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走了,就再也不要回來了!

你要是走了,就再也不要回來了!

直到很久以後,我才明白,何謂家風,何謂家道。

它不是僅限於傳述的言語,它是一種傳承,是一種延續,

它或許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方法,

可它卻有汲汲於心,亙古的指引方向。

01

燙壺、溫杯,放入茶葉沖泡,靜置……等待茶葉散發香氣,葉蓁直起身,將茶杯放到我的面前。她回頭凝視著身後的茶室,許久,終於開口跟我說道:“我想去北方走走,去學習更多的做茶技巧。”

我反應不及,下意識脫口而出:“你和舅舅說過了嗎?”

她點點頭:“我說了,他還沒答應,可是我已經決定好了。”

窗外的陽光落在她的側臉上,透出小半圈柔軟的色調,葉蓁低頭撫摸放在案板上的茶具,神情看起來傷感而又堅定。

空氣霎時安靜,有風吹過來。她抬起頭看向我,語氣裡滿是假裝愉悅的調子,她說:“茶館就拜託你們了,有什麼事幫幫我爸。”

我僵著手,舉著茶杯,愣在原地,恍然地想起當年高考結束,葉蓁執拗地與長輩大吵一架,毅然決然地填報了省外的大學專業,去走一條與他們安排好的、截然不同的道路。如今,恰如當初的雷厲風行,過程結果殊途同歸,她微笑著告訴我,她已經決定好了。

將杯子放下,我搖頭苦笑,心裡卻沒有太大的驚訝。因為她很早便說過,她想要去看更大的世界,去接觸更深的茶物,這一年的被迫迴歸困不住她心裡的念想,她終究還是會遠航。

雖然這樣想,但還是抱著挽留的心情:“我本以為你答應回福鼎就是意味妥協,結果,你還是要走呀。”

“是啊。”

尾音落下,我抬起頭與她倔強的眼神對視,對她說了句:“一路順風。”

02

記起小時候,舅舅和舅媽時常來我們家聊天,聊天的內容大多是我這個不常見面的表姐又做了什麼乖張的事。說到憤懣時,舅舅總是狠聲罵一句:“這個不肖女,也不知道是跟誰學的這些壞習慣……”

葉蓁的學校離家極遠,我很長時間才能見她一回,而每每假期見到她時,她總是一副懶散的樣子,嘴裡叼著茶葉梗,跟在舅舅與祖父的身後。

居住在福鼎,白茶是當地的一大特色,許多家庭都會製茶,我們家自然不例外。

家中的茶房設備用了許多年,祖父在當地也算小有名氣的私房茶主,凡事講究親力親為,鮮少願意使用機器。

身為祖父的長孫女,葉蓁更是被寄予厚望,她的假期多被帶來茶室學習製茶,亦或是學習茶藝。她雖然看起來滿是不情願的樣子,也時常偷偷從茶坊跑出去瘋玩,可一旦投入製茶的過程中,她便變得格外認真,那是不同於其他女孩的細緻柔軟,一撥一散,帶著特有的颯爽勁。

舅舅偶爾會責罵她,說她製茶不專心,總想著對茶葉進行新式製作,那些提議太過於異想天開,這不是他們所要追求的風格。

她撇著嘴反駁:“只是一昧地守著老舊的做法,是不會進步的,更何況,只知道繼承卻不懂得運用,這不是好的做法……”

“那是你還沒有碰過壁,等你知道每個茶都有自己的特點,有各自工序,你就不會這樣想了……我們要紮紮實實去學習,才能有收穫。”

兩人的脾性極像,誰也不肯讓步,爭吵到最後,只得不了了之。

舅舅甩手走人,而葉蓁站在原地,小聲地補上自己的說辭:“總有一天,我會去看其他地區不同的製茶手法,然後我會讓我的茶成為獨一無二、專有的存在。”

我一直以為這不過是她的一句氣話,卻不想,她將這一句話貫徹了以後,她傳承,她改善,最後,她用細枝末節的習慣拼湊了打動人心的溫暖。

你要是走了,就再也不要回來了!

