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觀眾產生共情才是王道,《後來的我們》就是當代的《甜蜜蜜》

電影作為文化消費品,有很大一個功能就是能夠讓消費者在2個小時裡,獲得足夠的享受和快感,從而換來足夠的票房回報。一如《戰狼2》的56億,《前任3》的19億,乃至像超級英雄系列的席捲全球,超高票房數字的背後,是電影承載了大多數人的共情和共鳴,從這點來說,於4月28日上映的《後來的我們》完美做到了這一點,大爆五一檔票房,已經沒有任何懸念。

讓觀眾產生共情才是王道,《後來的我們》就是當代的《甜蜜蜜》

電影《後來的我們》不是歌曲《後來》的ip衍生,而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故事。但看完電影的觀眾應該都會像我一樣,再也沒法淡定的聽《後來》這首歌了。不信,當你聽到那句“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時,一定會想起某個人,一定會想起曾經有過一段美好的過往,不管這個人是否仍與你有關,你都會因為看到了林見清和方小曉的故事而神傷。人就是這樣,情感有時埋得很深,但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冒出來了。

預告片第一句臺詞也是整部電影的題眼——“為什麼沒有一個故事是從頭到尾都是幸福的,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片中的林見清和方小曉讓我想起了黎小軍和李翹,都是一樣曾經擠在只能容下兩人的愛巢裡,只不過一個是賣磁帶一個是賣光盤,一樣在10年間“相遇-相知-相戀-相對-相戀-相憶-相惜-相會”,所以這不是男女主的故事,而是每個有故事的觀眾的故事。

讓觀眾產生共情才是王道,《後來的我們》就是當代的《甜蜜蜜》

《後來的我們》中,見清和小曉在火車的相遇,相當偶然,可當你看到故事的結尾,會不由回憶起開頭方小曉找不到火車票,拼命跟乘務員解釋確實是暫時沒找到而被懷疑時的心酸。那不就是一個老家根本沒有人在等待,一個無根青年沒法解釋回家理由的隱喻嗎?林見清能夠闖入方小曉的世界,也不就是因為火車上幫他找到了回家的理由——那張被撿起的火車票嘛。而方小曉最嚮往的正是林見清家裡其樂融融的年夜飯啊,被林見清嫌棄的嘮叨,卻是方小曉窮極一生都無法得到的滿足啊,如此兩個不完整的靈魂,拼在一起就收穫了人生中最美的時光。

美好總是短暫,卻在回憶裡呈現出別樣的雋永。

讓觀眾產生共情才是王道,《後來的我們》就是當代的《甜蜜蜜》

影片一開始就交代了兩人在後來的某個時間裡彼此牽掛卻無法擁有的事實,正是所謂的不幸才是故事。多年後的兩人被處理成黑白,據說是監製張一白的建議,最後達成卻是大師級攝影李屏賓堅持先拍成彩色,再一層層脫色,也應了林見清遊戲裡的設定,當伊恩找不到凱麗時,那麼整個世界就應該沒有色彩了吧。正是形式與內容的高度契合。

後來的“我們”也如故事開頭一樣,是一次兩人在路上的邂逅。只不過一次是從北京到老家,一次是從老家到北京,一次是暢想未來,一次是緬懷過去,一來一回頗具意味。對於北京與老家的千里迢迢,一開始的方小曉是牴觸的,她受不了憋尿受不了逃難式的顛簸,或者她根本不知道不回家還能有什麼選擇,這跟大多數漂泊在北京的人是如此的相像。而林見清父親的話更為一語中的,離開家都是異鄉人。

讓觀眾產生共情才是王道,《後來的我們》就是當代的《甜蜜蜜》

田壯壯飾演的林父成了片中最明白的人,一個人獨守的菜館或許是他的精神棲息地。當然,林父可能並非唯一的“留守老爸”,或者四鄰八坊的孩子都在外打工,因此年夜飯才似一群孤獨的人的相互取暖,所以那個小飯館,才可以供養和等待成為“異鄉人”的兒子,甚至可以給方小曉這樣的外人提供溫暖。最後給方小曉的信中也提到,“一家人能一起吃飯也要看緣分,緣分這事誰也說不清”。這裡的緣分會讓你想到他當年花160元給兒子買遊戲光盤是不是促成了兒子與遊戲的緣分,他對小曉說“年夜飯哪有吃過的”促成了見清與小曉的愛情是不是緣分,小曉替拘留所裡的見清過年回家是不是緣分……最後他離開棲息地跑到北京,拉著見清懷孕妻子的手說“小曉回來啦”是不是也在暗示見清錯過了真正的緣分。眼睛看不清卻近乎貼在紙上寫下這封信,相信看到此幕的觀眾和方小曉一樣,都會淚目。

讓觀眾產生共情才是王道,《後來的我們》就是當代的《甜蜜蜜》

後來的林見清幸福嗎,應該是幸福的吧,不然就會是故事了。當他跟方小曉又一起對坐在酒店裡,接到兒子的視頻電話時,兒子不停的要看左邊右邊上面後面還要看廁所,妻子多疑才會指使兒子這麼做,看透不說透的方小曉識相的四處逃躲,見清也無奈的配合著,善意的謊言兩人都說了不少,估計都是怕真相更沒人相信吧。後來的林見清過著大多數人的普通生活,收入多了一些,唯一的牽掛父親也接到了北京的大房子裡,可他明顯不開心啊。面對妻子絮絮叨叨的催著給兒子找好學校,面對最懂自己的方小曉的“再見”,面對父親去世後的“生離死別”,他分明是最悲慘的那個人啊,而不是他滿含淚水在車裡嘲笑的方小曉。所以那句“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還是相當到位的。

片尾字幕上來,很多觀眾以為傷感結束了,可當旁邊播放那麼多“我”對“以前的Ta”說“再見”時,當萬人合唱《後來》時,你是否因感受到了共情和共鳴,依然泣不成聲?畢竟每個人都有著值得終生追憶的過往,正如陳奕迅唱到的“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讓觀眾產生共情才是王道,《後來的我們》就是當代的《甜蜜蜜》

最後用劉若英的話結束這篇影評吧:“聽我的歌會覺得那不是劉若英的歌,那是你的歌。看我的電影,我希望那不是我的電影,你是在裡邊看到了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