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這數據徹底撕開房價遮羞布,到底誰在買?

絕大多數人,辛辛苦苦一年,賺回家的錢不會超過15萬元。這還算好的呢,在10年前,也許這個數字只有5萬元。

儘管當時很多人也想買房子,無奈買不起啊!我說的對不對?

買不起的另一個原因,是不懂經濟和收入的發展規律,所以不敢買。這話是不是聽不懂?

比如十年前月薪5000,讓你每個月還銀行3000元貸款,有些人就不敢了。他一直在計算的,是我得節衣縮食30年啊!一想到這個,就失去了買房的激情。

經濟發展有一個普遍規律:全社會經濟增速高,則工資增長快;全社會經濟增速慢或者零增長、負增長,則工資維持不動,它絕對不會持續大幅減少。

當然,這話針對的是全社會在幾十年時間裡會出現的普遍規律。比如你現在的收入一定是比2008年的時候高,這並不是因為老闆仁慈。

但是在局部,這個規律看起來是錯誤的。比如10年前在煤礦工作收入很高,後來一年不如一年了。這是你所在的行業出現的問題,並不是全社會的普遍現象。也就是說,你是可以通過換工作獲得與社會發展同步的漲薪機會的。

理解了這一點,你還要掰著手指頭擔心自己未來30年的生活嗎?10年前每月還3000元貸款也許還吃力,現在還吃力嗎?再過10年就更不是個事兒了。不要總說我們貨幣超發,這個道理在任何一家國家都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是剛需,是必須買了房子住的,那隻要收入夠還貸款,還完不影響基本生活,那就沒什麼好糾結的。

如果你是剛需,我告訴你15年後房價跌一半,難道你會等15年?如果你真能等,那說明你根本不是剛需,是偽剛需。

有朋友說自己在沿海城市打工,想買了房子以後回家可以住。

你什麼時候回老家?過年的時候嗎?如果不買,你過年沒地方住嗎?顯然不會。所以這不叫剛需。

如果想以後回老家發展,不再出去打工,這算不算剛需呢?這得看你什麼時候回老家發展。比如15年後,那你現在買,不算剛需。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我們把自己幾十年後所有的事情都當作剛需的話,那墓地早該實施搖號和限購了。因為這是中國10幾億人的剛需,而且墓地的土地供應量比房子少多了,供需矛盾異常突出。

可是墓地銷售並沒有出現全民瘋搶,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人會提前幾十年把墓地當作是自己的剛需。

當然,也有人說因為墓地的產權只有20年。這應該不是主要問題,對炒作而言,產權年限不是主要因素。骨灰放在裡邊,年限到了,我想也不可能有人會把它剷平。

今天之所以談剛需,是因為長期以來支撐房價上漲的邏輯是剛需,是人口導入。比如中國房價最高的北上廣深,所有人腦子裡會有一個固有的思維: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那些城市並且紮根下來,所以北上廣深的房價不可能大跌。

所謂大量人口流入,其指的就是剛需。因為只要有人定居下來,他總是要買房的嘛。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在每年成交的房子中,到底有多少是屬於剛需呢?

如果多數買房者都屬於剛需,那我就必須承認,房子肯定還可以炒。這就像水和鹽一樣,反正你每天都是要吃的,價格再高也不怕你不買。

但是最近一份調查數據直接扯掉了房價的遮羞布。來自西南財經大學的一個專項研究表明,2018年一季度買房的人中,30.8%為首套房,43.8%為第二套房,第三套及以上佔比25.4%。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十年,購房者中首套房佔比持續下降,而第二或第三套及以上佔比持續上升。

重磅!這數據徹底撕開房價遮羞布,到底誰在買?

