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遊戲必須遠離中小學生,運營方應該有所擔當

日前,教育部發緊急通知,要求中小學致力於學生的遊戲防沉迷,我們必須為這樣的政策鼓掌叫好。應該說,這樣的政策不是很及時,是已經太晚了。

2018年4月20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組織中小學校對學生網絡沉迷情況迅速開展全面排查,會同相關部門採取針對性措施予以整治。

這並非是,教育部第一次發通知,2017年暑假前,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17年中小學生暑期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學校要教育學生自覺遵守有關法規,嚴於自律,文明綠色上網。上網學習、娛樂時,不登錄、不瀏覽未成年人不宜的網站,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危害。合理安排上網時間,不沉溺網絡、手機,遠離網遊、手遊。

網絡遊戲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也擁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從企業的角度來講,將遊戲設計到完美無缺並能夠讓玩家欲罷不能,無可厚非,但對於整個社會來講,也許就需要承擔無法預知的慘痛後果。

從嚴格意義上講,網絡遊戲不是壞的,也有健康向上的遊戲,很多人依靠遊戲享受到了快樂,屬於生活的一部分。但這樣的遊戲至少應該有兩方面的底線,一個是其內容要健康正能量,另外一個是防止小孩子沉迷其中造成惡劣影響。

孩子們是無辜的,太小而不能控制自己。如果說成年人願意沉迷於遊戲,忘記或者不用功於本職工作,即便自甘墮落,也是自己的事情,屬於咎由自取。但是,孩子們還小,未成年人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也無法擁有很強的自控力,一旦陷入遊戲之中,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現在,很多中小學生,甚至是兩三歲的孩子,都很喜歡玩遊戲。其實,適度的玩一玩遊戲,這個和丟沙包丟手絹跳繩也沒有什麼大的差別,還可以鍛鍊孩子們的動手以及思維能力,但有些遊戲很暴力,卻給孩子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引導。

比如,有一款遊戲將歷史人物重新設定角色置於其中,不僅會了武功,還有魔法,關公戰秦瓊不再是笑話,直接誤導了孩子們的歷史知識。不要以為這只是玩笑,往往很小的孩子分不清真假,而一旦潛移默化的記憶中,即便後來有真實的歷史知識灌輸,也很難改變頭腦中的既有印象。

在一些學校,孩子們課件玩耍,也會將遊戲中的角色動作做出模仿,互相打打殺殺,還使用絕招,日常對話也以遊戲中的人經常說的語言來模仿,甚至有的孩子會上課走神下課追遊戲,完全將學業置之腦後。

孩子的父母對於中小學生未成年人沉迷遊戲應該負有責任嗎?顯然,是有的。畢竟,家長是負有監護人責任的,孩子們沉迷於遊戲,一定是家長疏於管理甚至是監管不當。很多孩子之所以對遊戲情有獨鍾,就是因為父母本身就是遊戲愛好者,並不把孩子玩遊戲當成一回事,後來久而久之給孩子養成了不良的遊戲習慣,結果後悔晚矣。

有一部分人,通過各種邏輯來論證玩遊戲是正當的,甚至講玩遊戲說成是為了孩子成長的更好。我們沒有必要去反駁,但在看到個別孩子因為玩遊戲玩得好而出名出位甚至成了明星,賺了大錢之外,更應該看到的是更多的孩子卻成為了受害者。

當然,也有人認為,遊戲公司不應該為孩子們沉迷遊戲背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就認為,如果責任都在於遊戲,那麼就不該有人上癮、有人不上癮。不過,這樣的分析還是沒說清楚,到底遊戲公司在其中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遊戲無罪,但縱容未成年人玩一些暴力遊戲卻是有罪的。可是,遊戲公司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可能有真的動力去限制,即便有行動也只是蜻蜓點水做做樣子,在防止孩子沉迷遊戲的問題上需要政府出手。

有人提出疑問,作為一家推崇技術的互聯網巨頭公司,為什麼會留下很多連孩子都能輕鬆繞開的防沉溺系統,不由地讓人多了幾分別的想法?

有關部門對孩子們玩遊戲進行必要的引導,反過來證明了有些部門對遊戲的監管不力和不作為,而寄希望於學校和家長的管制就可以讓中小學生不再沉迷遊戲,顯然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遊戲可以玩,但一定有個度,也要選擇健康向上的好遊戲。那些鼓勵孩子們可以隨意玩遊戲的人們,真的應該從心底裡文自己一個問題,你會讓自己的孩子沉迷遊戲之中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