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落馬副主席背後,是烏海“史上最大”腐敗案

內蒙古落馬副主席背後,是烏海“史上最大”腐敗案

內蒙古落馬副主席背後,是烏海“史上最大”腐敗案

平時遠在人們目光以外,在“老虎”落馬時才成為焦點的地方,內蒙古應該算一個。

昨天上午剛上班,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就宣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白向群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媒體盤點,這是十八大以後內蒙古落馬的第五名省部級幹部。

解剖這些“目光以外”地方的老虎,最困難的就是信息匱乏。最重要的線索,大概就是他的履歷。大部分媒體都注意到,他從2003年到2011年在烏海市擔任市長、市委書記長達八年之久。而他的搭檔、原烏海市市長侯鳳岐,以億元身家最終落馬。此外,白向群主政烏海時的市委班子中,後來調任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副市長的薄連根,原烏海市委、秘書長何永林,後來相繼落馬。

有一個很詭異的事實是,本來去年年底侯鳳岐的一審判決書已經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佈了,但昨天這份文書已經搜索不到了。從當時媒體的報道來看,侯鳳岐被認定的30起受賄中,最大的一筆近千萬賄款是一個煤老闆所送。而烏海這片“烏金之海”又是典型的煤炭資源城市。一個合理的推論是,白向群應該同樣與“煤炭腐敗”撇不清關係。

這當然極可能是事實的一部分,但卻不是事實的全部。白向群的問題,另一部分可能發生在發展方式的轉型之中。

白向群2003年開始擔任烏海市長,彼時的烏海依賴於煤炭工業帶來的財富。1400多家煤礦,1000多家重工業企業,使其環境遭受嚴重汙染,因此烏海被國家環保總局和監察部列為重點監察的城市。白向群被監察部和中紀委談了話,被告之如達不到環境治理要求就會被就地免職。

如此嚴肅問責之下,白向群倒也雷厲風行。一系列整頓之後,烏海的環境質量迅速好轉,但經濟排名卻從自治區前三落到倒數。此時白向群的對策是,除了繼續發展新型清潔煤化工外,另一隻手將城建作為經濟發動機。

為此,烏海市開展了規模浩大的棚戶區改造。用白向群自己的話說,“烏海市棚戶區搬遷改造項目是涉及5萬戶礦區居民、15萬人口搬遷的重大民生工程。”此外還包括了“工業進園區、農業進大棚、農民進城市、居民靠農村”等多項工程。這一系列工程效果如何呢?至少從表面看還算有所成效,部分群眾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改善,白向群最終也升任自治區政府副主席,所分管的也正是國土資源、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工作,說明當時他的政績是被認可的。

但是在白向群離開烏海,調任錫林郭勒盟盟委書記不久後,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造工程中的種種腐敗開始顯露。2012年初,在“農民進城”中被違規徵地的部分農民開始上訪舉報。由烏海市派出的辦案組,最後立案偵查案件22件、涉及30人。到2014年,時任烏海市紀委書記在總結這起“烏達區徵地拆遷案件”時稱,這是烏海建市以來查處涉案人數最多、涉案金額最大,也最為典型的一起違法腐敗案件。

由於公開材料不多,還看不到這些案件的具體內容。不過烏海市紀委在總結中指出,“涉嫌犯罪的人員為了逃避罪責,送大量款物,結交領導,企圖利用領導的權力和影響力,充當其保護傘。”從裁判文書網中的公開資料中,能查到的級別最高的幹部要數烏海市烏達區住建局書記兼烏達區土地收儲中心主任李靖峰,其他多數都是更為基層的幹部。

烏海市這場城建運動,主要是在白向群和侯鳳岐搭檔時推動的。公開資料中尚能找到兩人一起到烏達區視察舊城改造的新聞。這樣一場集合了三個“最”的窩案,很難想象沒有保護傘的籠罩。

去年我曾在《風吹草低見“虎狼”》一文中分析過,因為內蒙古是“目光之外”的地方,其腐敗常常容易讓人忽略。但其實這裡的腐敗情形,相比一些焦點地區不遑多讓。省部級目前已經有5人落馬;12個地級行政區中至少已有10個“四套班子”的原任或現任官員都出現落馬,尤以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最為嚴重;而省直機關中國土資源廳、交通廳,以及自治區政協等部門都有落馬。公眾目光容易略過的地方,法治卻不可缺席。廣袤草原,需要一片朗朗天空。

(文/於永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