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自然生命簡史:53 大自然依舊神祕的原因除地廣物博還有呢?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53 大自然依舊神秘的原因除地廣物博還有呢?

汪詰

科學有故事

******

這是我改編、重譯自《萬物簡史》,重新翻譯,修訂錯誤,新增知識點,去除冗餘。

收聽音頻可至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蜻蜓等各大網絡電臺,搜索音頻專輯《汪詰:科學有故事》。

******

或許你認為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對自己生存的這個顆藍色行星已經非常瞭解了,那些依然對我們保持神秘的地方可能只剩下了深深的大洋底下,其實,你依然高估了人類的對大自然的認知程度,哪怕就是我們身邊所熟知的大自然,也依然對我們保持著神秘。這是為什麼呢?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53 大自然依舊神秘的原因除地廣物博還有呢?

第一個原因是大多數生物都很小,極易被忽略。從實用的角度來說,這不是一件壞事。要是你知道,有200多萬隻塵蟎以你的床墊為家[1],你還能睡得這麼香嗎?沒錯,你最熟悉的床墊上有著 200 多萬隻塵蟎。塵蟎是蟎蟲的一種,而蟎蟲可以引發多種類型的過敏,還是酒糟鼻的罪魁禍首。蟎蟲很小,只有用顯微鏡才能看到,在凌晨一兩點,它們就鑽出來,吮吸著你身上的油脂。每當你在睡夢中翻個身,就會掉落下無數皮屑,這對蟎蟲來說,可是又香又脆的美味佳餚了。你的枕頭可是4萬隻蟎蟲的家園,你的腦袋在它們眼裡就是一塊流油的大軟糖。千萬不要認為一隻乾淨的枕頭就會好到哪兒去。在床上蟎蟲大小的生物看來,人類織得最緊的織物也只是像船上的索具,空隙大的驚人。英國醫學昆蟲學中心的蒙德博士(Dr John Maunder)做過一個有趣的估算,他說一隻使用了6年的枕頭,大約有十分之一的重量是由“皮屑、活著的和死去的蟎蟲加上它們的屎”構成的。而六年是一隻枕頭的平均使用壽命。

最近英國做了一項調查[2],得出的結論和我以往想的完全不一樣。研究人員調查了 2000 多個英國人的居家衛生和過敏情況,結果,34% 的人說臥室是最容易打噴嚏的地方,在臥室裡過敏最嚴重,33% 的人說客廳最容易誘發打噴嚏之類的過敏症狀,只有 18% 的人說過敏最嚴重的地方是家裡的廚房。沒錯,臥室,這個我們休息放鬆的地方,現在成了屋子裡最髒的地兒。罪魁禍首是蟎蟲嗎?不是啊!罪魁禍首是沒有勤換床單!17% 的英國人每個月換一次床單,12% 的英國人每兩個月換一次床單,我怎麼覺得這個頻率挺勤快的啊。如果你想避免過敏,勤換床單和枕套,另外可以試著用吸塵器吸吸床。畢竟,過敏很難受,鼻子會癢,眼睛也會癢,皮膚還會起紅疹。

其實蟎蟲自古就與我們共存,但直到1965年我們才發現它們。我們直到彩色電視機都已經發明瞭,還沒有注意到像床上的蟎蟲這樣的微生物。所以,我們現在對微生物的世界瞭解的很少,這就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了。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記載[3],1 公斤的土壤中可能含有 5000 億種細菌。這就好像你隨便跑到一個樹林裡,彎腰抓起一把泥土握在手裡,會有100億個細菌被你抓在手上,其中的大多數都是不被科學界所瞭解的。就現在,在你的手裡,大約有100萬個胖乎乎的酵母菌[4],20萬個毛茸茸的黴菌,以及大約1萬個原生動物,包括我們最熟悉的變形蟲。還有各種輪蟲、扁蟲、圓蟲以及其他一些微生物,統稱為潛隱體。潛隱體[5]是生活在黑暗中、生活在相對溼度較高的條件下的小動物的總稱。它們可能藏在岩石下面的潮溼土壤中,或者躲在正在分解的樹皮裡。它們生長的環境,溫度和溼度都不會出現巨大的波動,特點就是氣候涼爽溼度高,而且避開了陽光等光源,很利於生長,所以它們的種類非常豐富。潛隱體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我們所未知的東西,有很多微型動物都是潛隱體。但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人給出潛隱體到底有多少種類的預估。畢竟這是一種擅長潛伏的物種。

