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辖区内旅游景点简介

泸溪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梁萧铣鸣凤三年(619,唐武德二年)始建卢溪县。

泸溪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总面积1565.5平方公里,共辖7个镇、4个乡。境域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40C,无霜其278天,日照1432小时,降雨量1465.3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境内资源丰富。全县森林面积28.37千公顷,林木蓄积量74.13万立方米。用材林木286种,有松、杉、樟、楠等优良木材和银杏、杜种、香果、黄连等珍贵树种。经济林木20余种,以油桐、油茶、椪柑、板栗为大宗。河川年径流总量11.66亿立方米,淡水总面积4580公顷,其中可养殖面各800公顷;水力资源蕴藏量20.08万千瓦,可开发量2.57万千瓦;矿藏主要有石煤、磷、铝、铅、金、锰、锌、铜、铁、莹石、高岭土、白云石、菊花石等。其中石煤、磷矿石、铝土矿储量居全省之冠。境内沅水河畔的金刚石远近闻名。

建置沿革

泸溪历史悠久。旧石器、新石器和战国时期文化遗址就有六处之多。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辖区内旅游景点简介

泸溪风光

南北朝梁萧衍天监十年(511)置卢州,州治设原城武溪镇东北郊,辖南阳郡。

梁萧铣鸣凤三年(619,唐武德二年)始建卢溪县。

唐天宝元年(742)改辰州为辰州卢溪郡,卢溪县治所迁往洗溪口。

南宋绍兴九年(1139),复迁至沅、武两水交汇处。

清顺治六年(1649)改卢溪县为泸溪县,沿用至今。

清代,泸溪县属湖南省辰沅永靖道辰州府。

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属湖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泸溪县属湘西行署沅陵专区。1952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区,1955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1]。

风景名胜

折叠浦市古镇

浦市镇位于泸溪县南端,沅水中游西岸,距县城白沙20公里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辖区内旅游景点简介

导览图,总面积134.71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浦市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大西南物资集散的重要商埠,享有“湘西四大古镇之首”的美誉,她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地、多元文化的融合地、民俗风情的博物馆、英雄豪杰的大舞台、经济繁荣的大通道、红二、六军团革命活动主要根据地、贺龙元帅的祖籍地(高山坪村贺家寨)。

2008年“浦市发现”被列为湖南省考古十大发现第二位;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湖南省旅游重点镇;2014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浦市古建筑技艺、辰河高腔、菊花石雕、踏虎凿花、苗族数纱,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门康家古堡寨、高山坪千年古驿道和50栋古民居被列为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辛女岩、辛女庙、白龙岩

县城白沙以南十公里沅水西岸,有一座岩山,其色灰白,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辖区内旅游景点简介

辛女岩形似一腾飞巨龙,昂首向上,直插云天,故名“白龙岩”。在岩山顶上“危峰高耸,有石屹立如人,相传高辛氏之女于此为化石,汉书纪之……”(见清乾隆三十年版(辰州府志).卷十七),这就叫“辛女岩”。

辛女岩旁边有一大片岩头敝坪,自古建有辛女祠和盘瓠庙,香火旺盛。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附近四乡的各族人民,来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怀念盘瓠和辛女。

清代乾嘉(1795—1797)苗民起事时,辛女溪一带常有义军出入,并给泸溪县城和过往船只造成威胁,湖广总督福宁在此险些丧命。后被清军“征剿”,杀死义军头目张老四(泸溪大章人),并放火烧毁了辛女祠和盘瓠庙。自此一片废墟。

1986年附近苗族人民捐料捐资,背砖运瓦上山,在辛女祠原址复建辛女祠房舍一栋。后又集资并在县和湘西州有关部门支持下雕刻了青石质的辛女神像,于1990年初安放上位。是年十月,全国首次盘瓠文化学术讨论在泸溪老县城武溪镇召开,有全国各地来的专家、学者、教授分乘两只船,实地考察了辛女岩及其顶上的辛女祠。同时还考察了“箱子岩”及沅水两岸风光。留下了许多诗词题咏。

游人若站在辛女岩顶上眺望,两面叠叠青山,松涛壑壑;东面沅水滔滔,银色玉带,阳光下金光闪闪,飘向远方。山半腰云雾撩绕,似仙女衣带飘飘,令人心旷神怡。明清文人把它叫做“辛女朝云”,列为泸溪八景之一。

折叠三王庙

三王庙又称天王庙,天王行宫,三候祠等,湘西各地皆有,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辖区内旅游景点简介

天王庙以乾州雅溪的天王庙为最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天王庙被作为迷信活动场所神像被砸烂,庙宇被拆毁或转作他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各地敬神祭祀之风悄然兴起,天王庙又逐步恢复。泸溪县武溪镇(老县城)的寨家头(即大庙坳)由群众自发修复天王庙(俗称大庙)。传言此庙最灵,群众都敬畏三大天王,凡民间争执解决不了的事只要到天王庙宰鸡赌咒,即可冰消瓦解。此行为今不多见。

