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青春不傷悲——鐵打的少年,流水的小四

文/木木

1

在高考大省河南的某十八線小破縣城裡,能讀到郭敬明的書,我不得不提一位同學。他的名字早已忘記,我就稱呼他為K吧。

K生的清瘦,個頭不高,總是留著蘑菇頭,長長的流海快要遮住眉毛。五官稍微集中,小小臉盤,細細眼睛,笑起來的樣子很靦腆。

他寫字漂亮,打乒乓有一手,作文很好,經常被老師當作範文複印了貼在牆上供大家瞻仰。

那個時候,班裡還傳閱過他的小說。那篇小說是純手寫的,筆跡清秀,看起來像女孩子的字。小說讓人感覺非常壓抑,大概記得兩個場面:一是,兔子咬下了“我”的耳朵;二是,“我”摔進下水道里,門牙掉了,滿口血汙。

他也有爽朗開懷的笑,但給人的整體感覺是陰鬱的,深沉的。不知道是不是小四的書看多了的緣故。

高中畢業後由於成績不理想,我又都復讀了一年。最後一次聽到他的消息,是在我復讀的時候。一個閨蜜告訴我,K向她表白了,她感覺有些瘋狂,問我怎麼辦。

我先是一驚,他那麼靦腆害羞,怎麼可能鼓起那麼大的勇氣?旋即卻又明白過來。K應該就是那種人,表面風平浪靜,內心波濤洶湧。但問題是,K可能愛錯了人,他大概還不夠了解那個女孩子,他們本不是同一頻道上的。

後來兩人不了了之,我再也沒了他的消息。也不知道現在他還在寫小說不寫。大概由於我和K也不是同一頻道的人吧,跟他的交集只有兩點:第一是乒乓球檯;第二是《幻城》。

誰的青春不傷悲——鐵打的少年,流水的小四

2

那時候,我跟K一樣,在陌生人前特別不愛說話。如果不是因為《幻城》,我們之間的第一句話,大概會無限期往後推遲。

沒記錯的話,那是一個週日的下午。按照國際慣例,這天所有的住宿生需要在晚自習開始前返校。家在村裡的孩子,一般都會提前搭公交車進縣城,三五人約起來,或網吧或桌球,玩上一玩。

當然,作業多的時候除外。

在我們五六個好哥們中間,我不算智商最高的,但算是最勤奮的。那個週日下午,我早早來到學校,寫完作業下樓,看到他坐在臺階上看書。看的全神貫注,甚至連我在他身邊坐下都沒察覺到。

周圍很安靜,只有風吹過楊樹葉的嘩嘩聲。

我輕輕碰了他胳膊一下,以探尋的目光指向他手裡的那本書。他抬頭,靦腆一笑,手指夾在看到的那頁,合上書本給我看封面。

“哦,《幻城》?”

在此之前,我能接觸到的課外讀物,最多的是厚的像磚塊似的玄幻武俠,或者是《今古傳奇》、《現代兵器》之類的雜誌。《幻城》的出現,絕對是一股清流。

我把書從他手裡拿過來,只讀了幾個句子,就兩眼放起光來。心裡由衷地讚歎,竟然還有這種書,怎麼可以這麼美!便問他讀完了能不能借我看,他見我真心喜歡,便也一口答應下來。

那大概是我跟他說話最多的一次。正是那次談話過程中,我窺到了他眼神中跳動的火苗和心底洶湧的波濤。

誰的青春不傷悲——鐵打的少年,流水的小四

3

由於年代久遠,至於後來真正去讀《幻城》是怎樣的感覺,反而記不太清了。只是記得當時彷彿如獲至寶,恨不得把書上的每個字都吞進肚子裡。

現在回想起來,《幻城》對於當時的我之所以有那麼大的吸引力。首先郭敬明在人物名字上恐怕就花了一番心思,像卡索、梨落、櫻空釋、嵐裳、星舊……這些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迷之唯美的氛圍。

而這種唯美和《幻城》整體的敘事風格以及動漫般的想象力是自成一體的,所以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自己彷彿是不小心闖入了一個冰雪晶瑩的全新世界。在這裡我大氣不敢出,只有讚美和膜拜的份。

不過,讀完之後,卻出現了不少中二青年的症狀。

首先,可能情感充實豐富了很多,總覺得全世界沒一個人能夠真的懂自己。走起路來,步履也變得更加沉重。偶爾會揚起四十五度的臉看看天空和落葉,眼神會突然充滿憂傷,裡面也開始有意無意地“瀰漫”出一團大霧來。