最全面的微生物手冊《伯吉氏系統化微生物手冊》列出了大約4000種細菌。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兩位挪威科學家在實驗室附近的林地裡,隨便取了1克土壤。然後仔細分析了裡面的細菌,他們發現僅僅是在這麼一個小小的樣品中,就包含了4000到5000種不同的細菌,超過了《伯吉氏手冊》中的全部細菌數量。他倆又跑到幾英里之外的海邊,再次取了1克土壤樣品,在裡面又發現了另外4000到5000種細菌。威爾森對此評論說,“如果僅僅是在挪威的兩個不同地方,取了兩小撮不同的土壤,就能發現超過9000種微生物。那麼,想想看,在全世界的所有宜居地帶,該有多少的微生物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有人估計過,大約是4億種。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6],我發現,目前被引用最多的兩個數字是,每升海水中有 20000 種細菌,和每克土壤中有 10000 種細菌。權威的美國地理協會似乎並沒有投入太多精力去研究這個問題。目前主流的觀點仍然和多年前挪威科學家的估算是一致的,每克土壤中有 2000-10000 種細菌。有一位叫 Gans 的科學家對此的估算數值是 100 萬,對,每克土壤中有 100 萬種細菌,數量可觀。你不要以為研究土壤中的細菌,只是為了細究一個數字。事實上,它還為抗生素的開發做出了貢獻[7]。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人類已經有近 30 年沒有開發出新的抗生素了,現有的抗生素其實只是過去品種的升級。但 2015 年 1 月,《自然》雜誌[8]詳細介紹了一種全新的名為“德克薩賓(Texabin)”的抗生素。這種抗生素是用一種新技術分離出來的。你可能有所不知,大多數抗生素都是來自土壤微生物產生的抗微生物化合物,但之前只有 1% 的土壤細菌可以在實驗室中培養。而《自然》雜誌介紹了一種新技術,叫作 iChip,能培養出高達 50% 也就是一半的土壤細菌,大大增加了開發更多抗生素的可能性。這種叫德克薩賓的抗生素已經被證明對小鼠是無毒的,但什麼時候能進行人體的臨床試驗尚不可知,應該還是比較遙遠的。研究人員希望,就算德克薩賓最終不能成為人類新的抗生素,iChip 這項技術也可以在與抗菌素的耐藥性的戰鬥中取得突破。

原文中此處為鏈接,暫不支持採集

大自然依舊保持神秘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找對地方。在《生命多樣性》一書中,威爾森描述了一位幸運的植物學家,他在婆羅洲10萬平方米的叢林中四處走了走,就發現了1000種有花植物,這個數量超過了以往在整個北美髮現的總和。這些植物並不難發現,僅僅是因為過去沒有植物學家去那裡找過,才會被忽略掉。肯尼亞國家博物館的梅斯說,他有一次去了一片“雲林”。在肯尼亞,山頂上的樹林被稱之為“雲林”。只用了半個小時,據他描述“不是特別仔細的搜尋”,就發現了四種新的倍足綱節肢動物,其中有三種是屬於新的“屬”。他還發現了一種新的樹種,梅斯說那是“好大一棵樹”啊,他還特意伸直了他的胳膊打比方,就好像在與一位胖舞伴跳舞一樣。雲林生長在高原的頂部,有時幾百萬年都無人問津。梅斯說,“它們為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氣候環境,但很少有人去研究。”記得上期節目裡說過,美國密爾沃基公共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西恩領導了一批志願者,花了兩年時間,從 1989-1991 年,一共發現了超過 1000 種恐龍的遺骸,人類所擁有的恐龍化石的數量就此翻了兩倍。梅斯這裡的情況和西恩遇到的,差不多。不過這幾位都是幸運的,他們尋找物種的地兒都是素材豐富的檔案館。簡而言之,他們找對了地兒。那對於神秘的大自然,哪裡是最好的資源庫呢?答案就是熱帶雨林。

請你記住,我有時候會批評中草藥,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否認熱帶雨林中這些寶貴植物的價值。多少個世紀以來為了逃避食草動物的啃食,它們被迫進化出了複雜的化學防禦措施,豐富而迷人的化合物質就是這麼來的。根據維基 Medicinal plants (藥用植物)的詞條顯示,國際每年進行出口貿易的被認為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數量在 5-7 萬種,2012 年的貿易額是 22 億美元,而2017 年這一潛在市場的交易額可能高達數千億美元[12]。兩個數字相差比較大,可能一是因為統計問題,二是因為有些交易是非法的,但上升的趨勢是明顯的。我想,每一公頃森林的消失都很有可能讓我們喪失寶貴的藥物資源。要知道,化學家們使用一種叫做組合化學的方法,在實驗室中一次只可以生成4萬種化合物,但這些都是隨機的產物,多數都沒什麼用處。但是自然界中的每一個分子都大不一樣,用《經濟學人》裡的一句話說,它們“經歷了超過35億年的進化,通過了大自然的終極審查。”

