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影戲的教化作用,由家鄉的村名而聯想

吳學良

我的家鄉是一個叫周各莊的村子,距離家鄉幾十裡之外也有一個村子叫周各莊,從方位上講,因為我的家鄉在南面,所以在當地的縣域地圖中,家鄉的村名被標註為“南周各莊”。標註歸標註,不過在我們當地都稱呼為“周各莊”。

周各莊,聽這個村名,周姓應該是村中的大姓吧。可事實上恰恰相反,村中有張、吳、王、劉、陳、周、丁七個姓氏,共兩千來口人,幾百戶人家,周姓人家不足十戶。

傳統影戲的教化作用,由家鄉的村名而聯想

攝影照片/吳學良

據說,周姓人家是村中的坐地戶,啥是坐地戶?坐地戶就是村中的原有住民。為啥在偌大的村子之中坐地戶只有區區幾戶人家?

傳說“燕王掃北”的時候,燕王率大軍平定北方。時近中午,平叛過後的村中依然可見炊煙裊裊,有人稟報給燕王,說村中還有留存下來的住民。燕王說道:“不必擔憂,隨他去吧,他們成不了氣候!”所以村中留存下來的原有住民,即坐地戶,始終是那幾戶。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提到“燕王掃北”,其實指的是明初,當時坐鎮北方的燕王朱棣(即明成祖)與北方少數民族交戰,平定北方。“燕王掃北”應該是民間演繹而來的詞語,不過“燕王掃北”的故事在我的家鄉流傳很廣,尤其是上些年歲的老人們沒有誰不知道!

傳統影戲的教化作用,由家鄉的村名而聯想

他們是怎麼知道的呢?並且還知道很多這方面的故事!後來才逐漸瞭解,原來故事的來源主要是通過皮影戲(灤州影)而獲得的,因為傳統皮影長卷便有一出《燕王掃北》,演繹的便是明初燕王掃北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