不管正在幹什麼,只要腦海中浮現出來“請你,自由地……”,都會覺得彷彿糟了雷擊,渾身一顫。

有點像辛棄疾一首詞中說到的情形,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字,做。

當然,那個時候不懂得,只能以此為美。而且,不久之後更是在此基礎上,漸漸發展出來真切的悲傷和疼痛了。

誰的青春不傷悲——鐵打的少年,流水的小四

4

《幻城》之後,我在自己那價值498元的步步高電子詞典上,讀完了《夢裡花落知多少》和《悲傷逆流成河》。

那個電子詞典是沒有背光燈的。現在依然印象深刻,讀完結局的那天是週末,住在家裡。那個時候全國經濟好像都在豪放地大發展,供電量緊缺。

在農村,夏季經常會被拉閘限電,所以家家戶戶都會備幾根蠟燭應急。在那個停電而又悶熱的夏季夜晚,我就這樣湊著燭光,讀了《悲傷逆流成河》的結局。印象中,故事的最後幾乎所有人都死了。

我讀完後,熄了蠟燭,癱倒在堂屋的椅子裡。吃過飯的鄰居都走出來,在大路邊上搬了小墩子坐著乘涼,嘁嘁喳喳地聊一些家長裡短。不時會有一群孩子,拿了手電筒到處亂照,尋找鳥窩或爬到樹上準備脫殼的蟬蛹。

我就定定地癱倒在那裡,瞪大眼睛盯著無邊的黑暗,心裡充滿了空虛。現在,我早已不再記得大概的情節,但是那種心境卻依舊曆歷在目,令人刻骨銘心。

書中的那些人物,似乎他們的青春永遠那麼個性鮮明,他們生活的城市也絢麗多彩,令人羨慕。然而,與此同時他們的身上也都承載著這樣那樣的壓力,以至於到故事的最後,都不得不去以青春的生命與之抗衡。

我說不出應該慶幸還是遺憾。慶幸的是我自己的平淡,然而遺憾的也同樣是我自己的平淡。

我生活在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根本沒有那麼絢麗多彩的生活。而我自己的青春也是廉價的,終日與白花花的試卷為伍,年紀輕輕卻搞得暮氣沉沉。我討厭忙碌勤奮的自己,討厭塵土飛揚縣城。

然而,他們的故事卻也讓我深深懂得:即便我的青春平淡如水,那也是單單屬於我自己的青春。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這樣一來,心境便比讀完《幻城》之後更加沉重。

但無論如何,從那之後,高中時代就再沒有讀小四的任何作品了。那個停電的蠟燭之夜,後來每次想起總覺得後背發涼。腦袋裡總是盤旋著主人公拿著菜刀割腕自殺的情形,彷彿是割破的是自己的手腕。

誰的青春不傷悲——鐵打的少年,流水的小四

5

不讀小四之後,依然喜歡很多小四書裡的“唯美句子”。

比如至今仍記得的那句話——“很多我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裡,被我們遺忘了。”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是在前桌L同學那裡看到的。當時借她的書抄筆記,偶然看到書本的留白處寫了這句話,覺得很美。

當時還問她,“你真的確定嗎?”

她答道,“當然。不然呢?”

我笑了笑沒說話,後來把那句話寫到自己的課桌上。我當時覺得那句話很有力量,但是我更加覺得自己比那句話更有力量。

那個時候全校只有一個供開水的地方,我們稱之為茶爐。茶爐有單獨一排房子,燒著一個鍋爐,離教學樓有段距離。大家一般都會買一個大開水瓶,裝上滿滿一瓶水放在座位邊上。

去打水的話一般會拎上週圍兩三個要好朋友的一起,突然沒水了也會互相倒一些。時間長了,大家就知道了彼此的飲水習慣。

比如我,每天早上必然要飲一杯水才能開始早讀。自己本來喝的就多,早晨水瓶裡基本上是空的。而那個點茶爐的水還沒燒開,所以經常到處討水喝。

有幾次,模糊著雙眼走到座位上,準備拿起杯子討水的時候,卻發現杯子是滿的,熱騰騰地正冒著氣。不知道是L還是她的同桌J倒的,但手掌和心底都浮出一股暖意來。

那個時候距離高考只有幾個月了。後來追問過,也調查過,也套過話,但最終沒能知道到底是誰。

現在嘛,估計大家也早把這件事給忘了。正如在L的書本上看到的那句話那樣,很多我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裡,被我們遺忘了。

