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發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配電搶修班班長張黎明先進事蹟

《人民日報》刊發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配電搶修班班長張黎明先進事蹟

亙古歲月的煤炭,在浴火重生的涅槃中變成火電;三江源頭的激流,在氣壯山河的奔騰中形成水電;曠古稀世的元素,在尖端科技的裂變中構成核電……這些能量在殊途同歸中,沿著連綿起伏的國家電網,匯聚到美麗的渤海灣畔,匯聚到生機勃勃的濱海新區。

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曾經的千年鹽灘,如今已蛻變為一顆渤海灣畔的瑰麗明珠。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有一位點亮萬家燈火的光明使者,雖然他如小草一般平凡無奇,但卻用31年的奉獻與堅守書寫著大寫的人生。

他叫張黎明,是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配電搶修班班長,他還有一個更響亮的“頭銜”:“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

搶修一線的尖兵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這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

提起電力搶修,映入人們腦海裡的往往是在藍天下、原野裡、轟鳴中,搶修人員登高作業的形象。其實,電力搶修遠非那般詩情畫意,而是一件辛苦、枯燥,甚至危險的工作。

2012年7月26日,天津地區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那段時間,父親病危,張黎明白天正常上班,晚上陪床守護,人們並不知曉,他淡定笑容的背後,內心承受著壓力和痛苦。“這麼大的雨,一定有災情,你就不要陪在這裡了。”老父親的敏銳讓張黎明沉默不語。話音剛落,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響了起來……“好,我就來。”掛了電話,張黎明欲言又止。“我明白,快去吧,我沒事,注意安全!”父親的目光和張黎明一樣堅定。

報修單就是出擊的命令。那一晚,張黎明帶領大夥跋涉在風雨中,車陷下去,就用手推,路面坑窪,就蹚水走;那一晚,張黎明帶領大夥在暴雨中苦幹近8個小時,共完成報修工作81件,顧不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飯。

常年奮戰在搶修一線,張黎明懷裡揣著時間表,永遠走在時間前面:八小時工作,二十四小時待命,無論三更半夜還是颳風下雨,只要接到報修單,立馬奔赴現場。張黎明,如同點亮萬家燈火的光明使者,無論黎明還是夜晚,無論酷暑還是嚴寒,哪裡有電力故障,哪裡就有他,哪裡有風霜雨雪,哪裡就有他。

看似平凡,實則偉大,和張黎明一樣,千千萬萬辛勤奉獻的電力工人,如同蠟燭,燃燒了自己,點亮了萬家燈火。

新時代的藍領發明家

好的思路好比一顆火種,一顆火種會點燃另一顆火種。

檀慶憲是張黎明的老領導,那天他回公司辦事,看見張黎明正在用紙盒做模型。“黎明,又在搗鼓啥呢?”“老領導,這玩意兒叫‘三防涼帽’,專門用來防飛鳥侵襲電力線路,您給提提意見。”如今,“三防涼帽”已經推廣到許多線路上,既減少了維護費用,又提高了安全性,還能讓鳥類和線路和諧共存。“有時候,師傅望著一個東西愣神,甚至目不轉睛地端詳上一個小時,很多發明創造就是在這種愣神中碰撞出火花的。”張黎明的徒弟翟世雄說。

“靠技術吃飯,永遠不落伍”,這就是當代工人的智慧與力量。

談起“可摘取式低壓刀閘”,人人都豎起大拇指。居民區用電超負荷或遭遇暴雨雷電天氣時,線路變壓器容易發生保險片短路燒燬故障,一個變壓器出故障,起碼影響150戶居民正常用電。以前,作業人員要爬上電線杆帶電更換保險片,既辛苦又費時。“能不能改變一下操作方式,讓搶修工不再冒著烈日辛苦登杆作業呢?”經過反覆試驗,張黎明巧妙地將刀閘設計成可摘取式,搶修員無需登杆作業,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換,搶修時間從45分鐘縮短至8分鐘。這項發明獲得了國家專利,每年可減少因停電帶來的損失300多萬元。

