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給女兒的信

7個月多一點,做父親的時間不長,體會卻很深,感慨頗多,對“父親”二字也有更深的理解。

不記得多少次深夜驚醒,也不記得換過幾次尿片。只記得與出生不久的你,一個月未曾見面,就已經不記得爸爸了。當時的感覺真是說不出的難受,心似鞭抽,口亦難言,只能悶在心裡。把你帶在身邊,只一個星期,便看見爸爸就異常開心,臉似花開,手舞足蹈,瞬間掃除爸爸的疲憊。都說女兒是爸爸的貼心小棉襖,你更像爸爸的左心室,源源不斷地給爸爸輸送動力。心滿意足莫過如此,骨肉親情莫不如是。

寄給女兒的信

今年的父親節不止是父親節,更是京東商城自創的618狂歡購物節,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你爺爺對買東西的態度。比起現在人彈指一揮,坐等收貨,過去你爺爺的討價還價實在值得回味。你的爺爺一貫崇尚節儉,在買東西方面尤為突出,但求實惠,不追求品牌,不追求質量,一定要便宜,不過這與當時的境況不無關係。但儉樸節約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如此,且有的時候近乎苛刻。從小就要求我和你叔叔吃飯的時候碗裡的飯一粒也不能剩,掉在桌上的飯粒要夾起來送回嘴裡。我和叔叔小時候經常穿你舅姥爺的衣服,小學五年級開學穿的是你舅姥爺初中時候的中山裝,袖口得卷三層,別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劉老師家的兒子。爺爺經常教育我們:一針一線來之不易,一分錢也要有一分錢的作用。記得學校那時給爺爺發了一套西裝,也是爺爺的第一套西裝,別的老師都已經扔了,你爺爺硬是讓它在床頭掛了兩年,等到第三年的春節沐浴更衣去祭祖的時候才穿上,頓時精神帥氣,印象深刻。前幾天回家,你爺爺還讓我猜他身上穿的襯衣多少錢?我猜了很久也沒有猜對,10元錢,我怎麼會想到現在還有10塊錢的衣服?至今已穿了一年。無法想象,還有點心塞。無論何時,簡樸節約,這是爺爺給爸爸上的一課。望你也知悉。

寄給女兒的信

爸爸一年級時的同學,父親早亡,家庭貧困,上不起學,你爺爺帶著校長跑到家裡,擔保他的學費,安排與我同桌。那個時候爸爸和叔叔的學費還在學校打著欠條。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年開學都會有,以至於爺爺本就微薄的工資連家用也難以補貼。爺爺無論走到哪,別人都會尊敬的叫他一聲劉老師。鄉里幾個最早的大學生都是從他班裡考出去的。桃李滿天下未免太過,但爺爺絕對對得起“人民教師”的稱號。不止是因為教書技能好,而是始終都懷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育人情懷。力所能及,不止要有同情心,還要有一副熱心腸。這是爺爺在課堂以外教會爸爸的。望你也牢記。

寄給女兒的信

爸爸從會走路開始就一直跟著爺爺下鄉教書,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學校那個十平米左右的“圖書館”,《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故事》《唐詩三百首》都是在那裡看完的,現在看來,那個時候這是作為教師的兒子唯一的好處。年紀稍長,爺爺就讓我看《上下五千年》《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等。你爺爺有個習慣,週末放學的時候喜歡從圖書館帶兩本書回家,每次從書攤路過也要蹲下來挑兩本回家。在你快出生的時候,爺爺特地去書攤上淘了兩本書給我,一本《中華成語故事》,一本《資治通鑑》,自己看完就叫我帶回豐城來,告訴我說,好好讀,成語平時寫東西的時候用得上,將來你教育喬喬的時候才不會捉襟見肘,讀史能知興替、能明事理、能教人做人。聽了二十多年的說教,雖然有不耐煩,但爺爺偶爾孔乙己似的帶著幾句文言文的教誨,往往比大談道理來的更加發人深省。“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從來都不是你爺爺的追求,讀書只是爺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的女兒,希望你也記住,讀書,當像你爺爺那樣,純粹,不止於好讀書,是要用一生去堅持的東西。

寄給女兒的信

小時候每次家裡買了肉,吃飯前一定要先叫你的曾祖母先吃;燉了雞湯一定先給你的曾祖母端上一碗,這是我們家的規矩。現在,爺爺在縣城,你的曾祖母在老家,冬天買個暖手寶,夏天添個電風扇,半個月左右時間要回家看看或者請你祖母過來住上幾天,這是爺爺現在的規定動作。爺爺年輕的時候不太會幹農活,家中基本是奶奶操持,奶奶雖然文化不高,卻深諳為人為母之道,把家裡安排得井井有條,十里八鄉都願意請她幹活,鄉里鄉親都稱她賢惠。爺爺和奶奶平日也經常為些許瑣事拌嘴,那個時候爸爸不理解,總以為爺爺不懂得體貼,為奶奶鳴不平。現在看來,並非如此。爺爺自己生病不著急,奶奶一生病,那就是家裡的頭等大事;奶奶的生日爺爺記得比誰都清楚,每年都提前幾天提醒我和叔叔要記得買點禮物,最起碼也要打個電話。耳濡目染,奶奶現在愈發在心態上和行動上向爺爺靠攏,正因為如此,時間這把殺豬刀好像在他們臉上的刻畫越發顯得無力了。爺爺和奶奶相濡以沫,夫孝妻賢,同心同德,給爸爸媽媽又上了一課。孝乃德之本。我覺得孝順彷彿是爺爺骨子裡的東西,而照顧好家庭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擔當。這些你都要記住。

寄給女兒的信

書不盡言,我們家還有許多優良的傳統,奶奶也還有很多故事,等你慢慢長大,爸爸講給你聽。

文: 劉光烈(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