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為何會由一部感人的作品變成騙眼淚的電影

第一次看《暖春》還是在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的集體觀影,那時候全班同學一起陪著小花流眼淚,覺得怎麼會有孩子的命這麼苦呢?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現在這樣的時代,但也許就是因為生活在幸福美好的時代,現在的人無法感同身受小花的遭遇,不再容易被感動,似乎熒幕上的溫情和關愛都離我們太遠。

《暖春》為何會由一部感人的作品變成騙眼淚的電影

影片中的小花一生命苦,在幼年喪失了所有親人,有幸被田成仁老師飾演的爺爺收養,但爺爺將小花領回家後,卻受到叔叔及嬸孃的百般排斥和虐待。懂事的小花很早就學會獨立。小花簡單樸實卻具有細節的語言,讓人物性格鮮明,情節感人,催人淚下。

《暖春》為何會由一部感人的作品變成騙眼淚的電影

而這部戲之所以取名為《暖春》,也是希望每一個觀眾能從小花的悲慘經歷中體驗到人間的暖愛。正如導演所希望的,很多人看了這部作品後,改變了自己與親人之間的關係,改變了自己對待這個社會的態度。很多不和諧的家庭變得溫馨友愛,更多人願意對失落者施與真誠的援助,對陌生人報以善意的微笑……無論哪種形式的愛都是無價的。

《暖春》為何會由一部感人的作品變成騙眼淚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