至于三王庙的来历,群众传说不一,史志记载也各不相同。综合起来,大概意思是:在南宋时期,乾州雅溪一杨姓女子(也有说是罗姓女子)未婚而梦神人怀孕,生下三子皆随母姓,长大后力大异常,武艺超群,帮助朝廷镇压蛮乱而立下奇功,皇帝为奖赏其功绩,封杨氏三兄弟(或罗氏三兄弟)为定远侯、怀远侯、威远侯,并赐御酒一坛(奸臣嫉妒其能,内放毒药),嘱其回家后饮用。三兄弟在回家途中,因口渴难忍,提前开坛饮酒,均被毒死。三弟饮得最多,死后脸呈黑色;二弟次之,死后脸呈红色;大哥喝得较少,死后脸呈白色。湘西一带苗民因惧其威,皆修庙宇祭祀。还由于杨氏三兄弟回家遇难时时间在小暑之后,故每年从小暑后的龙日开始至蛇日为止的十二天为“忌日”,“忌日”期间忌屠宰,忌渔猎,忌穿红色衣服,忌娱乐活动。第十三天为“开忌”(有的地方叫“封斋”、“开斋”),群众杀猪至天王庙祭祀,猪肉由各户分食之。现这种祭祀活动已很少看见,但泸溪南部仍有“开忌”这一节日,且还比较隆重。

折叠天桥山

天桥山又名羊桥山,在武水北岸,距泸溪老城(武溪镇)五公里。山高陡峻,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辖区内旅游景点简介

天桥山主峰与香炉峰对峙,最高处海拔776.2米。从武水北岸的虾公溪往上行,爬一段近千米长且笔陡的“好汉坡”后至半山腰需经一座天桥,天桥有六尺多长,只三尺多宽,过桥时胆颤心惊。桥下岩槽深如洞,洞口常出烟雾,古称“女仙洞”。天桥即天生岩桥,也是天桥古道。自古有“上山必过桥,过桥必打颤”的说法。天桥古道位于半山悬崖脊上,山路狭窄,多处仅容一人通行,传说只有山羊才能通过,故“天桥”、“羊桥”因此得名。该古道建成于清康熙年间,是上天桥山的必经通道。两边有粗壮的铁链护栏,桥下奇悬多姿。站立桥上向上仰视,山势奇特、嵯峨陡峭、云蒸霞蔚;向下俯视千尺深渊、心悸之余、头晕目眩。

过了天桥进入“一天门”。旁边建有灵宫殿,以前有棋盘岩又叫晒日台。由此上行至一石壁前,刻有题诗一首,直今尚存,虽有篆字印章但无法辨认,谁人所为不得而知。其诗是《甲午重阳前一日登天桥山》:“奋足层宵近,千峰挂望边;到来迦页地,正值菊花天;整帽微嫌早,登衣喜造巅。桥危休戏马,踞曲少谈玄;净土原超俗,鸿儒岂爱禅?临风聊把酒,慎容集贤前。”

从“一天门”沿石码头而上就到云峰,云峰由五座巍峨的山峰组成,峰峰相傍,层层相叠呈莲花状排列,高高突起的主峰比周围的山要高出几倍。到此也就到了“二天门”,建有一座庵堂叫“华严阁”,正门上有王昌龄亲笔撰写“天礄山”三个大字。从华严阁向上统称北极四庵。北极四庵分别为华岩阁、娘娘殿、灵宫殿和北极宫。北极四庵是著名的佛道合一圣地,修复于康熙年间,从正门往上至灵宫殿(又称三天门)由二百三十级台阶连接顶峰北极宫,由此去北极宫,人不得不贴着两侧护墙,双手攀着上面的石条或者铁链子慢慢往上移动。

华严阁附近有一颗高大而古老的白果树,已有一千八百年。白果为珍贵的中药材,围绕这株白果树,产生了不少神话传说。

站在天桥山顶上,泸溪县城(老城)和沅陵县城一一收入眼底,沅水和武水像两条绿色的带子飘荡。山腰浮云悠荡,蔚为壮观。明清时代的文人把这叫“天桥叠翠”,列入“泸溪八景”之一,并题有若干古诗,载于县志上。

折叠麒仙洞

麒仙洞坐落在泸溪老城(武溪镇)背后、三台山(铛架山)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辖区内旅游景点简介

