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東京塔》,一個啃老青年對媽媽的懺悔

《東京塔》這部電影是根據中川雅也的自傳式小說改編而成,其實,片名應該是《東京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作者為了紀念逝去的媽媽,那個為了兒子奉獻一生卻無怨無悔的樂觀媽媽,那個只能長眠在東京塔下的堅強媽媽。

影评|《东京塔》,一个啃老青年对妈妈的忏悔

作為觀眾,我一向難以抗拒這種如泉水般流淌的敘事方式。平實的情節、舒緩的音樂與真實的生活氣息讓整部電影哀而不傷,無言又澎湃的母愛勾起人心靈深處強烈的共鳴。

號稱是設計師的爸爸無法適應東京生活,回到故鄉謀生。做事總半途而廢,狀態頹廢、常酗酒家暴的他,在雅也三歲時,因為往小孩嘴裡猛塞插著釺子的雞肉串,被忍無可忍的媽媽賞了腦袋一記平底鍋後,離婚了。

雅也一直暗自嚮往爸爸的自由,雖然深知媽媽的辛苦與期望,也曾被行李裡藏著的便當和支票感動得痛哭,但他依舊在高中階段過得頹喪,逃課、遲到、買菸抽。即便考上東京的大學後,雅也仍然過得渾渾噩噩,寢室活像垃圾場,徹夜在遊戲廳裡流連。四年混下來竟然沒辦法畢業,讓媽媽又白白辛苦一年。大學畢業後,雅也成了無業遊民,為了繳清拖欠的房租,還去借高利貸。他總是跟媽媽要錢,連外婆臨終前,媽媽特意給的車費錢也花掉了。

雖然兒子這樣不上進,身為媽媽,也只會忍著哽咽,在電話裡唸叨兩句:“你為什麼不努力呢?”直到外婆去世,媽媽身患重病九死一生,雅也才羞愧地振作起來。他拼命賺錢,儘快把媽媽接到了東京一起生活。

從15歲離開媽媽,時隔十五年,母子倆才再次相守。就像雅也自己所言:“媽媽在站臺上送我無數次,而我第一次在站臺上迎接媽媽。”媽媽手頭緊時停了養老金的續費,積蓄給兒子買張床後所剩無幾,她引以為傲的畢生財產是兒子的大學畢業證,那是她耗費心血供養的成果。而兒子在媽媽來身邊的七年裡,經常因工作忙不回家,喝酒喝到早上,在媽媽面前煩心工作的事。那個“領媽媽去沒去過的地方玩”的承諾早已被兒子遺忘,媽媽想登東京塔的願望到死都沒來得及實現。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報親恩這種事從來容不得敷衍與拖延,否則那些虧欠的再也沒機會去彌補。

影片沒有刻意地煽情,也沒有精巧的剪輯,全片都是一些散文化的日常生活片段,可這一個個片段堆積在一起,構成的卻是媽媽的一生,那看似平凡實則偉大的一生。

“媽媽,對不起,還有,謝謝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