”(湖广馆、广东馆、福建馆、江西馆、陕西馆)、字库等特色景点。

三道堰镇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三道苗苗鱼”、“黄辣丁”、“炒大虾”、“戴大肉”等特色菜名扬千里,招徕八方美食家纷至沓来。河畔的休闲港、饮食楼、水上人家更是节假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处,三道堰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在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的秀水河畔,让人产生意境瑕想、平和安详的情趣。

每年五月端午节的“龙舟会”,是三道堰镇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节,以赛龙舟、抢鸭子、歌舞表演、川剧座唱、书画展览等文体活动为内容吸引很有游客过来观光旅游。三道堰除了每年都要举行的众所周知的活动外,还新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2014年泼水节、2015三道堰迎春灯会等等。

惠里情境商业街

“惠”既有仁爱、恩惠之意,又同“慧”智慧、聪明之意。“里” 取居住、街坊、同“理”治理之意。通过“政府主导、平台运营、业主参与”的城市经营理念,汇聚大家的智慧将三道堰“惠里”特色街打造成一条和谐、美好、繁荣的街区。

惠里情境商业街沿河而建,全长2000米,占地50000平方米。以优质的生态资源为依托,以水乡码头主题文化为优势,是集美食、休闲、娱乐、风光、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其运用传统川西古建与徽派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手法,精心将那些消失尘封的建筑群落得以生动再现。

三道堰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

项目分为一期风貌工程、二期主题工程和三期配套工程。一期风貌工程位于柏条河岸,主要以三道堰传统美食餐饮为主,有三道苗苗鱼、曾妈土菜、李大肉等餐饮店。二期主题工程定位为五省会馆区,主要有香道馆、功夫茶馆、三道宴特色餐饮、重庆老灶火锅等业态的休闲商业。建筑风格以清末民初为背景,中西结合,并恢复“戏台”、“字库”等地理文化标识,将尘封的民国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三期文昌街主要以旅游购物、特色小吃为主。其设计分为“印象·水街”、“乡情·水街”和“市景·水街”三部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营造出一幅怡人的水乡风情画卷,讲述了三道堰优美的农耕故事,展现了蜀人超凡的生活智慧。

三道堰青杠树村

“两江碧水抱村流,百岁青杠挽渔舟。半岛天成无雕饰,千古田园有遗风。”青冈树村是市级新农村综合体示范建设样板村。千百年来,川西平原形成了一种叫做“林盘”的居住方式,而青杠树村也充分尊重和发扬的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居住形态,依托现有林盘,以“院落”为组合单位,采取小规模、组团式、院落式的空间布局,规划了9个聚居组团。建筑风格既保留传统川西民居轻盈精巧的建筑造型、朴素淡雅的建筑色彩,又融入现代建筑美观实用、简洁大方的特质,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原有的高大乔木全部得以保留,原来的灌溉沟渠在小区内蜿蜒流过,变成了具有灌溉、景观双重功能的生态渠。牌坊、水车、亭子等景观,使整个新村更具品质与活力,生态、形态、文态高度融合,形成了“院在田中、院田相连”的川西田园风光。

按照“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农民集中建房整治项目为主要抓手,以“三体现一方便”为目标,综合推进农民新居建设、基础配套建设、公服平台建设和现代产业培育,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生态为本。以“建美丽新村,享幸福生活”的总体方向,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理念,把整个村作为AAAA级景区来规划和打造。依托现有林盘院落,规划采取“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布局了9个农民新居聚居点,并依河布局了生态产业带,促进产村相融。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生态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来保护和利用,不改变田园肌理,不破坏河流沟渠,不砍伐成型竹木。农民新居依然保留了川西林盘的风味和特色。同时,把水系串连到每一个聚居点,并将连片低槽田改造成生态湿地,既有很好的景观效果,又兼顾了排水、灌溉和种植功能,使整个区域形成一个原汁原味的生态家园。

文化为魂。在建筑形态上,以川西民居为主基调,融入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聚居点内房屋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粉墙黛瓦、朱檐碧树,墙内有小院、墙外有菜园,小区间绿道相连、沟渠环绕,让不少城里人羡慕不已。同时,通过景观节点、农耕博物馆等重现青杠树水陆码头的繁华景象,将清代老垸子、百年古井等文化遗迹加以改造和景观化处理,在拆旧过程中对有价值的房屋构建、生产器具等进行收集保护,为传承水乡文化留下珍贵资料。

乐水公园

乐水公园占地面积50亩,以热带海洋风情为主要基调,是一个集戏水、游泳、健身、游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亲水主题乐园。乐园为三道堰夏季泼兰戏水主场地。三道堰端午泼兰习俗源于清代中叶,人们互泼兰汤祛病除湿,后演变为互泼表示真诚的祝福。以前的三道堰是水陆码头,场镇上最繁华的时候,常住人口达数千,加上流动人口将近万人。衣食足,礼仪兴,文化盛。端午时节,三道堰的乡绅通过行会集资的方式,开始在端午节办会,座商、行商、摊贩物资交易频繁,木偶、曲艺、皮影文艺表演热闹,人们通过互相泼兰汤的形式,用飞溅的水花表示衷心的祝福。这一天有点像外国的狂欢节,不用拘于形式、不用禁锢情趣,人们可以尽情放松。

主要景点

城北生态湿地公园

城北生态湿地公园占地面积27亩,2012年建成开放,为三道堰城镇北门标志性景观。公园内溪流蜿蜒、植被繁多,形成荷塘、溪流水域面积共10000平方米,种植芦菖蒲、睡莲、小蒲葵、芦苇、水芙蓉等水生植物共20余种,是三道堰人的休闲养生家园。

永定桥

起初永定桥为石墩台、木梁房盖桥,建于1921年,横跨河上。桥下,船筏来来往往,虽无百舸争流的壮观,却也颇有水乡码头的风采;桥上,大板车、鸡公车、行人,熙熙攘攘,往来不绝。在1933年的毗河之站中,被邓锡侯的28军烧坏。后由地方募捐培修。1976年改建为3孔混凝土桥。该桥以前属于通彭县的交通要道。后郫彭路下移至场外,该桥仅作场镇居民往来之用。2001年12月,结合水乡建设,重建永定桥,在桥头修建了两座牌楼。以特有的景观与黛瓦粉墙的民居相映成趣。为三道堰一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