走進張黎明創新工作室,一個不尋常的“工具箱”映入眼簾。打開箱子,裡面是一頁頁的“書頁”,人稱“急修專用BOOK箱”。“原先,我們急修班出現場,工具、備品零散在袋子裡,手忙腳亂,經常找不到。張黎明設計的這個箱子,將工具和常用備件分門別類地放置在適當‘頁面’上。任務來了,像空姐一樣,拉起箱子就走,幹活方便多了。”配電搶修班師傅楊偉華對“急修專用BOOK箱”讚不絕口。自問世以來,“急修專用BOOK箱”在天津電力系統得到廣泛推廣應用,成為搶修一線員工的“隨身寶”。

“創新要不怕小,只要能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創新還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幹,不怕失敗。這才是新時代產業工人應該有的樣子。”這些年來,張黎明從一名普通藍領工人,成長為響噹噹的創新先鋒,堪稱新時代的藍領發明家。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勁號角。2017年5月,張黎明當選十九大代表,從北京回來後,一有時間他就給單位的年輕人宣講十九大精神。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優秀的團隊”,在他看來,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2011年,以張黎明名字命名的“張黎明創新工作室”應運而生,創新孵化基地、創新工作室和班組創新工作坊的“三級聯動”機制應運而生,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先後孵化出“志鵬”“蒲公英”“金種子”等班組創新工作坊,開展技術革新400餘項,獲國家專利140多項……

他就像一顆種子,將創新的思維與活力播撒到每個人的心田。

一顆滾燙的心

說起黑龍江哈爾濱電業局“李慶長共產黨員服務隊”和陝西寶雞供電局“二保緊修服務隊”,在國家電網公司無人不曉。這是兩個先進典型,以共產黨員的信念和責任,贏得了百姓的支持和信賴。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決心組建一支共產黨員服務隊,目光聚焦到一個人身上:張黎明。

“張黎明就是濱海公司的李慶長和趙二寶。他們身上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是一線勞動者,都是共產黨員,都是工人技師,都在群眾中享有威望,他們的思想境界和所作所為都是那麼相像!”領導們越討論,越興奮,但也有擔憂,“有個問題,張黎明現在是管理崗,但服務隊長其實就是急修班長,工人崗,他能樂意嗎?”

“只要組織需要,管理崗和工人崗對我來說都不是問題。我喜歡搶修工作,願意再到一線去!”沒想到,徵求意見時,張黎明二話不說就答應了。2007年,一支集常規檢修和志願服務於一體的“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正式成立了。11年間,“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始終把服務百姓作為己任,與11個社區150餘戶老弱孤殘住戶建立幫扶關係,開展志願服務近萬次,惠及居民10萬餘戶,百姓們親切地稱他們為“電保姆”。

2016年11月20日,天津大雪。當晚,一個小區忽然停電了,居民立刻給張黎明打電話。風雪中,20多戶居民翹首以盼,不到半小時,搶修車就趕到小區。一會兒工夫,張黎明就找到了解決辦法:只要爬到電線杆上將刀閘斷開隔離,小區就能恢復供電。可是,大雪給作業出了難題,電線杆在風雪中結冰,摩擦力太小,腳釦固定不牢,難以攀爬。“不行也得上!”只見張黎明帶領2名搶修隊員砸開冰層,裝上腳釦,用疊羅漢的方式搭起了一座“人梯”……

捧著一顆滾燙的心,“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詮釋著“黎明出發,點亮萬家”的宗旨。如今,他們的名字在濱海新區,乃至天津市家喻戶曉,“你用電,我用心”,他們用實際行動搭建起國家電網與服務民生的“連心橋”。

薪火相傳的事業

印象中,童年是漂泊的,作為中建六局職工的孩子,張黎明跟隨父輩四海為家。從內蒙古海勃灣,到湖北十堰,再轉戰天津漢沽。1984年,一家人從漢沽搬到了塘沽,這才算“落聽”。

在張黎明的記憶裡,父親的足跡遍佈祖國大江南北,親手參與了海勃灣礦區、十堰第二汽車製造廠、丹江口水庫、引灤入津、大港發電廠等一大批國家和地方重點工程建設。那時候,大人們在工地忙得整日不能回家,孩子們成群結隊到海邊玩,撿貝殼、抓螃蟹、看日出;有時候,大人們哼上幾嗓子:“大吊車,真厲害,成噸的鋼鐵,它輕輕地一抓就起來……”孩子們也跟著收音機呢喃起流行歌:“小松樹,快長大,綠樹葉,新枝芽……”