麒仙洞下的一个幽谷里。这里两面山势较陡,中间峡谷较窄,谷底一小溪,流水潺潺,长年不枯。清末民初县城有一李姓女子看破红尘,少年出家,欲寻一幽静处修炼。她家庭为殷实富户,遂出资在谷中选一两边为大岩石的地方建造了“麒仙洞”。这里两面是自生岩石,另两面为砖石所砌。进门后,大厅供一观音神像,香烟缭绕。从侧门可以沿岩石爬上屋顶。这里环境幽静,山水秀丽,虽不是洞却有置身在真正洞内的感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原洞被拆毁。八十年代民众在原址旁边又先后建起了寺庙群。寺门外有土地堂和灵宫殿,进门后建有大雄宝殿、观音堂和僧人宿舍。又加上六十年代修的一口山塘更增添了麒仙洞的山光水色。这里由于离武溪镇较近,道路宽敞平坦,因而香火旺盛,游人如织。特别是每年几次的佛事会期,每天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前来烧香和拜佛,游览消遣,甚是热闹。

折叠能滩吊桥

能滩吊桥位于泸溪县城以西三十公里处,原是湘川公路上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辖区内旅游景点简介

能滩吊桥(现改称319国道)唯一的一座钢索吊桥,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次年二月正式通车。1970年在吊桥旁修建石拱大桥后把吊桥作为重要文物保护,专供游人参观和后人研究之用。

能滩吊桥由于当时湖南省公路局局长周凤九工程师设计督建。采取空心圆柱式铸钢桥塔,悬索为链条式,由六十五节铸钢眼杆构成,主悬链八十二米。锚碇系以槽钢和圆钢构成框架,用混凝土埋置两岸凿出的锚洞中,道板、横梁均为木质。建成后,桥长80米,净宽4.1米,单车通过,时速限制五公里,载重限制十吨。

能滩吊桥自通车至“退役”的三十四年中,为抗日战争期间的大后方运输、为解放军战争的进军大西南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1949年的“湘西”事变期间,由于苗族地方武装县自卫总队符胜虎中队的尽力保护,挫败了李祥云匪部的几次袭击,使吊桥得以完好无损。为此,还得到二野首长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的赞扬。

折叠吉家大院

历史上浦市由于水路交通发达,商贸文化极其繁荣。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辖区内旅游景点简介

吉家大院自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在这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古镇里,修建了三条商贸古街、六座古戏楼、十三省会馆、二十多座货运码头、四十五条巷弄、五十多家封火墙窨字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因商贸交流、文化融汇,故有“小南京”之美誉,其中吉家大院享有盛名。

《辰州府志》载,明清时期山西一位吉姓商人来到浦市,在此经营木材生意,渐富之后做起卖起桐油,后成为当地十二大家族之一,吉家大院就是其家宅。吉家大院由砖木筑成,进深五十八米,屋内由“三井三堂十二房”构成。四周防火墙高十余丈,既防火又挡风。正面为三层并连式结构均以条石构筑。门额以高浮雕手法刻有“家约清风”等吉祥语,两端刻有荷花、香草,周边饰几何图案,窗花以几何图为主,中间刻八仙、人物、花草、斗打等图案。所有刻工,精细入微,栩栩如生。院内厢房按家室的辈分依次居住。厢房的木窗雕龙刻凤,每一板雕刻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中《梁祝》、《天仙配》、《蚌壳灯》、《彩龙船》、《鼠叼葡萄》、《老鹰抓鸡》等雕刻更是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楼上则主要用于囤积货物,摆放杂物、晾晒衣物等。后侧建有伙房和厕房,院落后部则是花园,花园的尽头紧连着河边的私家码头。

2008年12月20日,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在浦市看了吉家大院后感慨:“我看了很多湖南民居,与北方民居相比常有一种自卑感。但这次看了吉家大院后,终于可以挺起腰杆说我们湖南的民居并不比北方的逊色,其精致程度堪比‘乔家大院’,完全够格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吉家大院是我省迄今发现的建筑设计最精致、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大宅院。”

折叠岩门古堡寨

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探明的泸溪县达岚镇康家岩门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辖区内旅游景点简介

岩门古堡寨古堡寨是湖南省文物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并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

达岚镇岩门古堡寨兴建于明未,距今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堡寨地域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总户数七十八户,总人口三百九十八人。该古堡寨文化厚重、民风纯朴、景色秀丽,一条屋底潭小溪穿寨而过,堡后山顶的古战壕清晰可见。

岩门古堡寨依山就势而建,红砂岩石墙基呈椭圆形状拨地而起,由墙基、红土砖墙、楼阁构成封闭的堡寨外围防御攻势。堡寨中部以马头形风火山墙大院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门庭院落不拘一格,互为贯通,但又不乏传统的轴心、朝向、围合的理念。在内紧私密的空间以巷道网络构建起聚落内部的骨架,匠心独具的门、窗、栏杆、额枋、撑拱、花牙子等,通过浮雕、透雕、刻画等技法点缀在醒目、采光、通风等部位,无不体现出工匠的高超技法。整个堡寨依托山水,不同群组的塑造成姿态各异的空间形象和聚落景观。彰显着朴实真情、技法独特、生机盎然的个性和情感精神,堪称西南田园式建筑的典范[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