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道教聖地青城山真的像金庸寫的小說中那樣不堪嗎?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作為道教聖地青城山真的像金庸寫的小說中那樣不堪嗎?

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

張道陵,原名張陵,客居四川,學道於鶴鳴山中,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並根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被後世尊為天師,道名為張道陵。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此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代以後,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餘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現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

作為道教聖地青城山真的像金庸寫的小說中那樣不堪嗎?

其實去過青城山的朋友都知道青城山風景秀麗,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而且山上的青城派確實也是正統道教門派,講究清靜無為”中突出心無為,反對只知求清靜於外,不知求清靜於內。心性清靜無為,便生有為,心清靜無功,便生有功。

然而你們知道嗎金庸作為現代武俠小說的巨人青城派掌門上下卻都拒絕他上山呢?

這還是源於小說過度醜化青城派,真正激化矛盾當然是央視版《笑傲江湖》的播出,當時劉綏濱正好是青城派掌門,他演青城派這個掌門正好適合,可他為何拒絕演呢?他對於金庸創造這個角色並沒有什麼意見,但是自己如果演了,就等於自己承認青城派是反派,最後由知名川劇變臉大師彭登懷飾演餘滄海這個角色。

也正是這種原因青城派對金庸這個人過度醜化青城派不滿,金庸想上青城參觀拜訪,青城派就是不願意,最後由政府出面才開綠燈,2004年在劉綏濱和眾人的努力之下,金庸終於拜訪青城山,這是他多年的心願,雖然真假掌門劉綏濱和彭登懷同時迎金庸最後泡湯了。

作為道教聖地青城山真的像金庸寫的小說中那樣不堪嗎?

金庸登上青城山這一刻,才感受到青城山之幽靜,青城山的魅力,還有青城武術獨特的魔力,如果很多年前到青城一遊,也許他會把青城派寫成一個了不起的正派,與少林寺、武當門派一樣受人尊敬,可現在想來悔之晚矣,對於他在小說中過度來惡化青城派,向青城派各界人士道歉,這場風波才算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