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美總統尼克松應總理周恩來的邀請訪華,為期一週,史稱“破冰之旅”。尼克松自己也說:“這是改變世界的一週。”21-27日,北京、杭州、上海,攝影記者陳勃一路跟隨,在新書《攝影往事七十年: 陳勃回憶錄》中,老先生披露了幾個細節,很值得回味。圖為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1972年2月21日,美總統尼克松應總理周恩來的邀請訪華,為期一週,史稱“破冰之旅”。尼克松自己也說:“這是改變世界的一週。”21-27日,北京、杭州、上海,攝影記者陳勃一路跟隨,在新書《攝影往事七十年: 陳勃回憶錄》中,老先生披露了幾個細節,很值得回味。圖為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記者精神:2月24日,尼克松要去長城。頭晚下了一場大雪。我們大約上午10點到達長城,吃驚的是大批外國同行早已到了,各自找好最佳的拍攝位置。有的已經等了四五個小時,好些人穿著單薄凍得渾身發抖。下午三四點鐘在回城的車上,遇到一位美國同行,他說他從清早直到現在還沒有吃一點東西,也沒有喝一口水。我趕緊把還剩一個蘋果遞給他,他如獲至寶狼吞虎嚥地吃著。外國記者的敬業精神感動了我。圖為尼克松登上北京八達嶺長城。

記者裝備:我們記者幾乎都是德國徠卡和祿來相機。我用一架徠卡M3一臺哈蘇。羨慕壞了外國同行。有位記者伸出大拇指對我說:“真棒!在我們美國,阿波羅登月才配備哈蘇相機。”他們差不多都用日本佳能。一般都帶兩三部機器,有的還多帶一兩個機身,滿身披掛。問他們為什麼不用徠卡之類的,他們說,太貴了,買不起。後來才知道,他們大多是簽約記者,器材要自備。只要能工作適合新聞採訪就可以了。圖為尼克松一行到杭州遊覽。


記者角度:在尼克松訪華期間,美國報紙曾發表一幅大特寫照片:尼克松滿臉笑容主動幫周總理伸手脫掉呢子大衣。據說,尼克松和夫人訪華前,瞭解周恩來一隻手臂在戰爭中受過傷,不太靈活,因此就有了這個場面。而我們記者卻忽略了這個細節。其實,這樣小小的動作,正表現了中美關係的變化。這同1954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日內瓦拒絕同周總理握手,形成了鮮明對比。圖為周總理和尼克松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會談。

記者發稿:電訊和黑白圖片發稿是這樣的:中國向美國租用了一部衛星地面終端機,然後中國再轉租給外國記者使用,以示維護國家的主權。可彩色膠片卻沖洗不了:因為我們國家還沒有彩色沖洗設備和技術人員,只好任由他們帶出中國。總理知道後,馬上責成新華社解決。這就是後來國內第一家可以沖洗彩色膠捲,位於北京宣武門、新華社對面中國圖片社。圖為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總統和夫人由上海登機回國。

陳勃,攝影家,1925年生。河北阜平人。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今天介紹的這本《攝影往事七十年: 陳勃回憶錄》,現已經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是他生前的最後一部力作,從開國大典到尼克松訪華,從第一幅國際金獎作品的誕生到陪同佈列松進行十三陵水庫的創作,從黃山、張家界,再到香港、越南……詳細記錄著新中國前後70年的親歷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