最近10年首套、二套及第三套房交易佔比

這組數據觸目驚心。

什麼意思?這意味著今年前3個月,只有30.8%的購房者是屬於剛需!有句老話,錢掙再多,也不過3頓飯1張床。你買再多房,到了晚上也只能住一套吧?所以只有首套才是真正的剛需。

第三套及以上的就更不用解釋了。

有人會好奇,這個數據他們是從哪裡找出來的?通常,研究類的調查採用的都是樣本調查,他們會在全國選擇幾十個城市,然後設置一些問題進行採訪,最後計算出一個結果。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很簡單一個事情,這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這類調查屬於一個專門的學科,是一項科學。它當然會有誤差率,但誤差不會太大,絕對不可能出現數據與真實情況完全相反的現象。

如果要百分之百準確的數據,那就只能把全國所有的房產信息彙總起來,但現實是,各地房產交易數據至今未聯網。

之所以講這些,是想告訴大家,上面的調查數據不等於統計數據,它是有誤差的;但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真實數據是50%,樣本調查只有15%,這麼大的失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樣本調查的結論,是基本可信的。

還有一組數據同樣很能說明問題:在2008年的購房者中,投資客比重只有19.6%,但是今年前3個月,這一比重高達50.3%。這個數據,我覺得很真實。咱們身邊買房的人中,確實有很高比重都是屬於投資的。

重磅!這數據徹底撕開房價遮羞布,到底誰在買?

最近10年,投資客佔交易的比重

如果這些數據與真實情況的誤差率不是太大的話,那麼現在人們有理由擔心,如此高的投資客比重,將來他們的房子賣給誰?

這跟股票是完全不同的,不可能大家手裡都拿很多房子,然後相互之間賣來賣去,這是絕對不會發生的。

撇開上面這些不談,現在我們需要算一筆賬:如果房子買了5年後再出手,房價至少上漲多少才不會虧本?

假設我們投資一套房子,目前單價是2萬元一平米,總面積100平。則總價是200萬元,首付60萬元,貸款140萬。

如果這60萬我不買房子,那麼投資其他金融產品也是有收益的,我們假設收益是4%一年,這絕對算低的了。

那麼5年下來,這60萬元的投資收益應該是60萬*4%*5=12萬元。也就是說,我現在把這60萬元拿去買房子,佔用這筆資金的成本是12萬元。

再算5年的利息成本。我們假設貸款30年,如果選擇等額本息的話,那麼5年的利息是37.2萬元。

還要計算購房成本,我們只計契稅200萬*1.5%=3萬元。

所以這些成本加起來一共是:12萬+37.2萬+3萬=52.2萬。如果要保本的話,那麼5年後房子的單價必須是(200萬+52.2萬)÷100平=25220元/平。

當然,炒房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保本,而是想賺再多。

不要總是拿過去的漲幅做對比。如果過去的漲幅可以代表未來,那事情非常簡單:大家都去炒房吧,誰不去誰就是傻子,連賬都不用算了。

如果這套房子是在北上廣深買的話,那麼局面真的有點糟糕,2016年至今,北上廣深房價基本沒有任何變化。也就是說,3年內一分錢沒漲。你想保本的話,未來2年必須每年上漲12%左右才行。

這個假設可能是無法令人信服的,因為有人覺得,你幹嘛不拿正在瘋漲的三四線城市來舉例呢?

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2016年至今,房價可能已經翻番了。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繼續下去,那麼再過2-3年,三四線城市房價就要趕上一線城市了。這個可能性存在嗎?

PS:所有的人都知道,股票在牛市裡人人都能賺大錢。但是沒有人會把垃圾股大漲當作一輪新的牛市的開始。相反,每一次,它都是牛市結束的標誌。

在樓市裡也是一樣。四五線城市大漲而一線城市不漲反跌,怎麼能看作樓市還能繼續大漲的標誌呢?

世界上沒有一件東西的價格是隻漲不跌的,這是經濟學最基本的規律,房子也不例外。

不要抱怨自己沒趕上炒樓的黃金歲月,時代總在不停地變,與其抱怨過去,不如抓緊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