03

葉蓁再次離開福鼎時,舅舅發了很大一場火,他站在客廳的中央,吼道:“你要是走了,就再也不要回來了!

她揹著行李,不反駁,只是很深很深地對著他們鞠了一躬,然後離開。

她在晚上7點鐘發來視頻,給我直播製作工序。畫面中,人們在空地上隨意地搭起篝火,層層枝椏支撐鐵鍋,水中煮著青磚茶,水紋盪漾,天邊的餘暉映得她眼臉光豔。

等到茶水變深,倒入擠好的鮮牛奶,等到沸騰,加入奶皮、炒米與食鹽……起鍋留下葉底,葉蓁在風裡跟我形容,這種淡淡的鹹味與我們曾喝過的甜味相差甚遠,可是你能感受茶香和奶味在你唇齒間迴盪,是邊疆的特殊風情。

這樣的學習並不是所看到的那樣簡單,所投茶的用量多少,水的溫度,牛奶的放置時間,選擇何種青磚,全是學問,她在內蒙待了近一個月,這才轉頭去了雲南。

長輩偶爾還會跟我打聽她的消息,聽到她除了曬黑了許多,一切都好,也便不再多說什麼。直到很久很久以後,我才得知,舅舅也曾一路嚮往自由,奔赴不同的地方學習,只是當年他還過於年輕,所儲備知識不足以匹配他的經歷,於是默默而歸。

而葉蓁執拗地去了遠方,進了一所很好的大學的茶學專業,她繼承了舅舅的性子,也承載了舅舅未完的念想。

她從北方出行,再一路回到南方,她迷上普洱,於是選擇長住。

她的臉因過敏泛著紅血絲,眼底卻熠熠生光。

大概習茶便是如此,你未曾用腳丈量過茶園的每一寸土地,便不會知道理論和現實到底差距是在哪裡。嚮往極致,那麼就要有一往無前奮不顧身的勇氣,以及內心汲汲洶湧的信念。

你要是走了,就再也不要回來了!

04

我大學畢業這一年,葉蓁終於結束了她的旅程。她遇見相愛的人,最後選擇在浙江定居了下來。

她在杭州開了一傢俬人茶館,銷售自己的產品。杭州當地多是綠茶,龍井、毛尖、青頂、雲霧……種類多而聞名,葉蓁沒有選擇順應主流,仍是從白茶為主,將自己的經歷和技巧投入,加上情感傳承,將那小小的茶葉遞交到別人手中。

她說,她做的茶葉有她自己的故事,她將這些故事的來源說給每一個來到茶館的人聽。

我在畢業答辯結束後一天去到了她的茶館,再次相逢,她站在木色的圓桌前,如同當年與我道別時的光景,她說:“好久不見。”

閒聊時談起茶館的命名,葉蓁笑笑沒說話,沾著水在桌面上划著痕跡,她將這個地方取名為“歸”,意為她來的方向。

走了這麼長的路,見了那麼多的人,記憶最深的仍是與自己一同度過漫長歲月的故土。她終於明白舅舅當時說的那些話的用意,在瞭解了不同茶葉的不同屬性後,這才明白自己曾有過的想法是多麼不切實際和大膽冒險。到頭來,她迴歸到長輩所教導的最初方法,耐著性子一點一點去學習,去感悟,最終找到自己的獨特風格。

很久以後,我才明白這樣的故事不僅僅是兩代人之間的傳承,更是一個家族的傳承。家風亦是家道,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每一個人的骨血裡,變成你下意識的第一選擇。它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方法,可它卻有汲汲於心,亙古的指引方向。

— END —

出自《故事林》雜誌

2018年5月下半月刊

欄目:新時代·韶華

原文標題:《且將舊約試新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