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表現的誤區

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做事情的時候,你總想竭盡所能做到最好,但是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明明花了大量的時間工作,付出很多的努力,能力也沒什麼提升甚至長期停滯不前,心生焦慮。補充一句,這個明明不是可以靠顏值吃飯的明明。

其實,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為什麼會如此,怎麼來改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個很好思維模式。

首先是定義兩個關鍵詞,學習區和表現區。

在學習區,我們知道自己存在不足,所以精力都會集中到那些還沒有掌握的東西上,因為不知者不怪,所以我們不怕犯錯誤,通過試錯來吸取教訓取得進步。學習區就是練習、試錯、反饋、修正的過程。

但是到了表現區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的精力會集中在已經掌握的東西上全力以赴,儘可能避免失誤。學習區和表現區是完全兩種心理狀態。

工作一般是表現區,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如果我們僅僅把時間都用在完成工作上,就很難通過學習得到進步。

因為在表現區,我們更關注如何完美呈現已經掌握的東西,表現的好壞關係到自我評價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結果導向的思維。

表現不好,感覺自然就差,所以會處在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

走出表現的誤區

就拿本來是以學習為目的的學校來說,老師和家長都希望學生時時都能得出正確的答案,而不是給出一堆的錯誤答案。

而學生也想一下就拿出標準答案,因為各種同輩壓力,沒有勇力通過試錯來獲取第一手的知識,尤其是應試教育的情況下,沒人敢標新立異。

這種學習的過程其實是處於表現區了。通常很難改變這種情況,學生上課只能是目不轉睛,緊張兮兮的,生怕老師提問,萬一沒答對同學肯定會說你太笨了。

這方面可汗學院的經驗值得借鑑,在美國有兩萬多所學校,上數學課時老師已經不再講課,讓學生在家看可汗的視頻,上課老師負責答疑,課堂氛圍出奇的好。

在職場上也是這樣,有些公司會有聽起來很完美的企業文化和一堆不能觸碰的規則,領導會不遺餘力地激勵大家去趨同這種文化和規則。反而會讓員工固步自封,停留在自己已知的區域,而不願去創新。

那我們如何增加花在學習區的時間呢?

首先,講到第三個關鍵詞叫刻意練習,就是有明確目的的反覆練習,防止學習過程中僅僅滿足於知道。光認知是沒有用的,你還得練習。舉個古希臘的最偉大的演說家和律師狄摩西尼的例子。

走出表現的誤區

狄摩西尼並沒有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法庭上,而是大量地練習演講和說服能力。據說為了發音的清晰,他平時講話說時,嘴裡會含著石頭。當時古希臘的法庭很嘈雜,為了聲音有穿透力,他就在海邊對著咆哮的海浪進行演講。這些行為都是他在學習區的行為,是典型的刻意練習。

其次,在學習區要盡力營造低風險的狀態,比方說可以找一個導師,或是可信的同事,和他們分享想法,或是接受批評,甚至主動分享自己曾經犯過的錯,和從中汲取的教訓,這樣他人也會很安心地樂於交流。

雖然在學習區犯錯在意料之中,但對風險不能掉以輕心,不能犯無可挽回的錯誤。正如體操運動員訓練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防護,否則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第三,表現區也可以當成是學習區,爭取下次做得更好。通往高水平表現的道路,就是在學習區、表現區間來回轉換。

走出表現的誤區

據說,格萊美歌手碧昂斯舉辦巡迴演唱會時,演唱會就是她的表現區,但是當她每晚回到酒店房間時,她就馬上回到了自己的學習區。她會觀看剛剛結束的演出的錄像。為她自己、舞者、攝像組尋求進步的突破口。第二天早上,每個人都會收到幾頁筆記,上面寫著他們需要在下次演出前需要調整的問題。很多優秀的運動員也是如此。

希望通過學習區和表現區的思維框架,提升我們的認知,通過不斷的刻意練習,我們的努力會得到更多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