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米財務報表被扒看企業財務報表分析

引言:讓財務分析迴歸常識和邏輯,探究研發費用、銷售費用、毛利、淨利、應收賬款,這些財務指標背後的意義。

從小米財務報表被扒看企業財務報表分析

小米上市,財務分析文章怒刷存在感

無論你是企業想併購、為企業提供服務的第三方專業機構、還是投資機構,分析企業財務報表都是基本功,而就財務報表說財務報表也是不行的,真正有深度的財務分析必須要結合產業基本運行邏輯、競爭對手情況以及企業自身的業務模式來綜合分析判斷

三張表之間的關係以及基礎的財務分析和指標講解本文就不再贅述。我們主要挑選幾個財務分析的切入指標和基礎的研究邏輯,僅供大家參考。此外,下文提到的處理方法都是合規的,但是作為投資者肯定還是想要看到更加貼近真實的情況。

說在前面:讓一切分析都回歸常識,靜下心,問自己三個為什麼,你一定能看得更透徹!

研發費用——擠利潤or增實力?

在利潤調節過程中研發費用是比較重要的科目,尤其對於高新技術企業而言,研發費用就更是很重要的一項了。

具體的調節方式之一就是壓低研發人員當期工資,削減研發費用,採用股份支付的方式,提高研發人員長期預期,穩定人員,同時也能提升利潤

因此在看到研發費用這一科目時,需要和研發人員數量的增速、股權激勵的情況兩個要素進行綜合對比。主要看研發費用增幅與研發人員數量增幅是否匹配,如果出現研發費用增幅是10%,而研發人員數量增幅是40%,這很明顯是研發人員平均薪酬是降低的。

在這個前提下,就要看公司股權激勵的情況,因為貴的人才拿的薪水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卻又不離職這一定是有原因的,財報上雖然降低了總體的人工費用,但是長期來看,企業的利潤是被高估的。

研發費用的壓低,必然導致研發費用率的低估,然而研發費用投入比例又是評估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這直接關係到投資人判斷這家公司在創新領域投入了多少,技術的護城河有多高。

因此,調節研發費用是相對矛盾的,在實際分析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到這個關鍵指標進行深挖,也可以通過高管或核心員工的訪談去相互印證,以此儘可能地還原一個相對真實的研發費用以及公司對研發投入的實際力度。

銷售費用——放量or控制

一般情況下,銷售費用是比較平穩,或者適當下降或上升的。如果銷售費用出現了大幅波動,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分析銷售費用還需要配合關注營收規模增幅、公司商業模式、同行商業模式、公司經營動作等要素進行綜合判斷

銷售費用增幅和營業收入增幅需要匹配著看,一般來說,銷售費用伴隨著營業收入在一定比例範圍內提升是正常的,因此這裡一定要看兩個指標的增幅是不是相匹配。如果銷售費用大幅提升,營業收入也同比大幅提升,這就意味著公司很可能是在衝業績做規模,那麼就可以看看近期公司是不是有建立新業務板塊、推出新產品等相關的動作。

如果營收不變,銷售費用卻大幅提升,這就有問題了,一定要多問為什麼,是銷售人員大幅提升?那麼為什麼要增加銷售人員?是公司銷售模式變了?是差旅費增加了?等等,一定要把銷售費用拆開來看,到底是哪裡增加了,之後再問為什麼。

銷售費用還需要與行業平均水平以及同行企業進行對比,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判斷商業模式,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由於商業模式不同很可能對銷售費用造成很大的區別,比如分銷和直銷。直銷需要大量的銷售人員要到客戶現場去溝通需求解決問題,因此銷售費用必然會更高一些。

因此,在看到公司銷售費用比其他公司很高的時候,不能盲目的說公司有問題要降低費用,而是應該探究一下兩個公司的業務邏輯是不是一樣的,如果是一樣的,那麼降低費用肯定是有空間的,如果業務邏輯不一樣,那麼盲目下結論是有問題的。

如果營收持續增長,銷售費用率卻在降低,那麼有可能是前期銷售費用的投入完成了營收兌現,例如關鍵大客戶開發、市場推廣、渠道鋪設等投入的兌現;或是公司在採取控制銷售費用的發展策略,那麼就需要弄清楚公司為什麼要縮減銷售費用,是加強精細化管理、精簡銷售隊伍,還是其他什麼原因,也需要配合其他指標和信息再研究。

利潤——豈敢胡說八道?

利潤我們一般會看毛利和淨利,當然也會包括毛利率和淨利率。我們分別來說一說這兩個關鍵指標。

1、毛利與毛利率

毛利高肯定是好事情,但是毛利率一定要和行業平均水平做對比,同行別的公司毛利率都20%,如果你是25%那還可能說的過去,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可能是區域壟斷或者什麼其他原因造成的,但是如果你是50%那就需要給出合理解釋了。

對於毛利和毛利率,我們強調過迴歸基本邏輯和常識,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是要銷售的,外面的市場價是多少,公司的產能是多少,都是可以通過公開資料清楚算出一個大概的,進一步再分析公司某塊業務具體的投產地點、投資時間和金額等等信息,都可以去交叉驗證公司毛利和毛利率的可信程度。

當然毛利率高達90%,你也不要受到驚嚇,按上面的邏輯去分析分析,也許真的有這樣的好事。

毛利高可不意味著淨利高,其實高毛利率的公司往往伴隨著高費用率,尤其是銷售費用,而這種情況一般也是和行業特性掛鉤的,比如互聯網、化妝品等。

所以看公司盈利能力,看完毛利還是要看淨利,而中間減掉的就是各種費用和稅金,費用的分析上面我們提到了2個關鍵指標,其實稅也是考量核實公司利潤的維度,但是有些公司經營地區廣泛,各地區稅法不同,尤其是跨國業務,稅的計算也會更加複雜一下,不過這也是為財務分析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維度。

2、淨利與淨利率

淨利潤這裡我們想要強調的是一定要看扣非淨利潤,顧名思義,就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

這裡舉個例子,B公司投資了一塊新業務,設立了子公司C,投了2個億,當時做可行性分析的時候,說C公司淨利潤3年後可以做到5000萬,3年過去了,C公司確實淨利潤是5000萬了,但是再深挖一下,發現有3000萬政府補貼,而這個情況再做可行性分析的時候根本沒有提到,於是實際上C公司的業務本身並沒有帶來很多利潤,那麼作為投資方B公司,3年了,自己投資的公司到現在都沒有覆蓋成本。

當然,不能說政府補貼對公司沒有價值,能拿到補貼那也很重要,對公司現金流也很重要,但是就業務本身的盈利能力來看,我們需要看看扣非利潤,還原公司業務的實際淨利潤。

淨利率更多的則是與行業平均水平做對比,看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那麼其實就需要轉去分析費用了。

其他關鍵指標

自由現金流——任何投資都必須看的。自由現金流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因為它意味著在不影響公司生存與發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給股東的最大限金額。巴菲特認為,一個企業是否值得投資,首先要分析該企業的自由現金流是否持續充沛。因為一個企業一年到頭最好就是給到股東現金而不是一堆設備。

應收賬款——公司增長質量。一般應收賬款可以這樣分析:

1. 對比應收賬款增長速度與營業收入的增長速度的關係;

2. 看賬齡,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要少才好;

3. 同行對比,應收賬款週轉速度能很好地體現一家公司的增長質量,與同行對比也可看出差距。

迴歸常識和邏輯

投資時需要關注的指標很多,以上是我們挑選的部分指標給大家做了一些簡單的介紹,而財務分析的目的一定是通過這些數據指標與行業、與公司進行對比分析,迴歸常識和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