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黨都是什麼心理?細思極恐!

不知道小夥伴們是不是像我一樣,看劇必須被屏幕上飛馳的彈幕包圍才行。尤其是看恐怖片的時候,沒個“前方高能預警”“彈幕護體”還真是堅持不下去。不過,還有一類彈幕又會令一部分人抓狂:“這個人是大壞蛋!”“別想了,兇手就是他”“他最後還是出車禍掛了”……沒錯,你恐怕遭遇了史上“最痛苦”的事情之一——被劇透。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劇情透露,簡稱劇透,顧名思義就是在他人還未看完某部作品之前,把涉及劇情的內容洩漏出來的行為,通常包括故事核心或伏線,甚至結局。這種行為追根溯源,在沒有互聯網,也沒有智能電視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通常聚在院子裡一起看電視,看完後就對劇情進行熱烈討論和發散猜想。若有人錯過某段精彩,便會有人來熱情“劇透”。因為信息傳播受限,“劇透”在那個時代被認為是熱心的。因此,“劇透”這一行為本身是人際溝通、信息傳遞的象徵。可以說在當時的情境下,是“己樂不如眾樂”的分享!然而,到了現在網絡發達的信息時代,“劇透”依然存在,但似乎有些變味了。

不平衡的優越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不斷優化對信息的掌控和處理本能,如保密、分享、交換等。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就是一整套信息處理的裝置,這些裝置由自然選擇形成,其目的是處理我們祖先在狩獵等生存過程中所遇到的適應問題。為了適應生存,信息的傳遞非常重要。而劇透與被劇透,處於一種信息不平衡狀態,劇透者(先睹為快)擁有壓倒性優勢,對信息的把握可以為優勢方帶來安全感、掌控感、滿足感;然而信息優勢又是流動的,當劇情已被大家知曉,劇透的信息優勢也就失去了。

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在發揮信息最大價值的心理預設狀態下,作為社會人,自然傾向於在信息失去價值之前發揮信息的額外作用,而“劇透”則發揮了這樣的作用。

劇透黨:都是信息時代的“鍋”

“哈哈哈哈,這個我已經看過了,你還不知道吧,我給你說……”,當發現“我知道,但你不知道”時,就像是“我有,你沒有”,內心很容易迸發出一種優越感,但這種優越感卻必須通過表達出來的方式才能讓對方切實感覺到,不吐不快,也就驅使著人們主動去劇透。而無論被劇透者是何種反應,“優越”已然成為事實,這樣的快感強化了人們下一次劇透行為,劇透愛好者享受著每一次的“掌控感”。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認為,個體控制別人的需要,是個體在權力關係上與他人建立或維持滿意人際關係的需要。劇透黨通過劇透的手段對處於信息劣勢的另一方實現操縱,使被劇透者產生驚訝、疑惑或失望等反應,而這些反應是在劇透者預料之中的,在操縱下獲得支配快感。或是被劇透者被勾起好奇心,“還有呢?後來怎麼樣了?快告訴我”,祈求更多的信息透露,雙方之間形成“需”與“求”的關係,劇透者即從中獲得控制滿足。

被劇透:有人歡喜有人憂

通常推理、懸疑、神轉折、言情類的劇情故事很怕被劇透,其中,推理懸疑恐怕是最忌諱劇透的類型了。想想某人沒事兒到書店去租一本金田一,結果第一頁就被人用筆圈出了某個不顯眼的人物,旁邊寫著“這就是兇手”……還有言情劇中那些糾結的死去活來的過程、出人意料的動人場面,把你看得那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啊,結果卻被劇透了結局,恐怕已經不是說開玩笑就可以原諒的了。當然,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不怎麼怕劇透的,比如動作體育、搞笑、治癒類。除了作品的不同,最重要的還是看劇的人了。

劇透黨都是什麼心理?細思極恐!

據說這是史上最慘痛的劇透:封面就是真兇

痛恨劇透者——

這一類人群多數對劇情、人物移情較深。跟隨劇情流轉著情緒情感,邊看邊猜,讓人對劇中人物命運產生一種把控感,而劇透擊碎了這種感覺。對認真的觀眾來說,劇透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是對情緒和掌控感的提前剝奪。喪失趣味的追逐,自然也就變得無聊。

你劇透,我照看——

這一類人可以不受劇透困擾,照樣興致盎然。我們不能說被劇透的那一瞬間,“無所謂被劇透者”沒有一點厭煩感,但他們具有很強的屏蔽功能,這可能和個人的認知風格有關。這群場獨立者,較少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因此也就不會對“劇透”投入太多情緒和認知。

鏈接:

認知方式有很多表現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 H.A.威特金提出的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特徵。具有場依存性特徵的人,傾向以整體的方式看待事物,在知覺中表現為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具有場獨立性特徵的人,傾向以分析的態度接受外界刺激,在知覺中較少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被劇透愛好者——

喜歡被劇透的少數者,似乎提前知曉了劇情會更加安心。其實,這也是追求掌控感的一個表現,有了心理準備,避免失望和虐心。就像當下有很多人,提前去猜想劇情,也算是一種“自我劇透”。加之“快餐文化”流行,傳媒媒介魚目混雜,劇透可以幫助我們“去糟取精”。對涉獵心、好奇心重卻不願付出過多時間成本的人來說,劇透也就成為一個最優的選擇。

劇透黨,請繞開?

如果你是痛恨劇透者,在無法避免劇透發生時,請記住四個字:轉換心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心理學者對“劇透的影響”進行了一次科學調查,選擇了30個人作為研究對象,給他們選擇了多個當代名家短篇小說作為閱讀對象,偵探、奇幻、到諷刺文學不一而足。一些受測者可以不收干擾地從頭到尾讀完小說;而另一些受測者則閱讀到了“劇透版本”,譬如小說的結尾、關鍵情節。

但從最後的分析結果來看,劇透非但不會減少“閱讀”的樂趣,反而能讓人更為愉悅地在真正的閱讀過程中去洞悉作家的文筆、思考故事的結構,甚至去追問一些更為深刻的人性、美學問題。

劇透黨都是什麼心理?細思極恐!

讀到“劇透版本”的受訪者要比看到“完整版”的受測者更為享受小說

深惡劇透的你,試想一些經典作品一再翻拍,難道原著和翻拍不是一次次地徹底“劇透”麼?轉換心態,也許“劇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不是毀掉作品並製造悲劇的兇手。

文/陳璐(西南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