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前,日军驻中国东北兵力不多,军粮由国内或朝鲜运到东北,也有极少数是在中国东北当地购买,还有一部分来自台湾。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粮食主要由在东北的日本开拓民生产提供,少数由国内供应。这些开拓民都是来自日本本土的无地、少地的农民、军属、未成年人和退役军人,由日本政府提供耕地、种子、农具、牲口、房屋以及资金。图为抗战初期,日本开拓团成员在东北种地。


九一八事变前,日军驻中国东北兵力不多,军粮由国内或朝鲜运到东北,也有极少数是在中国东北当地购买,还有一部分来自台湾。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粮食主要由在东北的日本开拓民生产提供,少数由国内供应。这些开拓民都是来自日本本土的无地、少地的农民、军属、未成年人和退役军人,由日本政府提供耕地、种子、农具、牲口、房屋以及资金。图为抗战初期,日本开拓团成员在东北种地。

日军发明了“军票”,作为一种强制流通使用的代用货币,在占领区征发军用物资。被强征的百姓,可以用军票到日本商社购买布匹、煤油等生活用品。但军票缺乏储备金做后盾,因此到后期滥发严重,贬值如纸。操控这些军票的派遣军总司令部主计大佐新庄健吉曾承认:军票没有任何保证。这不过是换一种名目的抢劫。图为“军票”。

为了满足其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的需求,日军想尽了各种方法。由于战线拉得过长,日军的补给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另谋出路,于是日本政府搬出了一个叫“现地自活”的政策,即规定占领军可以采取任何手段保证自己的后勤补给。图为1938年1月20日,南京市区,侵华日军强行征集民间各种运输工具运粮食。


日军需要的各种物资及补给品均抢自中国战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资源更是捉襟见肘,于是变本加厉地要求侵华日军不仅要做到给养自给,“以战养战”,还要更多地掠夺中国的物产,变占领区为“大东亚圣战”的供给基地。图为1937年10月5日,上海淞沪会战,日军士兵用当地居民的婴儿车搬运粮食。

为此,日伪统制了沦陷区的粮食,并组织“抢粮队”、“运输队”到游击区、抗日根据地抢粮。日军的“扫荡”,一般以春秋两季为多,更多是在九月到十月间。选择这个时机的理由是,此时青纱帐已倒,便于搜寻中国军队的踪迹;庄稼刚刚收获,便于抢掠粮食。图为1940年,海南岛永兴,准备出发扫荡的日军。

日本和平学研会有一份200多名日本老兵回忆资料,据称,1943年前,日军就已经很艰苦了,吃抢来的麦粒,掘野菜,作战时期,后勤补给常常跟不上,地里的青麦、青禾、青豆,以及青蛙和蛇,都是他们最好的食物。而抗战影片中经常出现的日军进村掏鸡窝的场景,并非虚构。图为1939年,海南岛,肩扛香蕉的日军士兵。


图为1937年10月20日,淞沪会战,朝战壕内投递饭团的日军后勤补给士兵。

图为反“扫荡”开始前,晋察冀边区人民群众把粮食、衣物埋在地下或挖洞坚壁起来不让日军抢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