第三個原因是專業人才不足。有一句電影臺詞流行過一陣子,21世紀最貴的是什麼,人才!這句話其實放到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領域,都通用。具體在探索大自然這件事上,需要我們去發現、複查、記錄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遠遠超出了能做這些事情的科學家的數量。這裡有一個鮮活的例子。我們以一種生命力極強但鮮為人知的叫作“吸蟎”的微生物為例,這是一種幾乎可以在任何東西上生存的微生物。當環境惡劣時,它們會緊緊地蜷縮成一個密集的形狀,關閉新陳代謝,等待環境變好。在這種狀態時,你可以把它們扔到沸水中,或是冰凍到接近絕對零度,這可是連原子都要投降的低溫。然而,一旦當這樣的折磨消失,返回到一個更舒適的環境中,它們就會奇蹟般的舒展開來,繼續活動,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人類大約已經發現了450種吸蟎,主要根據外觀形態來區分它們[14]。但是,沒人知道,它們究竟一共有多少種,哪怕只是個大致的概念也沒有。在上世紀早期,對於吸蟎的發現幾乎都要感謝兩位業餘人士的執著工作。他們就是詹姆斯·穆雷和戴維·布萊斯。他們所描述的吸蟎的種類佔到了目前總數的 30%,約為 120 種[15]。到了上世紀末,來自韓國的研究人員在韓國東部的 18 個陸地或淡水棲息地裡採集了 25 份樣本,這些樣本中共發現了 38 種新的吸蟎。布萊森有一個風趣的比喻,吸蟎在全世界各地廣泛存在,但你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吸蟎專家都請到家裡來吃飯,也無需到鄰居家借盤子。

其實即使是像真菌這樣既重要又無處不在的生物,也沒有吸引到人類太多的關注。真菌隨處可見,形式多樣,比如蘑菇、黴菌、酵母、馬勃等等。幾乎人人都知道真菌的數量龐大。如果你把一塊普通的一公頃草地中的所有真菌都收集起來,一公頃也就是長100米寬100米,相當於八個籃球場的大小,你能收集到2800公斤[16]的真菌,10公斤一袋的大米有 280 袋啊,可以堆滿兩間15平米的房了。真菌可不是無足輕重的生物。如果這個世界少了它們,也就不會再有馬鈴薯枯萎病、香港腳這些討厭的疾病了,但同時,這世上也就沒有了酸奶、啤酒和奶酪這樣的美食。作為吃貨,我選擇,留下它,雖然這也不是我能決定的。目前已知的真菌總數大約是12萬種,但據估計,它們的總數可能高達220-380萬種。大量的真菌學家效力於奶酪、酸奶等食品的工業生產領域,所以很難統計到底有多少人正在真菌研究的領域裡埋頭苦幹,但我敢說他們的人數肯定要遠遠少於待發現的真菌種類。不過呢,真正有價值的真菌可能並不是太多。以最常見的酵母菌為例,根據美國科學基金會的數據,雖然酵母菌市場的估值超過 30 億美元[17],而且酵母菌在食品飲料、生物燃料和飼料添加劑等多個領域中都被廣泛使用,但是真正能在工業中使用的酵母菌種類卻很少。實際存在著至少1500 種可以使用的酵母菌,但我們完全沒有物盡其用。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53 大自然依舊神秘的原因除地廣物博還有呢?

好了,今天我給你說的是大自然依舊保持著神秘,我們無法脫下它神秘外衣的原因有三個:一、大多數生命太小,容易被忽略;二、我們沒有找對地方,發現的生物數量往往太有限;三、專門進行物種研究的人才並不多。好了,下期接著聊。


[1]http://www.healthnewsdigest.com/news/Guest_Columnist_710/Mattress_Protection_for_Health_printer.shtml

[2]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614829/Dirty-bedrooms-triggering-allergy-epidemic-20-Britons-change-bedding-MONTH.html

[3]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soil

[4]http://www.theunitygardens.org/uploads/1/4/5/0/14506314/composting_101.pdf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yptozoa

[6]https://www.researchgate.net/post/Does_anyone_have_good_and_recent_estimates_of_bacterial_diversity

[7]https://www.metafilter.com/145922/Resistance-is-futile

[8]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4098

[9]http://www.rainforestfoundation.org/commonly-asked-questions-and-facts/

[10]https://www.fs.fed.us/wildflowers/ethnobotany/medicinal/index.shtml

[11]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dicinal_plants

[12]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dicinal_plants

[13]http://www.fordras.com/lysozyme/

[14]https://en.wikipedia.org/wiki/Bdelloidea

[15]http://www.quekett.org/starting/microscopic-life/bdelloid-rotifers

[16]http://mycorrhizae.com/wp-content/uploads/2013/03/Biological-Approaches-to-Farming-PDF.pdf

[17]https://news.science360.gov/obj/story/ab5865af-4d13-4af5-bd0e-49fc23b69a7e/insects-help-find-new-yeasts-big-business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53 大自然依舊神秘的原因除地廣物博還有呢?

▼世界真正神奇之處,遠超你的想象▼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53 大自然依舊神秘的原因除地廣物博還有呢?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53 大自然依舊神秘的原因除地廣物博還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