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的烏托邦——那些失敗了的理想社區

和諧公社(1805~1905)

虛無的烏托邦——那些失敗了的理想社區

認真讀過高中歷史課本的你一定熟悉英國人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來到美國建立【新和諧公社】的故事。正如美國的【紐約】之所以叫【紐約】是因為英國原來就有個叫【約克】的城市一樣,【新和諧公社】的名字裡有個【新】字是因為之前就存在著【和諧公社】。但是不要誤會了,雖然名字叫【公社】,和諧公社可是一個死硬派宗教社區,跟社會主義都沒啥關係。

看看對社會不滿就帶粉絲移民的拉普,再看看今天這些戰五渣公知,嘖嘖嘖。

1805年,拉普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購置了超過28平方公里的土地、牲畜、房屋和農具,建立了和諧公社。700多名公社社員一起沒日沒夜地幹活,共同分享一切勞動所得。社員們除了種植糧食,還先後辦過服裝廠、酒廠、皮革廠、鋸木廠,甚至在銀行和鐵路公司入股。和諧公社還建設了植物園、圖書館和管弦樂團,豐富社員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聰明的你一定會問,這麼屌炸天的社區為什麼會失敗呢?前文說到社員們【沒日沒夜地幹活】,這個【沒日】得從字面上理解。這群死腦筋的德國人一門心思勞動,想不起來造人。拉普一心想做道德完人,社員都是自己的粉絲,怎麼能艹粉呢?以拉普為楷模的社員就更沒有造人的動力了。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看出,半個多世紀都造不出小孩的社區吃棗藥丸,和諧公社偏偏缺乏這種常識,也不想接納外面沒有信仰的妖豔賤貨進來一起生活。大家每天想著【再等兩天耶穌就來了,還造啥小孩】,然而耶穌他老人家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人口大幅削減,只剩下幾個大齡處男處女苟延殘喘的公社不斷出售產業,幾次搬遷。終於在1905年宣告解體。

1825年,歐文買下了和諧公社在印第安納州的土地,建立了【新和諧公社】。欲知後事如何,請閱讀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8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虛無的烏托邦——那些失敗了的理想社區

歷史教訓:不要因為信仰耽誤了造小孩。

布魯克農場(1841~1847)

虛無的烏托邦——那些失敗了的理想社區

1841年4月的某一天,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社會改革家喬治·雷普利(George Ripley)沒有像往常一樣打異形,而是和老婆一起建立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區【布魯克農場】。布魯克農場(Brook Farm)也叫【河子屯】,佔地差不多1平方公里,裡面有貓、人形叉車和異形。雷普利宣佈,任何人都可以來這個農場裡勞動,和同伴們分享自己的勞動所得,最終達到肉體與心靈的大和諧。

但是這個農場裡沒有錢——沒人有錢可花,也沒有花錢的地方。打異形的工資全都直接變成學費了。文藝青年可是要抽菸喝酒約炮的,沒錢花誰受得了。就拿文藝青年的聖地拉薩來說,哪個仁波切跟長工說【我以後每天教你佛法,就不給你發工錢了】,長工也不會隨便答應吧。

1844年,雷普利深入學習了法國傳來的傅立葉主義(Fourierism)思想後,大為感動。 這種思想鼓勵社區成員根據自己的條件,做最適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嚴格規定大傢什麼時間要做這,什麼時間要做那。雷普利有樣學樣,在布魯克農場裡推行傅立葉主義的改革,簡單來說就是像他一樣的長者就每天打嘴炮,最髒最苦最累的活都給年輕人幹。哇艹,老先生你這樣強行把社會主義實驗搞成農奴制復辟,你真拿自己當拉薩的仁波切啊?傅立葉的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好嗎?年輕人們早就看雷普利不爽,借這個機會紛紛跑路,再也不回來了。

1846年,一場大火燒燬了農場的中心建築,也沒人幫忙重建。布魯克農場就這樣解體了。

關於傅里葉主義的詳細介紹,請閱讀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8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虛無的烏托邦——那些失敗了的理想社區


歷史教訓:不要拿年輕人當傻逼。

阿克桑蒂(1989~)

虛無的烏托邦——那些失敗了的理想社區

上世紀70年代,意大利建築師保羅·索萊裡(Paolo Soleri)著手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沙漠的中間建設他心目中的理想社區【阿克桑蒂】。索萊裡是美國天才建築師弗蘭克·賴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得意門生,一心想像老師一樣,用清新脫俗的建築閃瞎全世界人的狗眼。傾注他無數心血的阿克桑蒂(Arcosanti)貫徹了生態建築學(arcology)的思想。這個建築群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完美展現了生態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的獨特美學。

虛無的烏托邦——那些失敗了的理想社區

阿克桑蒂咋一看有點像白蟻窩,也像科幻電影裡的外星城市,建築物都是一個摞一個。阿克桑蒂的居民不用化石燃料,充分利用沙漠高地的太陽能。他們沒有別的工作,只是每天製作手工紀念品賣給旅遊者。這個城市的廣告是這樣的:

If you are truly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s of pollution, waste, energy depletion, land, water, air and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poverty, segregation, intolerance, population containment, fear and disillusionment, join us.