然而我卻可以驕傲地說一句,我還記得。在我而言,我的力量確實比那句話大。一輩子固然太久不敢說永遠不忘,但寫下來,就有了勝過歲月的武器。

誰的青春不傷悲——鐵打的少年,流水的小四

6

L畢業後去了北部一座風很大的城市讀大學,我則因為發揮失常,最終不得不去復讀。那年才真正懂得,鍋是鐵打的。青春和感傷這種小資情調,並不能拿來當飯吃。

復讀最難熬的日子,都會在週末半天假的時間裡,跑到網吧。再用電話把L或者其他讀了大學的朋友拖出來,在QQ上聊天。那個時候智能手機還不普及,打電話又會覺得貴,相對來說去網吧是個不錯的選擇。

就這樣,在大家的陪伴下,讀完了第四年的高中。結果還算理想,超出當年一本線67分,最終去了華中一所高校讀大學。

那個時候還會跟L聯繫,或者在QQ空間裡互動一下留言,或者煲個把小時的電話粥,互相損上一損。讀了大學之後,似乎大家都不再讀小四的東西了。

大一快結束的時候,在跳蚤市場上買了一本畢業學長的《夏至未至》。這是我第一次花錢買郭敬明的書。讀下來,滿腦子只記得校園裡茂盛的香樟樹了。那些讀書時激盪起來的感傷情緒,似乎也像進入尾聲的青春期一樣,變得寡淡無味。

再後來,開始談戀愛。像很多大學生一樣,除了整天想著“吃什麼,去哪吃,怎麼吃”這人生三大問題之外,也會想“玩什麼,去哪玩,怎麼玩”這另外一組人生三大問題。

不僅如此,還要忙著吵架,忙著道歉,忙著考試,忙著畢業,忙著找工作或者找出路。當然還是會抽時間讀書,但再也沒那種心情去讀小四寫的東西了。

誰的青春不傷悲——鐵打的少年,流水的小四

7

最後一次接觸小四,是大學裡和當時的女朋友去看《小時代》。我們的初衷是,去找一找槽點,取個樂子。結果看完一致認為不需要找了,因為全程都是槽點。

去年這個時候,我們分手了。L也在大學畢業幾年之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青春走到這裡,其實已經徹底散場了。

現在回過頭去看這些年和郭敬明的羈絆,終於發現,其實一路走來,變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我讀郭敬明的書,讀的其實也不是那些書,而是在書裡讀我自己的故事和心情。

當我鮮衣怒馬的時候,他的書符合我所有關於青春的美好想象,他為我那氾濫而又無處安放的情緒提供了一個發洩的通道,或者說是承載的器皿。

然而,當我走出青春的繁華,目視這真實世界的荒蕪與鮮血淋漓的時候,我便終於發現,那華美的夢境和故事原來竟如此不堪一擊。

這個時候,我便不再需要這些虛空的“愁”來幫我“賦新詞”,因為我已經有了更加真實的,成長中的“愁”來急需我親自解決。

當我面臨吃飯,睡覺,生存的問題的時候,郭敬明或許和瓊瑤阿姨一樣愛莫能助。假如我告訴他們我沒飯吃的話,或許他們會反問我:為什麼不吃肉呢?

所以,當青春的風花雪夜過去,曾經的那批少年長大成人的時候,現實會告訴他們,孩子們啊,離開這已經荒蕪的樂園吧,是時候去尋求一些更加真實的東西了。

然而,那批和我一起讀著郭敬明長大的90後們離開了,又有新的一批00後們跳著歡快的舞步來到了獨屬於他們的青春樂園。他們或許不再讀小四,而去讀小五小六。但不管怎樣,他們也同樣需要一個承載情緒的載體。

於我們自己而言,我們已然歷盡千帆,渡過青春之河,前方迎來的是更加深邃和廣闊的大海。無論是讀書還是人生,都不應該止步於此,而要向更深處去探索,向更高處去追尋。

在追尋之餘,當我停下腳步的時候,除了紀念那已然廢棄的園子,還要感謝作為我青春之河擺渡人的郭小四。不管他現在是否仍然來回穿梭在那條河流之中,我只有定意要朝大海的方向繼續航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