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方證人:無論怎樣表演,不變的永遠是利益

控方證人:無論怎樣表演,不變的永遠是利益

《控方證人》的原著短篇故事發表於1925年,後來阿婆在1953年將其改編擴展為舞臺劇並受到好評。

故事背景設定在1923年,富家女艾米莉遭到殺害,她死前曾修改遺囑,把大筆遺產留給年輕男子倫納德,卻不知他已婚。艾米莉的僕人在法庭上堅稱倫納德就是兇手,而唯一能證明他清白的卻是他的妻子羅梅。她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1957年比利·懷爾德導演的電影就是根據舞臺劇本改編,延續了阿婆一向伸張正義、懲惡揚善的風格,讓女主在憤怒中用刀怒捅了負心漢。

阿婆的小說一再被改編成經典影視劇,後來的編劇一定很焦躁,挖空心思才有可能改出一點新意。

控方證人:無論怎樣表演,不變的永遠是利益

因此,在2016年BBC推出的兩集迷你劇集中,編劇在原著的基礎上,只能另闢蹊徑,將重心放在梅亨律師的家事上。一戰中,他和兒子一同奔赴戰場,他回來了,兒子卻死了,他自己也留下一直咳嗽的後遺症。他一邊愧對妻子,一邊在內疚的泥沼中掙扎。倫納德與他兒子一樣從戰場上歸來,他堅信他沒有殺人,因此全力以赴為他辯護,以致忽略了明顯的證據。其實,他是將內心投射到了倫納德身上,想通過為他辯護來救贖自己,以此來挽回妻子的愛與原諒。然而當他最後得知真相後,又面臨著妻子的絕不原諒,對一切失去了信念的他,最終只能走向了大海,而壞人,卻始終逍遙法外。

全劇最大的懸念是倫納德的妻子為什麼跑去當了控方的證人。在這個版本里,這對年輕夫婦均來自底層社會,在歷經生死劫難的戰場上相識,因此,他們之間的紐帶緊密而牢靠,兩人之間利益矛盾被削弱了,兩人行為的重要動機被歸之於戰爭後遺症。

可是,阿婆在小說裡無數次告訴我們,謀殺是一種徹底的邪惡,如此處心積慮謀劃一場暴力殺人來奪取他人性命,最後將之歸罪於戰爭的影響,並不值得同情。雖然削弱了兩人之間的利益之爭,卻更讓人失望。

控方證人:無論怎樣表演,不變的永遠是利益

在電影版中,人們為羅梅可惜,倫納德無罪獲釋後立即攜新女友出國,完全無視她的幫助。一個美貌機智、冷靜堅強的女子,能如此處心積慮策劃一切,卻又能如此天真地信任這個男人的感情,以為愛情可以帶她遠離生活的苦難,相信男人能讓她信賴並相守一生。愛情是她一切行為的動機,可是命運讓她認清了生活的真面目,峰迴路轉的最後,這個果敢的女子,義無反顧捨身救了深愛的丈夫後,又在他虛偽惡毒的背叛面前,誓死如歸地拿起那把匕首刺向她曾經最愛的人。

這樣的結果,即使愛情不可信,親密走向不堪,至少讓人還相信世間惡還是有惡報,任誰也逃脫不掉因果的輪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