受父親薰陶,初中畢業,張黎明報考了天津電力技工學校。和別的孩子一樣,少年張黎明也喜歡玩,喜歡看影視劇,喜歡看金庸武俠小說。少年張黎明幻想著有一天,像父親當年那樣,像武功大俠那樣,四海為家,仗劍天涯。

1987年9月,張黎明正式從事電力行業。工作第一天,父親把他叫到跟前囑咐:“黎明,咱們是工人,靠勞動吃飯。要記住,人來到這個世上,誰也不欠我們的,幹工作要與人為善,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父親的話,張黎明一直銘記在心,一干就是31年。

“小時候,我並不理解‘黎明’的真正含義。參加工作後,我愈發感受到這個名字的響亮。記不清有多少次,我們伴著黎明出發,走向搶修現場,走向施工工地,走向居民社區。每當我看到旭日從渤海邊噴薄迸發、冉冉升起,心中便油然生出作為電力工人的光榮感和自豪感。”那年夏天,塘沽連降暴雨,張黎明跟著師傅們,頂風冒雨苦幹了十幾個小時,查找了一個又一個故障,消除了一個又一個隱患。當搶修完最後一處故障後,張黎明累得近乎虛脫,一抬頭,望見東方已露出魚肚白,此時此刻,沒有車聲,沒有人聲,只有黎明時分大海的風浪聲。“我看到了黎明的晨曦,那是一片金紅色的寧靜,連遠處的沙灘也是金紅色的,細細碎碎的沙粒是那般渺小。那一刻,我理解了‘黎明’的含義。”

“‘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能走到今天,正是傳承了老一代電力工人的光榮傳統。在那個年代,師傅們都是這樣做的,他們的技術過硬,他們的精神永存。”每當提到老前輩,張黎明眼中總是充滿敬意。1989年深秋,一場雷雨後,一條22萬伏高壓線的絕緣子遭遇雷擊。“出發!”張黎明跟隨幾位師傅立刻趕到事發地點,迎面卻是一片蘆葦水塘,鐵塔在水中央,怎麼過?沒有路,只能架橋,搭木梯不穩,人容易掉進水裡,沾上水星兒就無法作業,怎麼辦?秒針每嘀嗒一次,情況越危急一分。緊要關頭,二位師傅不由分說跳進水塘,拿肩扛著梯子,架起了一座“人橋”,讓作業師傅從上面過去……

“最欣慰的事,莫過於看到萬家燈火亮起來,這是一代代電力工人的初心,也是我的初心。”老一代電力工人的優良傳統哺育了張黎明,使他擁有了一顆金子般發光的心。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如今,年近“知天命”的張黎明看著“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裡的年輕人,滿眼都是自己二十多歲時的樣子:他們選擇了奉獻,用青春書寫著奮鬥的華章。

快評

因為熱愛 所以堅守

勞動最光榮,奮鬥最幸福。

對張黎明來說,能在平凡崗位31年堅守如初,勞動帶來的光榮感和幸福感尤為重要,“一想到能通過我的雙手,為千家萬戶送上光明、送上歡樂,我的心就像蘸了蜜一樣甜,無論之前受了多少苦、捱了多少累,心裡都只有一個字:值!”張黎明認為,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沒有優劣好壞之別,無論多麼普通的工作,只要是熱愛的,就是最好的。

正因為熱愛,他黎明出發,點亮萬家;正因為熱愛,他開拓創新,匠心獨運;正因為熱愛,他勇立潮頭,服務百姓;正因為熱愛,他初心不改,傳承薪火。雖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但無論黎明黑夜,無論風霜雨雪,他都堅守在搶修一線,捧著一顆滾燙的心,點亮萬家燈火。

每個時代的勞模,都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先進生產力和健康向上的力量,感染和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毫無疑問,張黎明就是新時代的勞模,他的信念、行動、精神感染和激勵著每一個人。

邁開奮鬥的腳步,懷揣美麗的夢想,張黎明用行動踐行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當黎明的鐘聲敲響,他迎著朝陽、向著夢想,用雙手寫下壯麗的人生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