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報:突破中速磁浮關鍵技術、“華龍一號”完成穹頂吊裝、首個可彎曲無機半導體材料 、首獲極限高波浪

科技快報:突破中速磁浮關鍵技術、“華龍一號”完成穹頂吊裝、首個可彎曲無機半導體材料 、首獲極限高波浪

1

中國突破中速磁浮關鍵技術

科技快報:突破中速磁浮關鍵技術、“華龍一號”完成穹頂吊裝、首個可彎曲無機半導體材料 、首獲極限高波浪

▲中國突破中速磁浮交通關鍵技術 新型磁浮列車試驗成功

5月23日,由國防科技大學與中國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牽頭研製的新型磁浮列車工程樣車運行試驗取得成功,時速可達160公里以上。本次運行試驗的成功,標誌著我國已掌握中速磁浮交通關鍵技術。 

樣車採用“長定子永磁直線同步牽引+永磁電磁混合懸浮”技術方案,具有能耗低、牽引效率高、設備更換維修方便等特點。通過對牽引和懸浮系統的優化升級,在模塊化、輕量化、集成化等方面實現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與我國現在投入運營的中低速磁浮交通相比,懸浮功耗降低20%,牽引效率提高10%以上,綜合技術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

“華龍一號”示範項目完成穹頂吊裝

科技快報:突破中速磁浮關鍵技術、“華龍一號”完成穹頂吊裝、首個可彎曲無機半導體材料 、首獲極限高波浪

▲圖為穹頂吊裝作業現場

5月23日,“華龍一號”示範項目——中廣核防城港核電二期工程3號機組穹頂吊裝順利完成,這標誌著機組從土建施工階段全面轉入設備安裝階段。

中廣核防城港3號機組採用的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設備國產化率近90%。中廣核英國布拉德維爾B(BRB)項目將採用“華龍一號”技術,並以廣西防城港核電二期為參考電站。

3

我國科學家發現首個可彎曲無機半導體材料

科技快報:突破中速磁浮關鍵技術、“華龍一號”完成穹頂吊裝、首個可彎曲無機半導體材料 、首獲極限高波浪

▲圖為無機半導體材料硫化亞銀的壓縮實物照片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與德國科學家合作,發現首個可彎曲無機半導體材料α-Ag2S(硫化亞銀)。這種典型的半導體在室溫中具有非常反常的與金屬類似的力學性能,尤其擁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彎曲性,有望在柔性電子中獲得廣泛應用。目前,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材料學》發表。

α-Ag2S的壓縮變形最大可以達到50%以上,彎曲最大形變超過20%,拉伸形變可達4.2%。所有這些數值均遠遠超過已知的陶瓷和半導體材料,而與一些金屬的力學性能相似。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了α-Ag2S這些反常力學性能的機制和機理,並針對柔性電子的應用,製備出α-Ag2S薄膜。研究發現,α-Ag2S具有比塊體材料更大的變形能力,並且,在數十、上百次重複彎曲變形後,它的電性能基本維持不變或變化很小。此外,α-Ag2S半導體具有類似金屬的力學性能,在彎曲和變形下能維持材料的整體性和電學性能。它寬範圍內可調的電性能、合適的帶寬、大的遷移率使其有望廣泛應用於柔性電子領域。同時,這項研究也將開啟尋找和發現其他具有類似金屬力學性能的半導體材料的研究工作。

4

中國科學家首獲任意水深中的極限高波浪

據悉,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流體力學》(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雜誌。

5

新方法為重金屬汙染修復提供新思路

科技快報:突破中速磁浮關鍵技術、“華龍一號”完成穹頂吊裝、首個可彎曲無機半導體材料 、首獲極限高波浪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所科研人員在重金屬汙染修復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六價鉻和二價鎘是兩種常見的共存重金屬離子,具有較高的協同毒性,易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現有方法主要關注六價鉻或二價鎘的單獨去除,限制了這些方法的實際應用,迫切需要發展同時去除兩者的新方法。

課題組分別將硫化亞鐵和功能化四氧化三鐵沉積在棉布上,經面對面組合,製備出“三明治”納米複合物,可同時移除水體或土壤中六價鉻和二價鎘。該複合物易彎曲、易回收,對於修復六價鉻和二價鎘複合汙染的水體和土壤具有較高的應用前景。

6

北斗系統定位精度將達2.5至5米

科技快報:突破中速磁浮關鍵技術、“華龍一號”完成穹頂吊裝、首個可彎曲無機半導體材料 、首獲極限高波浪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5月23日,從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獲悉,我國正在建設“星地一體”高精度時空服務位置服務解決方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我國將為包括網絡覆蓋地區,以及無網絡覆蓋的沙漠、海洋、高空等區域,提供7×24小時高可用的動態釐米級定位服務。與單一星基系統相比,該服務首次定位時間將縮短97%以上,定位精度可以提高50%,服務可用率高達99.99%,將在自動駕駛、無人機等涉及人身和生產安全的應用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賦能全球智能物聯網應用產業生態。

從會上獲悉,我國今年還將發射約11顆北斗三號衛星,2019年至2020年計劃再發11顆,屆時具備全球服務能力,系統定位精度將達2.5至5米。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