你還在為汙染、垃圾、能源枯竭煩惱嗎?你想保護土地、水、空氣和生物嗎?你想擺脫貧困、隔離、偏執、封閉、恐懼和理想破滅嗎?來我們這兒生活吧!

簡直是美國的拉薩。

索萊裡認為阿克桑蒂完工後至少能住5千個跑來洗滌心靈的文藝青年,但是直到今天這個社區還沒有建設完成,固定居民也不過寥寥100多人。究其原因的話,是因為這個社區周圍太荒涼了。

周圍是大沙漠啊!

出了城就是《瘋狂的麥克斯》 的拍攝現場啊!

最近的有人住的城鎮都在40公里以外啊!最近的公路都在5公里以外啊!

誰要開40公里的車去買菜啊!

虛無的烏托邦——那些失敗了的理想社區

歷史教訓:不要隨便跑到沒人的地方蓋房子。

帕爾馬諾瓦(1593)

虛無的烏托邦——那些失敗了的理想社區

不管在哪個時代,從哪個角度看,帕爾馬諾瓦(Palmanova)都是那種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築。1593年,威尼斯共和國為了抵抗奧斯曼帝國的侵略,委託軍事工程師朱利奧•薩沃南(Giulio Savorgnan)設計建造了這座九芒星形狀的要塞。薩沃南不負重託,窮盡當時歐陸最先進的工程技術和建築設計理念,精心打造了佔地13平方公里的帕爾馬諾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區。

帕爾馬諾瓦不僅是一座軍事要塞,還是16世紀文藝復興思想的化身。薩沃南把自己對【烏托邦】概念的理解全部運用在這個社區裡。雖然今天一說起【烏托邦】,大家想象的都是《飢餓遊戲》裡那種一整個國家,但是在16世紀,像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那樣的思想家都把【烏托邦】描述成一個城市。在這個完美城市裡,最重要的只有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所有人都擁有均等的財富、受同樣程度的尊重、體驗著同樣的生活。為了最大限度地消滅多樣性,統一居民的思想,這個城市必須是完美的幾何圖形,被高牆圍著,從裡面看不見外面都有啥,既抵禦了外來的威脅,也免除了城裡人胡思亂想的麻煩。按莫爾的說法:

He that knows one knows them all, they are so alike one another.

烏托邦的居民全都是一樣的,你認識其中一個就認識了他們所有人。

帕爾馬諾瓦就是這樣完美符合【烏托邦】定義的城市。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城市,你願意住進去嗎?

在現代社會生活的你一定是拒絕的,其實16世紀的威尼斯人也一樣。威尼斯政府號召國民搬到帕爾馬諾瓦,威尼斯人十動然拒。【烏托邦】這種事開開腦洞想想就得了,真要實踐起來誰也受不了。

更何況帕爾馬諾瓦是戰爭前線的要塞都市,搬進去是要和穆斯林打仗的。以中國人的愛國熱情,相信會有為數不少的人願意搬去三沙市住。但是威尼斯人就……其實威尼斯人懟起土耳其人來也是毫不手軟,沒什麼好黑的。總之後來威尼斯政府沒辦法,赦免了一大批囚犯,逼著他們住進帕爾馬諾瓦守國門去了。

虛無的烏托邦——那些失敗了的理想社區

歷史教訓:蓋房子之前要考慮住戶的意見。

家園(1895~1919)

虛無的烏托邦——那些失敗了的理想社區

1895年,一群無政府主義者在美國華盛頓州眾籌買了10萬平方米的土地,建立了【家園】作為心目中的理想社區。講道理,無政府主義者搞一個有組織的集體主義公社根本就是啪啪抽自己的臉。不過這群人好像也不太在意就是了,反正無拘無束就行。

家園(Home) 的生活有多麼無拘無束呢?筆者上小學的時候很喜歡一首歌謠,是一個妹子教的。請用《有一個姑娘》的曲調唱出來。

有一個地方

可以不穿衣裳

那就是洗澡堂~♪

左邊是男的

右邊是女的

中間隔著一道牆~♪

其實一開始家園的居民還是穿衣裳的,但是後來不知為什麼裸體的人越來越多,真奇妙。這些裸體主義者可不像中國的劉伶,拿房子當褲子穿,而是光著屁股滿世界亂逛。穿衣服的人好氣呀【你們這些傻逼都沒有羞恥心嗎】,光屁股的人也反唇相譏【說好的無政府主義社區呢,我們穿不穿衣服要你們管啊】。家園社區很快就分裂成了兩派:穿衣派和裸體派。兩夥人就這樣每天互相打罵,好不熱鬧。

1901年,總統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被無政府主義憤青刺殺了,家園突然就變成了全國人民聲討的對象。好在華盛頓州又遠又冷,都沒人願意跑過來殺他們。

1911年,一夥警察突然闖進家園社區,以裸體游泳的罪名把幾個裸體派的居民給抓走了。聰明的你一定猜到是穿衣派的人向警方彙報的。看到自己的同志居然向警察告密,無恥地跪舔邪惡的美國政府,所有人都氣哭了。這件事給社區留下了不可修復的裂痕。1919年,家園毫無懸念地解體了。

虛無的烏托邦——那些失敗了的理想社區

歷史教訓:該穿褲子就要穿褲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