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字百川、伯川,號龍池,漢族,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中國同盟會會員,組織與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字百川、伯川,號龍池,漢族,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中國同盟會會員,組織與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

民國時期,閻錫山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從辛亥革命開始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

閻錫山解放前夕去臺灣,1960年5月23日病逝臺北,終年77歲。葬於七星區陽明山。

1883年10月8日(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今定襄縣河邊鎮)一個以經商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歲入私塾,讀過《三字經》等啟蒙讀物與部分四書五經。14歲輟學,隨父閻書堂(字子明)到五臺縣城內自家開設的吉慶長錢鋪學商,參與放債收息及金融投機。1900年在一次投機中慘敗,負債兩千吊,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債。金融投機雖然短暫,但卻為閻錫山後來進行政治活動積累了原始經驗。

1902年,在太原當店員的閻錫山,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學軍。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六月被官費保送到日本留學,入日本士官學校。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下,閻錫山於1905年10月加入中國同盟會,曾會見孫中山並參與制訂了中國同盟會的"南響北應"的戰略決策,即中國同盟會在"南部各省起義時,須在晉省遙應"。從此,閻錫山登上了政治舞臺。


1909年(宣統元年),26歲的閻錫山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任山西陸軍小學堂教官、監督。當年11月,奉召赴京參加陸軍部舉辦的留日歸國士官生會試,考列上等(分優上中三等),被賞給陸軍步兵科舉人並授予協軍校(相當少尉)的軍銜。

當時陸軍部提出新軍協統以下軍官須以學生或帶過新軍者充任,閻錫山在幾個月之內即升任山西新軍第四十三協第八十六標教練官與標統(相當於上校團長)。在此前後,閻錫山同其他中國同盟會會員秘密進行革命活動,把山西新軍的領導權基本上掌握在中國同盟會會員和革命同情者的手中。

閻錫山表面上韜光養晦,暗中卻在擴軍備戰。閻錫山修建了可以大量製造步槍、機槍、大炮和彈藥的兵工廠,又把軍隊由民國初年的4個旅擴編為17個師。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閻錫山看到統治山西的末日將臨,示意在南京的親信徐永昌、賈景德等人,向代總統李宗仁建議邀他赴南京商討國事。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解放軍入川作戰,閻錫山於12月8日帶領他的政府從成都飛往臺灣。從此,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

退到臺灣的蔣介石,繼續盜用中華民國稱號,於1950年3月1日宣佈恢復總統職務。閻錫山辭去行政院長,獲得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兩個頭銜,居於臺北市菁山之麓。他無事可做,乃從事著述,先後寫了20多本小冊子,其中主要的是以反共和宣揚他的"物勞主張"和"中的哲學"為內容的《大同之路》。1960年5月23日病逝,終年77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