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脏病,我们应该吃什么保健品?

我们中国人真是富裕了,富裕到什么程度呢?当我们去美国、日本这些公认的富裕国家旅游的时候,他们也在算计怎么才能挣到中国人的钱。我们在什么地方最舍得花钱?一个是孩子,还有一个,是养生,或者说保健。这一点,好像除了我们自己知道,外国人也慢慢知道了。

前几年,我的一个朋友,也是个医生,她的父母去美国旅游,回来带了几千块钱的保健品,说是被推荐买的,新型心脏保护药,能预防心脏病,不但自己吃,还逼着她也吃。她很无奈,拿着来问我究竟能不能吃,名字我不说了,就是我们认为“不治病也吃不死人”的一种“万金油”,几十年的老产品了。我没法告诉她要不要吃,说“别吃!没一点儿用”,显然不够客观,因为现代医学证据为王,医学博大精深,多少领域我们还没有弄懂,没有证据你凭什么说人家没用?我只能告诉她:第一,如果是我,就不吃。第二,买了也可以吃完,但不建议再去买了。

“养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然而,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服药文化”,很多医生并不认同。古代只有帝王显贵才有那个财力、人力去炼丹或者服药,被毒死也是小众事件,大多数人挣扎在贫困线上,能吃饱就不错了。中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拜农业科技发展之功,才真正做到全民吃饱,因此吃的起“保健品”也不过是近一二十年的事。那到底有用没用呢?还是那句话,没有证据我不能断然否定,就像我不能说“特异功能都是假的”或者“上帝不存在”,但同样,至今也没有一个人证明“心脏保健药”的有效性,历年各国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对鱼油、维生素这些老牌“保健品”的应用推荐都是“III类”即不推荐,或者非常模糊的“IIb”,表示“你要用我也不反对,但我不负责”。如果问我个人的私下观点,我认为有些医生推荐的保健品可以吃,比如围绝经期的妇女开始补充钙片、维生素D3等等。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任何入口的东西都会有毒副作用,并不是只有药品说明书承认副作用的西药才有。如果把肝、肾吃坏了,将来真得了病,需要吃药的时候,“把肠子都悔青了”也没有用。我曾经接诊过吃新加坡买的减肥药得了甲亢,也见过吃其他减肥药得了不可逆的心脏病,觉得非常可惜。那么最好的保健品是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