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衛星可實現哪些氣象要素的監測?越來越多,越來越準

我國衛星可實現哪些氣象要素的監測?越來越多,越來越準

資料圖

颳風下雨,還是風和日麗,天氣一定是大家每個人都在關注,也必須要關注的話題吧。天氣預報自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了信息化的一個龐大的科學體系。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氣象預測起步比較晚,一直和世界先進水平保持著一段比較大的距離。但是,這種距離正在不斷縮小,到了今天,我們能夠捕捉和測算到什麼樣的氣象要素呢?

氣象要素,指的是表明一個時間和地點的天氣狀況的所有因素,包括氣溫、風速和氣壓等等,還有各種各樣的天氣現象。我們國家在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代的“風雲一號”,之後接連發射了許多衛星用來滿足不同的氣象需求。我們國家和外國的氣象衛星技術相比有著二三十年的差距,到了“風雲三號”,我們能夠獲得的資料已經受到了歐洲方面的認可,並且進入了他們的數據庫內。對於氣溫、氣壓和風速的變化這些主要的氣象要素,我們很早就開始進行監測了,我們的發展在於數據的準確程度和預報的及時程度。

我國衛星可實現哪些氣象要素的監測?越來越多,越來越準

資料圖

在天氣變化的探測方面,我們國家之前的天氣預報準度並不怎麼好。雖然大自然是無法預測的,但是我們國家在技術落後的時候,對於天氣的預測只能是一個定性的大致範圍。曾經有笑話說,如果一個天氣預報節目的主持人每天睡大覺,每天都播報“今天是晴天”的消息的話,那麼也有92%的準確率。到了今天,我們的天氣預報員說話越來越“靠譜”了,為大家做好防範提供了預先的信息。溫度、是否下雨、哪裡有比較劇烈的天氣變化,都是我們能夠準確預測的項目。

我國衛星可實現哪些氣象要素的監測?越來越多,越來越準

資料圖

在各種氣象要素的監測方面,我們國家能夠預報的數據也涵蓋了越來越多的方面。今天的天氣預報,我們不僅能看降雨量的變化和氣溫的變化,霧霾、日照和溼度我們也可以接受到信息。非常有用的是森林火險這樣的播報,這說明我國的氣象預測已經走上了數據化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